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0522教学手记——误尽苍生的还是语文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我不大让学生做应试性的阅读练习,因为,我觉得现在阅读试卷的价值,还是误尽苍生。

下面以2018年北京试卷《水缸里的文学》阅读试题为例,看看命题者是如何来误尽苍生的。

这个阅读语段,实质性的阅读理解有两个题,分别是:

2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先从这两道题目的命题理念上看,它已经误人不浅了。

两段文字写了同样一件事,要求对比“描述”不同。其实,有阅读经验的人知道,对比两段语言文字的不同,角度甚多,且没有固定的标准。这种题目往往依据命题者的阅读经历和知识背景来制定答案,而这样的答案往往是片面的。

另外,“有何作用”,“表达效果”是一批腐朽无能的老书呆子的思维,是多年来的文章学怪癖病的表征。因为,这样的“作用”与“效果”与文本解读没有直接关联,对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毫无价值,不仅如此,往往还起到反作用,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套路。不知是从哪天开始,命题染上了这种恶疾,时至今日,依然吮脓舐疮般地不肯放手。

我们再来看实际给出的答案。

不同:①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②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的喜好有直接关系。③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里的八仙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

作用:①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②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

这个答案,可以说基本合适。至于“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就是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是某些人的理解;“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答案估计全北京没有几个考生能说出来;作用的第2条“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可以说,这条并不是苏童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因为,苏童反复阐释的是少年时代这种想象力、好奇心的价值,并不想“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这是命题者的习惯思维所致。

在不不否定这个答案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指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果给出下面的答案,会怎么样呢?

不同:

1.仙女出现过程不同。三段是概述,四段是细致叙述,把整个过程分为打开蚌壳、钻出来、珍珠那么大、上升、爬出来、成仙女。

2.细节更加生动。比如,钻、爬等动作都非常生动。

3.故事内容更具体。比如,各种菜肴一一列举出来。

4.更符合人物的特殊心理、个性特征。物质匮乏挨饿年代,小孩子想到的是吃;而自己不喜欢吃鱼,就没有鱼。

5.故事场景更逼真,更具有传奇色彩。三段中只说做好饭菜,四段中是从水缸里搬出来,更神奇,更有想象力。

作用:

1.为下文写我阅读自然社会的诗意与空虚提供事实基础。

2.引发我对好奇心与写作关系的理解阐释。

这个答案是不是比参考答案更细致,更全面。我相信那些用功细心的同学会读到这一步。可是阅卷的老师死死地按参考答案来评卷,这样的考生岂不冤哉!

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的参考答案:

寓意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

效果: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寓意的表述,空洞而乏味,在文本里,作者对“水缸里的文学”内涵是有具体阐释的,可是作案没有涉及,答案之表述与文本距离太远。“效果”完全是套式语言,这种答题是把学生引向虚无的深渊。这种命题意识是一种病,病入膏肓。

如果这样来回答呢?

1.对水缸河蚌故事的幻想,奠定了我阅读世界的基本方式,它是文学写作的诗意与想象力的标志,启发了我的文学写作意识。

2.即使在贫瘠的物质生活里,只要保持具备阅读水缸里的文学的态度与能力,就会拥有文学创作的动力。

好处:

1.“水缸”与“文学”反差巨大,使题目极具吸引力。

2.用“水缸里的文学”象征贫瘠的物质生活里的文化生活,内涵丰富,余味无穷。

3.“水缸里的文学”巧妙地揭示了我的文学写作起点,具有点旨的作用。

我相信,这个答案的理解丝毫不逊色于参考答案,甚至比参考答案更深入具体一些。但是这样的答案在阅卷现场,不一定拿到高分,岂不悲哉!

不想举更多的例子了,只想告诉那些命题者,躺在习惯性思维、旧知识体系上吃老本,不思进取,求稳保位,实是祸国殃民之大恶。

也呼吁有识之士,有良心的老师们,用实际行动向那些因循守旧而又占居在命题测评位置上的无能之辈挑战,让他们警醒,不要再蹂躏这些祖国的花朵了!

附:

水缸里的文学

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

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