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0501教学手记——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越写越宽?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现在大部分的高三教学,以练题、测试为主,作文备考也是以背诵材料、设计套路为主,我们会发现这种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作文越写越窄,甚至有的学生不论写什么题目的作文全都是那几个例子。作文越写越干枯,越写没有灵气。有很多同学会感慨,高三后期的作文远不如高一高二时的写作水平。

写作是思想的呈现,开放学习空间是开阔学生视野的前提,我们把学生框死在习题里,使其思维之花越来越失去养分,不枯竭才怪呢!

写作的首要条件是拥有肥沃的思想土壤。求捷径、拜套路、讨秘诀,不仅无效,反而成害,可是现在太多的人在追求这种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让头脑空洞,写作之苗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加再多的光照也无法让写作茁壮成长。

如何才能拥有写作肥沃的土壤?

首先要给学生真实思考的权利。写作不能只靠写作来训练,如果只是用写作题目来培养写作,这本身就是对写作思维的窄化,因为,很多的写作题目会让学生进入“写作”模式,认为,这是在写作文了,好像是该编假话的时刻到来了,或者说是该进入写作模式的话语体系了,真实的思维被掩藏起来,这是长期不真实写作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在目前写作命题还处在“小资情调”“文学腔”状态中的时候,这种思维还会存在一段时间。而这种思维模式及不利于写作思维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该把写作思维的培养浸透在日常的书写练习之中,最好是让学生经历发自内心深处的直实写作思维过程,表达最真实的思想状态。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表达真实的想法的时候,几乎都有鲜明的思维特征和独到的思想观点,这些闪光的珍宝常常被学习考试给遮蔽了,进而,尤其是一些学习整体成绩较差的同学,这方面的智慧便被慢慢湮灭了。因此,拯救这些珍贵的写作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

比如,下面这个同学的作业。

这是他写随感时的一些思维火花,忽然对“灵感”产生了灵感,他保留下了他的想法,这些想法是零碎的,是随机的,是宝贵的,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是珍贵的。

因为,我给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权力,给了他自由学习的空间,他有可能把这个思维延续下去,进而把思维形诸文字,得以固化成文,写作思维得至了踏实的训练。

这是第二天写出的作业,条理是清晰的,对灵感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

这样的写作并不出现在写作课上,而是出现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珍视这种日常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仅靠那两周一次的写作课。

 再比如,这个同学的作业。

 

这个同学的字写得很凌乱,甚至认不清楚,但是当你静下心来,慢慢地读下去,我们会发现这个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他的文字是真诚的,他的逻辑思维是清晰的,语言表达是通顺的。

尤其可贵的是他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在试图在自己与世界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自己走到这个世界中来,这是灵魂的觉醒,这种写作恰恰是他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形式。我们的语文教学难道不应该在这样的地方给予学生最热切的关注与支持吗?

当这些同学对他们自己的思考被予以热情的关怀与帮助的时候,他们的思维视野则会越来越宽阔,其思维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做到这一步。

其次,要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不是阅读那些鲜素材,而是真实的阅读作品,阅读那些经典作品。有人以高三复习紧张为由,认为在高三阶段不应该再拿出时间读书了,我与此持相反的观点,我认为越是到高考临近越要读书。古人认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高考恰恰是需要读书的时刻,难道靠反复做那些题,就能把作文写好吗?

读什么呢?当然要读经典、报纸,当然,也不要忘了读课本,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经典、教材读出自己的收获。

我设计了这样一则写作训练:

学校要在H楼走廊办一期“人生导师”宣传栏,让同学们展示自己选定的人生导师,并配上自己选择这样人生导师的阐释。请你从学过的教材中选择一个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作为你的人生导师,并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选择阐释。

请看宋计遥同学的作文。

去担心一场没有烧过的火

高一(4)班 宋计遥

年少的他迷失于无人的乡野,而立的他回不去丧失的家园。刘亮程,我的人生导师,他一腔孤勇地面对了一切灵魂的复杂感知。

那是人的灵魂对于生灵万物平等的哲学感知。驴,只会比人洒脱;马,从未被人追上;数千万的昆虫构出的是一个人的灵魂;一棵老树死时发出震动天地的悲鸣……我们看到过吗?我们听到过吗?我们感知到过吗?阅读他的文章时我曾无数次停顿,我抬头是他的原野,生灵万物都活得肆意。即使再低头时依然是白纸黑字,翻过这篇文章就再要面对作业考试,但窗外的世界已然有什么不同,哪怕是春末的雷阵雨都太过清醒。

那是被灵魂的“多虑”放大了数千万倍的感知。他从最为“装不下事”的少年时代就开始失眠,辗转反侧的夜里,他的脑海中究竟会有多少被感知却无法被捕捉的思绪?他听到一只鸟尖锐却不被任何人所知的鸣叫;他永远在被一个没有人记得的偷鸡贼追赶;他发现早照到太阳与晚照到的人家的不同;他看出不同人家炊烟的不同……他总是用尽自己的灵魂去感知,他的灵魂感知到的是一个不同于真实物质的世界。如果说思考世界本义过于繁复,那么么不如跳出形而上学的怪圈,从感知开始构筑一个新的世界。像刘亮程一样,用一个“多虑”的灵魂来捕捉自己的真实思考。

灵魂感知是复杂庞大乃至于矛盾痛苦的,而刘亮程直面于这种庞杂的痛苦甚至于成功的内化为应对物质世界的思想并用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将这种感知传递。在面对过于复杂的想法与虚无飘渺的感知时,人往往会感受到一种近似于“折磨”的体验而趋向于逃避。这种常见的选择,不仅会关上感知的大门,更有可能的是关上构筑自己思想体系的大门。刘亮程的存在,使我开始勇于像他一样,去感知世界,去思考感知,去构建思考,将构建传递。

不要忽略心里的那场火,去担心吧,去直面吧,在火光冲天里重建这个世界。

对这篇作文不作具体点评了,我想大家应该能看到,一个能与作家、作品对话的写作者,其写作视野是宽阔的,其写作思维是灵活的。

只是想说:用训练代替真实的正常的教学,是背道而驰的语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