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海》(一)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深海

           ——天是弥望之海,海是壶中之天

东边的天浸湿烟火,

虹霓闪过,

留下弥望的寂色。

一个踉跄又清醒,

只有天心之月,

犹照迷途之人。

自日升之地俯入海洋,

壶中天地瞬息万变。

华灯流火,又或清水茗茶,

幻境之于远方自喧自嚣。

沉浮于浅海,面朝远天,

不喜不悲,不思不想。


目录

1. 小序

2. 读《长恨歌》——弄堂、流言

3. 萧红的旧梦

4. 耕种自己的土地

5. 东方之美 

6. 寒假琐记之三

7. 孔子的大意境与小细节

8. 读唐诗的路径

9.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

10. 唤起我们的本心

11. 《江城子》赏析

小序

 看过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读过了更多的文言常识与语法,听过了阅读赏析的许多技巧,然后呢,大概又多了一份读书的心情。

安安静静沉下心来读人物传记,机缘巧合之下渐渐去了解曾国藩平生,去接触那段非议历史中真而正的东西,全面地看待事物并不可能,而一切片面的评价都是幼稚而妄自尊大的。功过无法后人评,毕竟没有亲身经历的理论分析,都太冰冷,也太自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相期无负平生”,大约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了。

也读到了一本让自己心情随之波动而无法一次性读完的小说《群山回唱》,一遍遍读也一遍遍去体悟人物的性格,历史的真切和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谓剧情的精彩并非多么声势浩大,凌驾于虚构之上是揭露真实,揭露人性的真实,现实的真实,让人无奈却又不得不承认与接受。人羞愧于人性的真实,或常常用批判去掩饰内心的尴尬,而实际上相同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又有多少是英雄呢。

我觉得真正学习到的东西,大抵如此,来年除了应试仍需努力,阅读也需继续努力,继续坚持。

读《长恨歌》——弄堂、流言

戴昳颖

在一个高处看风景,看点点洒落在黑暗的灯火满满铺着,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似乎我也从未注意过那些暗着的涌流中,是不是也有模糊的轮廓描摹着名叫生活的东西。然后晨光亮起来,照亮斑落了粉而显出砖红色的墙壁,也照亮门槛上粒粒随风滚着的尘粒,就这样一缕一缕散着,填满了条条小径,再填进屋子里,照亮了有些冷清的小室里的床沿,也照亮檀木桌子上精致的小碟盘。有茉莉或是月季的清香飘在巷子里,似乎能看到它在流动一样,看着这一股气浮游在整个城市的曲折小巷里,有一种把所有巷子和民居融合起来的名叫生活的东西。不像古堡的高墙让人景仰却处处防疫,不像棋布的故宫群殿孤高一隅又冷冷清清,夕阳落了半空,有好多赭色的稠的东西黏在四面八方,然后啊然后,这个世界就变得让人莫名感到蚀骨的感动。还有一些类似流动于窗口与后门的私语窃窃着,多半都是以“啊,谁知道呢”结尾然后再流向另一个窗口,好的坏的真的假的,时而变成了吓唬孩子好好吃饭的工具,时而变成了无人不晓的小城故事,时而变成了人们的警惕心和距离感,每个人生活在小城当中过自己的生活,听着别人的故事,又不踏进去。是浮动的私语构成了小城的生命力和闹腾感吧。都是菜叶和鱼鳞的环境并不美又似乎带着点背光之处湿冷的气息,又有一些被时间遗忘在角落的伤口无人问津,但写实着,浮流着,感动着,姑且算它是一幅画吧,姑且名为生活吧。

萧红的旧梦

戴昳颖

在初中学到《祖父的园子》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说萧红的一生是很悲苦的,因而呼兰河小城里和祖父一起的生活就像是她无忧的童年旧梦。直至看了萧红其他的散文和大致生平,才意识到这个旧梦是怎样权衡了柔弱和坚强,又饱含着多少泪与思念的重量。

 “还没有走上沙漠,就忍受着沙漠之渴,那么,既走上了沙漠,又将怎样?”

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里,忙忙碌碌的人们各自为生,各自风霜雨雪地在人间被吹打着,仍是平平静静活着。最让我有一种进入了这小城的感觉的是放河灯,金呼呼、亮通通的河灯,在水面上恍恍惚惚,隐隐现现,直至被浪头打灭,人们说那是载走了一个冤魂,笙管笛箫,悠悠长长,死亡就这么静悄。画面清晰地在脑海中出现,这样的小城习俗和节日会让我觉得更踏实地生活着。但不可避免的是封建迷信,虽然传统但是破绽百出。

人权对于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呢?大神被请到不幸者的人家里消灾祛病,用不满意服务而大闹的方式为自己挣得布匹和食物,至于真正病者,不仅没有得到治疗,甚至连祝福都没有。那个团圆媳妇的婆婆打得她全身青紫只是擦了点鸡蛋清,脚心有烙痕并且抽痕肿了十天半月,竟振振有词地说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烧香火、请二神、花了大价钱不是请大夫,却只为买个命理,求个帖。所谓的云游真人,只为利益,利用迂腐市民的迷信心理,毫无怜悯之心,只布无理的局。小城的其他人也并非是为了慰问病者,却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看团圆媳妇当众洗澡,还为那些无法看热闹的瘫痪的人叹惋,如此世态。活着的人把死亡看得如此轻,事不关己便独善其身。

胆战心惊。

那么你说,“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月圆的时候,可以看到;月弯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但人的灵魂的偏缺,却永也看不到。”

小城里,“含着眼泪在笑似的”人们,“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认为瘟猪肉是吃不得的,但自己却吃了,所以这便宜肉便是泥潭淹死的;明明是被孩子玩弄一番的麻花,却说是刚出炉的;不幸的乞讨者被狗咬,路人不以为然地转身走过;反正是要卖给别人的,所以鞋子掉进滚开的水里,泥浆染到了粉条上,都是无所谓的;给团圆媳妇炖的猪肉被切掉了一块,却还强调说正好半斤一条不少…看来是令人发笑的,那种从鼻腔里发出嗤的冷笑,但是我却无法笑出来。

迷信的事情太多,迂腐的思想太重,不禁让读者感慨真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通病,倒退的文化云云。但其实在风气处处如此的社会,不会有人意识到这是病态的,小城就该是这般的小城,落后和迷信都是与当今社会相对比的,在那时,这便是社会运行的规则。正因如此,在所有行为都变得理所当然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更加悲哀。也正因如此,她能意识到病态的根源,是多么不可思议。

但是她没有写批判,去冷嘲热讽那些被恩师鲁迅先生深恶痛疾的世风,也没有写反抗,表现底层人民反抗无所成效的更大一层悲哀,没有让人如坐针毡,她其实是懂的,只是那并非主要,用着似乎司空见惯的笔调勾勒,只是薄薄一层悲哀,只是让人闷得透不过气。

 “生命为什么不挂着铃子,不然丢了你,怎能感到有所亡失?”

小女孩的童年顽事让人忍俊不禁,在天高地阔的意境中似乎有银铃一样的笑声飘来,些许淡薄的天真与温暖在整个冷淡的小城里显得格外珍贵,这也是整篇小说与其他类似的写小城故事不同的地方。看她自娱自乐的童年里美好朴质的感情,看她接触悲凉的事,不知所然地诉说深谙其苦的现实。

“我家是荒凉的。”她如是说着。蒿草没人腰,漏雨的屋檐长着青苔和草,针的寒意已经萧条,冷漠的言语也变成了静寂的祷告,暗暗的天空下灵歌飘渺,奔跑的脚步随着花潮,年幼的孩子不懂死亡。

细述了母亲和祖母的过世,可是这全篇呼兰河传我都没有流眼泪,只是在读那篇散文《祖父死了的时候》,不是仅仅泪湿眼底。

 “在这期间我觉得人是残酷的东西。”“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失了念想的地方,已经不是归属的故乡了,所以她才选择了流浪。她之所以做着这样的旧梦,之所以把呼兰河小城一直记在心里,不是那里有多么毫无痛苦的童年,只是那些单纯的年岁里有一个给予自己全部爱和温暖的人。那一个宁愿冻着自己也要陪害怕黑暗的小孙女起夜的祖父,那一个见新母亲对孩子不好就变个戏法哄她开心的祖父,那一个愿意慌慌忙忙擦着眼泪,抖动着嘴唇跟小孙女倾诉终老心事的祖父。

不是恶言相向的冷淡,不是打骂疼痛的教育,只有毫无保留的爱,才刻骨铭心。

“我在玫瑰树下颤怵了,人群中没有我的祖父。”

人生无可奈何的最不过是一场生离死别。

 “我的胸中积满了沙石,因此我所想望着的,只是旷野、高天和飞鸟。”

一夜清梦惊醒还是有明亮的日光,半生旧梦依稀却是永恒的悲愁不散。什么是温暖,什么是爱,什么是天高地迥的远方,什么是人活着的意义。从小城向外望,望遥远的地方,斩断所有的束缚,只是一个人流浪,本身并无壮志,只是想逃离,逃离这个痛苦与幸福的地方,只是逃出来了又比被锁在小城里好多少。一个寂寞的、悲苦的、温存着挚爱的人生,匆匆散落在风尘里,一个故事,一杯酒,只盼是能有人懂。

“今后将不再流泪了,不是我心中没有悲哀,而是这狂妄的人间迷惘了我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