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思夜想七十三——让你的教育温暖孩子的一生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教育,播下的是精神种子。

教育,关注的是灵魂。

知识、技巧、方法等一切教学内容都须在灵魂与精神教育的前提下运行,否则,就是伪教育。

有人为应试正名,认为那些机械、刻板的应试训练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昨天教学《葡萄月令》,理解“‘起!——起!’哎,它起来了!”这句话时,一同学说第一个“起”字预示葡萄有旺盛的生命力,要蓬勃生长;我说她肯定没干过活,她告诉我说不喜欢干活;讲到汪曾祺先生写葡萄喝水,“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的“嘬”字,有个同学给我的阐释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葡萄的喜爱”,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没了。这两个同学都是好班的优秀学生,她们统一的表现都是“微言大义”“模式化”解读文本。这就是应试的结果。

我们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得到这样的学习结果吗?

昨天还给某地区的参观团老师上了节公开课,后来才听说,上百人的参加团全是校长。在上课的间隙,我观察了一下这些听课的领导们,有很多人表情丰富,确实在课堂上随着学习进程思考、思辨,他的神情告诉我,这是一个有温度热爱教育的老师(当时还不知是校长),但也有个别老师,表情木然,一看就知道,他对“葡萄月令”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可以想像,如果让这些领导来解读《葡萄月令》未必能比上面那两位学生好到哪里去,因为,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校长原来不读书的隐情。

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不读书、语文教师不读书,但都可以把教学干得很好,标志是考试分数很好!

但,有朝一日,考试分数不再是你人生价值的标志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身无分文,是这个世界上最穷的人。

上周四,有个同学给聊天,他那沉郁的目光,我永远不能忘记了,他说,老师,我知道你的做法是想去改变这种教育局面,但是,这有用吗,决定这些现象的是教育体制,甚至是教育体制后的体制。说完,他带着无奈和轻蔑的神情笑了笑!我停了停告诉他,一个中学生一眼看到教育体制的背后去,我确实佩服。但是,如果没有人去努力改变,大家都在沉闷中消亡,不更于事无补吗!我相信,努力总有作用。我们交流的结果是,我要他开出他读过书的目录,我也要来读一读。他还当场给我背诵了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的最后一段话,以示他内在伟大而崇高的人生目标。

这些孩子身上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开掘这些宝藏的工具就是教育,而应试是不在其列的。

昨天晚上接到付佳琳同学的“感谢恩师,你我同行”贺卡,上届的李少良、曹雯禧、戴昳颖、张晶寒、武之峥、黎晏卿、曹裕豪等同学给我写了很多话。看到他们的话,眼睛有些湿润。春风秋雨,自然之理。如果这些孩子能在离开我的人生征程中还能记着这样的教育温暖,我想,我所有的努力就是有用的。

我给这些孩子的回复是:我和你在那些日子里一起生活,正像天空、原野、星星、月亮,在一个叫世界的地方,缠绕、相伴、彼此温暖!如果,这是命,我相信,命中注定,我和你,你和我,原本就是一个生命体,你的喜、怒、哀、乐在我的眼里,在我的心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