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王开岭之点滴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说明:这些天让学生读王开岭,今天翻找资料,忽然发现了2012年写的这篇小文,又找到了2013年11月23日陪开岭兄走平江路的照片,十分激动!

剥离掉人的社会属性而探究人的本来形态,他在告诉人们:人应该是这样的。他把被社会扭曲的掰直,把人世抹脏的洗静,把众生相遮盖的给以清晰地呈现,把一个放射着人文光辉的精神胴体送到读者面前,以引导人们感慨,原来人可以这么美!

人是社会里的人,人是群居的动物,社会需要一定的运行规则,问题就是这个规则应该由谁来定,这个规则的根本目的是为谁服务。人又是一种懒惰的动物,长期被规则奴役的结果是“幸福”地生活在规则里而不自知。王开岭的文章就是要把那些不自知的人从阴冷的黑暗处拉出来,让他们晒晒阳光,告诉人们:这里暖和。比如,“仰望:一种精神姿势”,我认为是他关怀人们心灵建设的最好表达。人,要仰望自然,因为不仅是它在外形上比人雄伟,而是在生存历史上,自然也是人类的教师;人,要仰望社会,因为那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这是群体生活的必备道德;人,要仰望另一个人,因为仰望的传承才能使人越来越具有自尊感。读王开岭文章,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各个层面的尊重与敬畏。《对动物权利的声援》《为生命辩护》等等,无不在启发人们,尊重人的本性,从人的本原出发,为生命树立尊严的旗帜。

从生命历程的角度他在关照前生、今世及遥远的前方,关照的核心词,应该是“温暖”。人的出生是温暖的,生命的逝去也是温暖的,因为,爱人、朋友的情感让一个生命并不因肉体的消亡而逝去,反而,籍此把活着的人的心灵给照亮了,给点燃了。一个人的逝去而使更多人的心灵更丰富,更健康。在《谈谈墓地,谈谈生命》一文里,我读到了他被那些逝去的生命而温热的泪光。因此,在他的笔下会出现这样的词句:墓地,应成为人类生态中的一抹重要风景。”他与史铁生不同,有人说史铁生是写死亡写得最好的作家,是的,史铁生经历了生命的磨难,肉体的痛苦,他更多地是把人们本该痛苦却已麻木的心态用自己的体验来唤醒它们的痛感,让这些人知道自己还活着。王开岭是用洞察生命必将逝去的透彻去点化那些愚钝的灵魂,告诉他们生命这样走去是多么美!因此,读史铁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苦难与悲壮,读王开岭,让人体会到生命是多么美好而幸福!

仁与善是贯穿在他文字中的道德灵魂。一个承担着道德责任的作家,他总是在向所有的读者坦露着自己内心最柔软的仁与善,凭此而感化、净化、美化那一颗颗荒凉、憔悴、生硬的心灵。王开岭的文章,与其是说在写文章,倒不如说是在把自己那颗善良的心真诚地捧在手里给我们看。比如,依然是《谈谈墓地,谈谈生命》这篇文章,其中当他回忆了周郿英的夫人为周郿英安葬的事后,马上转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也希望有人能这样对我,能以这样的方式收藏我……将我埋于一棵树下,最好为一棵梧桐。

不过我是有一份忐忑的,那就是我的爱人。虽然渴望能被她永远收藏,渴望自己的灵魂能伴之左右——让那棵树守着我们的家,渴望爱人能在寂静的夜晚常去看望、抚摸那棵树……但我同时更觉出了一份痛:假如那时我们仍不算老,这意味着她将从此一个人熬过剩下的漫漫岁月,那棵树的存在,将使她无法再平静地开启新生活……

这是否公平?是否真符合我灵魂的想法?

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什么样的幸福对之才是一种真实的幸福?才使之不致委屈生命?

这是一种怎样的柔肠百结呢!他不去玩文学的浪漫,因为,那不是生活;他也不去追逐文字的玄虚,因为那不是人生的真实样子,他渴望爱,但不因自己的渴望而占有别人的爱,他认为爱的本身,是使被爱的人幸福,这种幸福是真实的,既有物质性的真实感,又有精神性的丰盈感,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便是人应该对得住良心,仁与善便是良心的内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