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质彬彬”与周易贲卦的渊源《每天学一点周易》之(180)


“文质彬彬”与周易贲卦的渊源 “文质彬彬”是中国人很很熟悉的一句成语,最早出现在孔子的《论语》中,是说人的内在品德和外在文饰要配合得恰到好处,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君子。其实这种描述和意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周易。《周易》的第22卦叫“贲卦”,“贲”读(bi),说的是天地人的贲饰文饰之道。周文王在贲卦的《卦辞》中说“贲,亨,小利有攸往”,综述了文饰之道的总原则。首先说“贲,亨”,展现贲饰文饰的亨通前景。一个人有内在的本质素质,再加以适当的包装打扮,则会更加文质彬彬光彩照人。其次说“小利有攸往”,指出贲饰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圣人并没有大力赞美这种外在的文饰,反而笔锋一转,告诫我们不能文过饰非,告诉我们如何文饰才能文质彬彬。文饰之道应当适可而止,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起决定性作用,要避免文过饰非,以文灭质,故称“小利有攸往”。 在《论语·雍也篇》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的是内涵本质秉性仁德,“文”指的是外表礼仪举止文饰。“彬彬”,古文也作“份份”,物相杂而适均之貌。原文的大意是,质朴胜过文采,行为似粗野之人,文采胜过质朴,就会像宗庙里的祝官和衙门里的文书,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虚浮而没有根基,像一根木头桩子,只有质朴文采配合适宜才是真正的君子。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文太繁则灭其质,华太盛则伤其根。老子一直推崇质朴,不太认可外在的贲饰。《道德经》第19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其中的“文” 是文饰,与“质”相对,贲饰过了头,必然文过饰非以文灭质,掩盖了真相和本质。最根本的办法是守住最质朴的本质,不要去注重其它表面的东西。《道德经》第18章云“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意是,天地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了仁义之道。越是推崇聪明智慧,人们就越来越虚伪。亲人之间出现了不和谐,才凸显宣扬孝顺和慈爱。国家混乱不堪,人心不古,才有忠臣出来主持公道力挽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