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西融汇萨拉热窝(1)(纵横巴尔干71)

 问拍天下 2020-09-19

  

       1来到米利亚兹卡河边
  波黑的全称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萨拉热窝在历史上被奥斯曼帝国占据过四、五百年,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是穆斯林
,他们原本是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当局采用各种手段让这些人改宗伊斯兰教,并给予很高的社会地位,剩下的斯拉夫人中,东正教据三成半,天主教占一成半,这就是波族、塞族和克族的人口比例。

 萨拉热窝是一座东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一座独特秀丽的山城,米利亚兹卡河穿城而过。老城区的最西边的地上有一条老城和新城的分界线,“东方是奥斯曼帝国建的老城,西方是奥匈帝国从19世纪末开始建的新城。清真寺的尖顶主导着老城区的天际线,天主教和东正教堂的十字架点缀着新城的蓝天。
  这是座东西合韵的奇特城市,一座多元文化城市,让我想起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游历。
  先谈老城,我们的旅行车沿米利亚兹卡河边的波斯尼亚大道前往老城区,走出车门就看到尖尖的宣礼塔,土耳其式的绿圆顶,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北非摩尔人风格的桔红色建筑,非常漂亮,这是市政厅,一座波斯尼亚多元文化主义的典范建筑,矗立在三条主要街道的交汇处,建于1892年,其设计资源来自西班牙和北非的伊斯兰艺术,经改造于2014年重新开放国家图书馆。走过拉丁桥来到萨拉热窝最著名的贝格清真寺,清真寺建于1531年,有多个圆顶,主顶直径达13米,旁边有几个小圆顶,气势威严的宣礼塔高达47米。在这里可以看到一座熟悉的老钟楼,是当年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外景地,提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我们这一代人如雷贯耳,在那个文化娱乐极其贫乏的年代,可谓家喻户晓。
  萨拉热窝的老城区始建于1462年, 这里有五百多年前的奥斯曼帝国老城墙遗址,厚重而沧桑,老城区内有是土耳其模样的大巴扎,低矮的商铺,蜿蜒的街巷,琳琅满目的商品,街上衣着时尚的西方女郎和身披长袍、黑纱遮面的穆斯林女子相对而行,时尚和古老并存,这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
  大巴扎的中心区有塞比利喷泉,这是老城标志建筑 16世纪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引入,城内最多时曾拥有大小喷泉300余座,主要是为了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塞比利喷泉建于1753年,曾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主体部分为八角造形,加上装饰华丽的圆形穹顶。波黑战争中喷泉被炮弹击中,2006年改建时塔身改成木制的,已经没有当年的华丽和壮观。
  最后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铜匠街,建于1489年,现在的规模只是当时的三分之一。在电影中,游击队在迷宫般的小巷中与追捕的德军周旋,当年那间店铺门口有中文标示,招徕中国游客。

             2河边街景

                3河上石桥

              4漂亮市政厅

             5一座摩尔人风格的桔红色建筑

                 6贝格清真寺大门

                       7气势威严的宣礼塔高达47米

            8贝格清真寺(建于1531年)

              9清真寺墓园

                     10清真寺内

                11清真寺旁建于1667年的老钟楼

              12五百多年前的奥斯曼帝国老城墙遗址

            13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遗迹

             14老巴扎

           15老巴扎

            16老巴扎门口

              17低矮的商铺,蜿蜒的街巷,

            18塞比利喷泉(萨拉热窝标志性建筑)

               19大巴扎的中心区

             20土耳其式的绿圆顶

                    21老清真寺

                       22新建清真寺
 

                 23清真寺

                    24古老的铜匠街

                    25古老的铜匠街

                   26铜匠街古老的标牌

                     27当年店铺门口中文标示

                        28这家店铺最吸引中国游客

            29傍晚米利亚兹卡河边

                      30老城和新城的分界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