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狱与痛苦的思辨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如果置身地狱,免遭痛苦有两种方法: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它们,使它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

地狱与痛苦的思辨

刘博豪

何为痛苦?当现实与期望不对等,而人们又不及时调整期望时,就会产生“痛苦”这一主观感受。我们不能说一件事是痛苦的,只能说一个人对这件事感到痛苦;例如同样遇到借给他人的钱未能复还,凡夫俗子会痛苦,但范蠡却由衷欣喜;因为他看透了:欲聚财必先散财。

然则,何为地狱?若定义地狱是总让所有人感到痛苦的地方,恐怕不妥。因为感到痛苦最终并不取决于地狱,而取决于个体特质的差异。本质地讲,地狱作为一个客观实体,无论它其中有何等凶恶的事物,也必定有人不会在其中感到痛苦。相对地讲,地狱、天堂、人间纵有万千事物的差别,若人欲望无穷,三地皆感痛苦;若人心如水如镜,三地皆存从容。

所以,即使“地狱”与“天堂”存在客观事物的差别,但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能让个体自己感到痛苦的地方才是这个个体的地狱。客观事物虽能影响到人的主观感受,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心。

何为人心?人心即代表主体将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感受时的思维方式。凡夫俗子无知,故转化方式是浅层次的;范蠡看透“聚散”之事,故转化方式是本质性的;而若老子也被人借去、甚至无故丢失了钱财,这便有了“(天下)遗之,(天下)得之,何失之有?”的超然。

如此,面对现实,我们能做什么?如果持续辨别地狱中的所谓善恶,即采用“见善而喜,见恶而悲”的思维方式(若不采用则善恶无辩),则会陷入“发现恶,痛苦;寻找善,痛苦;找到善,不痛苦;已发现的善有所改变,或又发现了新的恶,痛苦。”这一循环之中。虽然每部分各有痛苦有不痛苦,但总体的过程,却是永无止境的痛苦之旅。所以,若有期望,有追求,有实现,有落空,有变化,有善有恶,则痛苦将拥有源头活水。

若人不辨是非而麻木地被“地狱”同化,则他必定失去了独立的精神,就不再称得上是一个“人”。既已非之,何以易之?不若易之以先人大智。

夫先人大智者,起于“世界由心造”;承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转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合于“莫若以明”。而融通起来,不过两事:“无物”、“无我”。

“无物”,是指不同的客观事物在主观感受下失去了本质区别,也即心中并无地狱天堂之分,并无善恶之类。“无我”,“无”的是个体的期望,即把期望将到最低以至不存在,使得每件事物都超过期望,谈何痛苦?

故欲无苦痛,先无心欲;欲无心欲,先齐万物;欲齐万物,先至大知;欲至大知,先格小物;欲格小物,先问之于先人。先人者,何人也?必曰:“已无苦痛,无心欲,齐万物之人”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