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克鼎和大孟鼎“传奇”(大克鼎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问拍天下 2020-09-19

  

             1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大克鼎(问这里拍摄于2014.9)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王鼎秘史,很像传奇,但完全真实,所以我把传奇二字加双引号.

    我在2013年到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时,拍摄了大部分馆藏青铜器,回来后写了四篇博客介绍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在写作过程中才了解这段历史,但在我的拍品中却找不到镇馆之宝大克鼎,令我纳闷.从此一直耿耿于怀,20149月我又来到上海博物馆,终于看到大名鼎鼎的大克鼎!我非常兴奋,拍摄不少,却怎么也拍不好,因为大克鼎放在厅中一座玻璃大柜内,光线很暗,也不许使用闪光灯.最后勉强拍好一二张.

   说起大克鼎,必定要顾及大盂鼎,二鼎休戚相关,系清代出土于陕西境内的国之重宝。曾两次出土的大盂鼎和大克鼎,身世更是一波三折。
  如果说青铜器在所有藏品中具有至高地位的话,那么,大盂鼎和大克鼎则是极品。二鼎是西周时代极为重要的重器鸿宝,是传世最大的鼎(与陈介棋所藏之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今天分别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成为南北两馆的镇馆之宝。

 盂鼎系西周康王时代的奴隶主贵族为颂扬康王、祭祀先祖而造的大鼎,距今近3000年,是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周时代形制最大的青铜器。清道光的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一说眉县)。鼎高 101.5公分。口沿下饰兽面纹一周,三足的上部各饰一兽面,纹饰极为精美。鼎内腹壁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分为前后两段,记载着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03年)对大贵族孟的训诰和赏赐财富的命令。康王令盂敏于朝夕纳谏,奔走王事,敬畏上天;所赏赐的物品有香酒、礼服、车子和1726个奴隶。铭文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奴隶社会的状况。
  大盂鼎出土后,首先被岐山豪绅宋金鉴占有,后被爱好青铜器的歧山县令周庚盛夺得。道光三十年(1850年),宋金鉴上京赴考;得中翰林,便出银3000两把大盂鼎重新赎买到手。同治年间,宋氏家道中衰,其后代宋允寿以700两白银出让给左宗棠的军幕袁保恒。袁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物,遂将此鼎孝敬上司。数年后,湖北总兵樊燮谗言左居功自傲、图谋不轨,清廷信以为真,要召左进京对质问罪。由于时任工部尚书的潘祖荫疏救,左才得以幸免。左宗棠知潘祖荫喜收藏,储金石甚富,为报救命之恩,便以心爱之物大盂鼎相赠。此后,大盂鼎一直由潘祖荫珍藏。

  潘祖荫博学多才,猎涉百家,是清朝著名的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和藏书家。他尤其喜爱金石研究,凡闻有彝器出土,必倾囊购之。所以,他收藏的青铜器数量颇丰,闻名全国。潘祖荫得到大盂鼎后,爱不释手,藏在府中,从不示人。即使是相交极好的朋友,也只能得到铭文的拓本。
  1890年,潘祖荫的藏品又锦上添花:他得到了另外一件西周青铜重器——大克鼎。大克鼎于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与它同时出土的还有小克鼎、克钟、克傅等120余件青铜器,大克鼎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一个名叫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铸造的。大克鼎圆形,双立耳,兽蹄足,周身布满宽大的波曲纹,给人活泼舒畅的律动感。大鼎通体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造型古朴,庄严厚重。
 大克鼎内壁铸有28290个字的长篇铭文,铭文记载了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的功绩和品行。内容是:在西周孝王时,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专门负责周天子的饮食。克的爷爷师华父是周朝的忠臣,德高望重,英明的周天子铭记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为传达王命的宫廷大臣,还赏赐给克礼服、田地、男女奴隶。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特铸造大克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铭文字迹端庄质朴,笔画均匀遒劲,书法艺术堪称一绝。
 大克鼎出土后,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态买下,潘祖荫又用重金从柯氏手里购得,成为大克鼎的主人。从此,大盂鼎、大克鼎这两件周朝时期最大的青铜器齐聚潘府,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新闻。
  潘祖荫特修建了一间攀古楼”,专门用于收藏大盂鼎、大克鼎等文物,并镌刻一枚宝藏第一的印章,以表达自己得宝后的高兴心情。
  大盂鼎、大克鼎引起了国内外收藏家的普遍关注。1892年(光绪十八年)时,两鼎的铭文拓本,黄纸本每本值银1两,白纸本每本值银2两。足见大盂鼎、大克鼎的价值之珍贵。
  潘祖荫对家藏的文物,特别是大盂鼎、大克鼎特别珍爱,定下了谨守护持,决不示人,世世代代留在潘家的家规。就在得到大克鼎的当年,即189012月,潘祖荫在北京病逝。潘祖荫只有一个弟弟,名叫潘祖年。因为潘祖荫没有子女,潘祖年曾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过继给了潘祖荫,作为子嗣,可是两个孩子都因病早殇。潘祖荫逝世后,遗产就由弟弟潘祖年继承。
  潘祖年赴京料理完后事,把包括大盂鼎、大克鼎在内的众多文物装船运回家乡——苏州。从此潘祖年接替哥哥潘祖荫担负起保护这些国宝的使命。潘祖荫去世后,潘家在朝廷中没了权势,也少了倚靠,要保护好这些国宝真是困难重重。
  潘祖荫在世时,潘家的收藏就受到不少人觊觎,端方就是其中的一个。端方听说潘家藏有西周宝鼎,曾几次派人到潘家求取铭文拓片,并且还亲自登门,希望潘家能出让宝鼎,结果都被潘祖荫婉言谢绝了。潘祖荫是清朝老臣,德高望重,所以端方不敢轻易妄动。如今潘祖荫去世了,端方认为夺宝的机会来了。
  结果,潘祖年刚把大盂鼎、大克鼎运回苏州,端方就赶到了苏州。此时的他已经升为陆军尚书、直隶总督,大权在握。他不时派人到潘家纠缠,软硬兼施,想把宝鼎据为己有。潘祖年牢记哥哥的嘱托,始终不为端方的威胁利诱所动,并派人昼夜看护宝鼎,以防不测。潘祖年和家人整天提心吊胆,度日如年。
  当时的端方权重一时,他自信宝鼎已是囊中之物,把它们弄到手只是时间问题。但不知是历史的偶然巧合,还是命运早有安排,就在端方自以为宝鼎唾手可得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端方率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结果被起义士兵给杀掉了。
  消息传来,潘家上下兴奋异常,这真是祖宗有灵,天助潘家!最艰难的日子挺过去了,潘祖年也病入膏肓,而接替他担任收藏任务的是年仅19岁的孙媳妇潘达于。长期以来,潘家一直被继承人问题所困扰。潘祖荫没有子女,潘祖年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过继给哥哥潘祖荫,作为子嗣,可是两个孩子都因病早殇。潘袓年又过继潘族后代中的潘承镜为孙。潘达于18岁时嫁给潘承镜,成为潘祖年的孙媳妇。谁料想,潘达于嫁到潘家才三个月,丈夫潘承镜就撒手人寰,家里只剩下年老体弱的潘祖年夫妇和新婚就丧夫的潘达于,潘家大院冷清萧条。不过,当时潘祖年尚在,家里还有主心骨。到第二年开春,潘祖年也过世了,潘达于只得临危受命担负起保护大盂鼎、大克鼎等国宝文物的历史重任。
  潘达于原本姓丁,嫁到潘家后改姓潘。此后潘达于就带着过继的一对儿女,孤儿寡母,在深宅大院里守护着一大堆文物,冷冷清清地过着日子。潘达于没有多少文化,只粗识一些文字,可是,她深知这些文物的价值,牢记潘祖年临终前的嘱托:这些珍贵文物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保管,传给子孙后代。
  潘家收藏大盂鼎、大克鼎的事并不是什么秘密。潘祖年去世后,不少人找到潘达于,提出各种优惠条件要求购买大盂鼎和大克鼎。20世纪20年代,一个美国人专程来到苏州,要用600两黄金外加一幢洋房交换宝鼎,被潘达于断然拒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节节进逼,苏州城危在旦夕。为了防备珍藏的青铜器出现不测,潘达于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果敢的决定,请可靠的摄影师把珍藏的所有青铜器逐个拍照,留存底片,然后把青铜器等文物分别秘密掩藏。
几经选择,潘达于决定把大盂鼎、大克鼎等青铜器埋在自己居住的庭院里。她和姐夫潘博山以及家里的两个木匠秘密挖掘了一个深五六尺的长方形大坑,先放进大木箱,再把大盂鼎、大克鼎成对角装进木箱,空当的地方塞进一些小件的青铜器和金银物件,随后盖好箱盖,填平泥土,按照原样铺好方砖,不留丝毫痕迹。刚刚掩藏好文物,日本侵略者就占领了苏州。日军司令松井得知潘家珍藏着文物,垂涎三尺,派兵去潘宅一遍遍搜查,由于掩埋得隐蔽巧妙,日寇挖地三尺也没有找到宝物,大盂鼎、大克鼎等国宝躲过了这场劫难。
     日寇占领期间,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潘家的看门人也曾经动过掘宝出售的念头。但他知道大盂鼎、大克鼎的珍贵价值,没敢透露掩藏的秘密,只是盗掘了一些小件文物卖给古董商人,宝鼎得以幸免于难。
  到了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烂,地面塌陷。潘达于和儿子家懋以及几个叔伯兄弟秘密挖开大坑,把大盂鼎、大克鼎重新掩埋。然后,他们把埋藏青铜器的房间门窗钉死,既不住人也不走人,保存地点更加隐蔽。就这样,大盂鼎、大克鼎躲过一次次劫难,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19495月,苏州、上海相继解放,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同年月,上海市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保护文物的法令和政策。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潘达于认识到,单凭她一家人的力量,根本无力保护好这两只宝鼎,只有交给人民政府才能妥善保护好它们。

 在征得了家人的同意后,195176日,潘达于主动写信给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要求捐献大盂鼎、大克鼎。信中说:“谨启者,先祖舅伯寅公当逊清光绪间,学尊公羊,启新民之初轫,网罗金石,创考古之先河。遗箧彝器有盂克二鼎,为举世所称重。公逝世后,保存迄逾六十年,中间虽满清两江总督端方一再威胁利诱,坚拒未为豪夺。达于旅沪日久,所有器物均寄存同族寓庐。迨八一三之役,日寇陷苏,屡经指点搜索,幸早复壁妥藏,未罹洪劫,而宅中什物掠夺殆尽矣。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近悉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正积极筹备大规模之博物馆,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发扬新爱国主义教育,惟是上海为华东重要地区,全国人民往来辐辏,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转交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藉以彰先人津逮来学之初衷。”
     在潘达于家人的陪同下,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把大盂鼎、大克鼎从苏州运到上海。1951109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举行隆重的潘氏捐献盂克两鼎授奖典礼,向潘达于颁发了文化部褒奖状。褒奖状写道: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60年来迭经战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同时,国家还奖励潘达于20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她把这笔钱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抗美援朝。
  献鼎之后,潘达于又在5060年代分批向国家捐献了600多件珍贵文物,例如弘仁的《山水卷》、倪元璐的《山水花卉册》、沈周的《西湖名胜图册》等等,这些文物如今大多都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
  1952年,大盂鼎、大克鼎被上海市博物馆收藏并在那里展出。1959年,为了支援即将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今天的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将大盂鼎调拨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从此,大盂鼎、大克鼎劳燕分飞”,分别珍藏在北京和上海。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晃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潘达于老人迎来了百岁诞辰。2005228日,上海市博物馆人声鼎沸,盛况空前,由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在这里隆重举行。1959年调往北京的大盂鼎,也被从北京请了回来,和大克鼎一起展出。这对分别五十载的兄弟再一次聚首了。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人民用这种方式祝贺潘达于百岁生日,衷心感谢她的爱国之举,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
  潘达于老人坐着轮椅,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博物馆参加开幕式。刚刚进人上海博物馆大厅,她就迫不及待地对前来迎候她的上海博物馆顾副馆长说:我现在就想看看大盂鼎、大克鼎。老人看到久别的大盂鼎、大克鼎,就如同见到了亲人,从轮椅上走下来,围着两件国宝转了一圈,一边仔细观看,一边喃喃自语:没变,一点没变,实在是太好了。摆在这里比在家里时强多了。在一边陪伴的顾副馆长风趣地说:潘老这是在看出嫁的女儿啊! ”馆内顿时响起了一片温馨的笑声。
  如今,潘达于老人和女儿居住在一套极其普通的居室里,她把价值连城的文物都捐献给了国家,自己和家人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她看上去一无所有,然而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普通而不平凡的伟大女性——潘达于。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收藏王鼎的潘氏家族没有被美国人的黄金所动心,也没有被国民党人的诱惑所欺骗,更没有被日本侵略者的淫威所折服。他们历尽艰辛,把这两件国宝完整地保存下来,交给了人民政府。潘氏后代有功于中华民族。
       

           2上海博物馆内的大克鼎(问这里拍摄于2014.9)

                          3上海博物馆内的大克鼎

                                                           4大克鼎(问这里拍摄于2014.9)

                                                     5大克鼎标签

                                                       6大克鼎铭文

                                                         7大孟鼎

                                                    8
国家博物馆内的大孟鼎

                                                     9大孟鼎铭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