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0322教学手记——晋诺工作室第二十九次活动:专题式阅读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我们坚持求阅读之道而非求阅读之技!

晋诺工作室第二十九次活动,开了三节研讨课。

前两节是以四首宋词为教学载体,研究“形象”专题;第三节课是以《呼兰河传》节选与丁立梅的两篇散文节选组元研究“语言背后的秘密”。

从教学立意上来讲,我们坚持打破单篇局限,抛弃文章学知识立意,代之以阅读学的能力为教学的立足点及落脚点。

本教学研讨,我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对比项,四首宋词的教学内容不变,学生不变,执教老师变。

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是我们这次研讨的一个重要教学研究项目。

下面就这次教学研讨过程中的几个现象梳理如下。

一、用“形象”贯穿四首宋词,老师的备课视角发生了变化

按照传统教法,一节课不可能教授四首宋词的,其中柳永词还比较长。但从“形象”这个角度来审视四首宋词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教学目标十分清晰,因为教学目标的清晰,其他无关的因素自然退场,从客观上消除了教学的繁难杂多。

刘雪老师说她从陈雪银老师的课里学到了很多,首先,陈老师清晰的思路,聚焦的目标、简洁的表达,让她确实感受到了教学的价值意义。

其实,这正是我们的教学理念的外显化效果。陈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印象深刻的“形象”,然后指导学生找到词作中自己喜欢的形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各种形象立在学生目前;进而,又让学生运用想像来丰满形象、丰富其内涵。整节课紧紧围绕“显性形象”与“隐性形象”展开,伸展自如。沿着“形象”这个入口,轻松地游览完了四首宋词。

王兆荣老师认为黄正老师一节课把学生“拔”高了。黄正老师是大学老师,他注重学理,从词的形象理论进入学习,他让学生从形象的角度对比四首词艺术水平的高低,围绕这一主任务,分别完成了这样的一些活动:词中最主要的形象、形象与形象及形象与作者的关系、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展开,在此过程中,随着感受认识的深入,多次排序的变化,让学生形象的学理认识越来越深入。

两位老师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四首宋词成了解读宋词“形象”的材料,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把言语智慧作教学内容,学生的阅读思维受到了激发

章艳老师把《呼兰河传》中祖父的后花园那节与丁立梅的两篇散文的节选放在一起,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实则是探讨萧红是如何把那种深深悲凉藏在文字的后面的。

当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之后,我们发现, 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

章老师把原著与教材选文作了对比,发现,教材有许多改动。

比如,原文: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而教材是把这个单独成段的句子与下文合并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编者把“都是自由的”的位置调到了前面去,作统领句。

针对这个问题,章老师设计的任务是:如果你也在编辑会议现场,你同意这种修改吗?

几个同学的发言,让听课老师为之惊喜赞叹。

一个同学说,编辑之所以样改,就是把文本尽量修改为符合本单元的快乐童年这一主题,因为,单元说明及课后都是把这篇文章当作写童年的快乐来读的。

显然,这已触及到了阅读的根本性问题了,为什么取消一个独立段,改换一个句子位置就会改变情感呢?

学生理解是多元而又智慧的。有的说是单独成段,把祖父置于小城的背景下,有一种自豪感,而现在是这些自豪都不存在了;有的说,单独成段,中间留下空隙,让人慢慢体味,会感觉到人去城在悲凉。

这正是言语形式的作用,一个标点,一个位置,一种顺序……构成了表达的特殊内涵,忽略了这些因素,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阅读特征和价值。

在章老师的课上,学生的理解灵动、深刻。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发现,紧紧围绕一个阅读点,贯通多篇文本,并不影响对单篇文本的完整理解,因为,文本是血脉相通的生命体,借一局部而知全体,正是文本阅读的基本特征。

反观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恰恰是因为把一篇文章的骨骼皮肉全部切开分离,认为又深又透了,其实,结果是学生只能拾取最后的那一片,因为,学生被淹没在反复不断的毫无逻辑关联的追问里。

言语形式立意的专题式阅读,为阅读教学找到了另一条路径,希望有兴趣的同仁来共同研究开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