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0615教学手记——让学生尝到鲁迅的味道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鲁迅在文字上的咀嚼工夫和驾驭能力,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确乎没有几个人能出乎其右。因此,想提升语言素养的人,不可不读鲁迅。

如何引导学生读鲁迅,我不大赞同一味地带着学生在鲁迅的思想里转圈子,中学语文课更应该让学生从那几篇经典文本中体味鲁迅文字的鲁迅味道,知道鲁迅文字的机理,凭空看去,扫一眼即知道这是鲁迅的文字味。

鲁迅的文字绵密,真像古人所说的密不透风。无论从大的脉络还是到语段层次,皆如青石垒叠,却又刀刃难入。这一点,现当代无一作家可超乎鲁迅之上。

鲁迅的文字峭拔,犹如尖石列崖,未登即有疼痛之感,因此,许多与鲁迅论战的文友,最后都败下阵来,真的是难以抵挡其锋利和坚实。

被选入教材的几篇文章当然是经典中的经典,也是富有这两个特点的作品代表。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古今纪念文字浩如烟海,有几篇能超出此篇?

教学本文,我主要是让学生体味鲁迅语言文字之妙。

——从《纪念刘和珍君》浅析断字之妙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一(4)班 史儒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这两句截然不同,却又确实地充满鲁迅之意味的句子,是我对这篇《纪念刘和珍君》最深刻的印象。

第一句极其之长,中间几乎称得上是没有断句,令人读来难免有几分滞塞之感。我想,这样的滞塞,就是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这样的一篇文章,悼念他死去的学生的文章,悼念一位死在当权者血色的枪下的中国青年的文章。不知他在提起笔的那一刻,是否心中千般言语,不可尽抒。这长长的,被满满地塞得“臃肿”的句子,又是分成几笔。这长长的句子,就像是先生长长的一生叹息。他要所有人都晓得,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这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天,被赋予的沉重的意义。于是每个后来读他的人,都在这句话时放慢了脚步,沉下了声调,就像是对那些猛士长长久久的纪念,与尊敬。这是怎样一个沉默的,灰色的开头,像是一颗坚韧的松树,长长久久地矗立在雪地里,弥漫着硝烟的雪地里。

可这又是怎样饱含着热血的一团星火啊。“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这铿锵的,坚定的句调,犹如一颗一颗迸发的火星,迸发在当权者丑恶的嘴脸上,迸发在猛士们未寒的尸骨上。他甚至不愿意用“但是”这两个字,这太拖沓了,也太绵密了。他是如此的愤怒,如此的慷慨,以至于每一句都那么急促而激昂,每一句都饱含着力量;他又是如此的怀念与叹息,以至于每一句都几乎于哽咽,再不复原来的沉稳与哀默。鲁迅先生,本是“玩弄”文字的作家。却因为那样的愤怒,那样的怀念,读来竟是如同稚子一般“语无伦次”,只晓得那样的一位学生,一位青年,一位猛士,欣然奔赴着信念,奔赴着死亡。这是多么勃发的令人震撼的情感啊,无需再多加雕琢,仅是稍加断字,便跃然纸上,载着百年光阴,击中人们的心脏。

断字?唯断心尔。

                                                                     20200614写于太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