分享

论语连载(86)《里仁篇》第20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原文朗读】

【注释】 

三年:古代为父母守孝要在坟地旁搭一间房子,期间不食荤腥不近女色。为什么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因为小孩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后,孩子也要照顾他们三年。做官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孝服满后再陈请复职。
三年”:是指不长不短的一段时间。中国人习惯将“三”作为一个小的约数,三番五次,接二连三。将“十”看做一个大的约数,十全十美,十分。
父之道:道指道义,父亲生前的谆谆教诲,延伸为前人或别人留下的忠告。

【白话翻译】 

上一章说人要听取父母和良师益友的忠告,那么父母不在了,他们的话你还听么?别人的忠告你又能听多久?孔子同样用孝顺父母作比喻。  
孔子说:“父亲去世了,一个人若能三年不改变其父正确的为人之道,那他就可以称得上孝了。”
对应到普遍的人事上,是说对于别人的劝告也要重视,不要过几天就抛之脑后,别好了伤疤忘了疼。

长久遵从父辈的遗愿

【解读】

1.孔子继续用孝顺父母作比喻

上一章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用孝道做比喻,告诉人们既要应父母的话,也要听别人的劝。那么如果父母不在了,父母生前的话也还听不听。良师益友不在身边监督了,他们的劝告你是不是就当成了耳旁风?所以孔子继续用“给父母守孝三年”的风俗习惯作比喻。

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2.有的人说这句话是《论语》的重复错误,因为在《学而篇第一》中出现过了。

这种看法不对,论语经过了那么多人的编辑和检查,怎么可能会出现这么大的编辑错误?  
中国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或者语气不一样,或者时间地点不一样,那么味道就完全不一样,《周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学而篇第一》的第11章全文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比本章多了几句话。《学而篇》是从学习方面来讲,而本章是从听取别人劝告方面来讲。

3.《论语》中还有几处所谓的“重复句子”,举三个例子。

《学而篇第一》“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篇第十七》“巧言令色,鲜矣仁”。两段话一模一样,但寓意不一样。《学而篇》的“巧言令色”是善意的提醒,告诉人们不要一味地为了孝悌名声而对别人说好话装好脸。《阳货篇》的“巧言令色”是谴责一些伪君子,利用人们的善良,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信任。
《八佾篇第三》和《乡党篇第十》中都有“入太庙,每事问”,发生的时间和事件背景都不一样。《八佾篇》说的是年少的孔子,虚心好学不懂就问。《乡党篇》说的是老年的孔子,以“国老”顾问的身份指导工作,生怕出差错,事无巨细都要过问。
《里仁篇第四》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卫灵公篇第十五》说“非也,予一以贯之”,两篇中都有“一以贯之”这句话,寓意也不一样。《里仁篇》的“”指的是“忠恕”这一条原则,《卫灵公篇》的“”指的是“一直坚持”。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对于父母和别人的劝告,正确的意见要长时间坚持,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

上一章: 论语连载(85)《里仁篇》第19章,“父母在,不远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