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中学园区校2017级(3)学生风貌展之二——郑子衿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学生,姓郑名子衿。好读书,求甚解,读《百年孤独》,写长文六千言,颇有气象;喜文字,有情怀,写晨芳老师,感动校园上下,荣登《中国教师报》端;不爱背课本篇目,偏喜自我选择,不喜点滴死记,只求悟通学理;路曼曼以求索,不讲小得小失;志煌煌而奋斗,只盼大鹏展翅!

郑子衿

关于我对文学的看法,我想是要写掉不知多少张纸的。但我也不敢多谈,言多必失。于是在这篇文章里,我顺手这么一写,请您也就顺带这么一听吧。

我关于文学的爱好不多,翻译外文算是一个。没事爱翻翻外文诗,看外文电影时候自己给自个儿翻译,也算是鼓捣地挺开心。

在网上常常看到一些翻译添油加醋,明明很简单的一句英文,非给弄成知乎者也,一堆人再围在那儿竖大拇指。这么翻的人或许心知肚明该如何翻,只是秀一秀自己的文采。而一旁拍手叫好的呢,估计久而久之,真觉得外国人说话都如此高雅了。而我始终觉得,高雅的就该译成高雅的,寻常的就得照寻常的翻,绝不能藏私货。可高雅的是要如“吹落一夜满关山”一般,还是该像“似诉平生不得志”一样;寻常又是该像两个北京大爷提着鸟笼问好一般,还是要像两个青年人握手致意一样。这些信息翻词典你可知不道,它们都藏在字里行间,而翻译的难点,就在这儿。

用我的话说,你要先体会外语的“韵”,也就是埋藏在文本之后的,这句话你读到之后给你的直观感受,再去思考母语中哪句句子能够带给你这样的感受,而不是照本宣科,直接翻翻词典,按着字面意思来(在许多场合具有很强实用性,不过与文学基本无关)。顺带一提,私以为林汉达先生译本的《大卫·科波菲尔》,乃是“韵译”的典范。

我们再来聊聊阅读。

当我们谈起川端康成,您会想到什么?大雪、温泉、背包客、美丽的少女……这些映象放到一块儿,就有些川端先生的味道了。可您问我,“川端的味道,什么味道?”朦胧感?梦境感?我可说不明白。但是如果我们去细品他的文章,你会发现就是有这么一股似乎温泉的热气般的东西游荡在字里行间,在你阅读的时候,不断地让你熟悉这团热气,当您合上书了,这气味也就散了。而后如果您在读书时,再感受到这类似的气味,您就会想起川端康成,可能便会感叹:嚯!有几分川端的味道。再举个例子。

鲁迅先生的文章,我阅读的时候,往往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清冷,能感受到哀叹。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就是我前文所提到的,文章的“韵”。

提起阿Q,我们或许立刻会想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鲁迅先生有明摆着在文章里这么写么?恐怕没有吧。我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我们读到了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与遭遇,我们从他身上通过自己的判断能够说出些什么来,但是这是不够的,这显然不是一篇莎翁式的讲故事让读者自行感受的小说,作者是有感情倾向的。我们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主观情感,这样的主观情感影响了文章的各处细节,是这种感情引领我们去理解阿Q,去站在鲁迅的位置看待阿Q。总体上,这种情感,也形成了我所说的“韵”。

如果没有这种“韵”,《阿Q正传》根本算不上小说,这只是一篇新闻稿,一篇报告,没有个人主观情感,没有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马尔克斯,马老先生有一部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最后一段是这么写的:上校的妻子问道:那我们这几个月吃什么?上校说:“吃屎!”

这一段单单拿出来看,能表现出上校的无奈、愤怒、迷茫。但是如果放在文章里面,在长段的叙述作为铺垫之后,在文章你就能体会到更加复杂的感情,这是因为这样的表述是在一种情感氛围笼罩下的,而这种情感氛围,也就是我说的“韵”。这不是简单文字分析能够说清楚的,这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同时也是技巧的表现。

说了这么多,无论您是认可我提出的“韵”的概念也好,就是不认可也罢,我最想说的,其实就是读书要用心去读,要将心比心,去体会作者感情,要沉得住气。当然了,若您读书纯粹是读个剧情,消遣时间,便当我没说好了,不过我也不觉得,一个纯粹拿读书当消遣的人,会有耐心把我的文章看到这儿。

附:郑子衿自选背诵古文篇目

送东阳马生序

项脊轩志

滕王阁序

春夜宴桃李园序

洛神赋(节选)

前出师表

归去来兮辞

……

我为什么选择这些古文?

他们的遣词造句能让我感到赞叹,他们能让我感到古汉语的魅力,正因如此,我才会想要主动去学习他们。课本塞什么就学什么,让我感到乏味。我猜想不喜欢语文的同学们也都是因为这种被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