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志·效难第十一(1-6)三国 魏 刘劭

 虹72 2020-09-19

《人物志·效难第十一(之一)》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有知之无由得效之难。

    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并且去推荐任用,有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有不容易识别人的困难;二是,有识别之后却无法推荐任用的困难。

《人物志·效难第十一(之二)》

  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拟象,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

     什么叫做不易识别人才的困难呢?有才德名望的人精深隐秘,能够知道一般人不知道的,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他的思想、学识十分高深难解,因此这就叫做难于了解人才的困难。因为人们的观察不能做到完整全面,所以他们各自制订了考察的标准,用来观察人才的风度文采。他们或者审视人才的容貌仪表,或者窥视人才的举止行为,或者揣测人才的来龙去脉,或者度量人才比拟的形象,或者探究人才的细微末节,或者注意人才的过失错误,或者考察人才的言论涵义,或者核查人才的办事情况。这八个方面情况交错复杂,所以通过这种方式的考察能得到的正确结论很少,反而造成的失误却很多。

《人物志·效难第十一(之三)》

 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故:

    浅美扬露,则以为有异。

   深明沉漠,则以为空虚。

   分别妙理,则以为离娄。

   口传甲乙,则以为义理。

   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

   讲目成名,则以为人物。

   平道政事,则以为国体。

     因此,必然产生草率行事以貌取人的失误,以及因人才所处地位的变化而造成观察的错误。所以,他们在接触、交结、观察人才时,依从人才的行为来确认他的名声,而失去了对其内心思想情感的把握。这样:

     才智浅薄而善于宣传自己的,就以为他们有奇异之才;

     深沉睿知,沉默寡言,就一空虚无物;

     分辨精妙的理论,就以为有犀利的眼力;

     口里说着登第次序,就以为精通经义名理;

     喜欢评论是非,就以为能辨别善恶;

     讲论品目名分,就以为能识别人物;

     妄论时事政治,就以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人物志·效难第十一(之四)》

 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草创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后识之。   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

    这些状况犹如听到物类发出声音,其名称随声而定。名声不符实际,名就失去它的效用。所以说,名声随着口头流传而显扬,实际状况却从现实中消退。内有真智而外表不显的人,看起来名不副实,任用这种人却有效。因此没有大众传扬的名声,实际状况却因行事有效而彰显。这是只凭初步接触常有的失误。因此必须伺望其日常志向意趣所在,然后识别他。所以,居处时,看他安于什么;发达后,看他举荐何人;富裕时,看他施与何人;穷困时,看他所作所为;贫贱时,看他如何对待财物。然后就知道他是贤人与否。这是经过考较得出的结果,不是凭最初印象所下的结论。

《人物志·效难第十一(之五)》

 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

    所以,了解材质之所不同,还不足以知道变化万端的具体状况,况且天底下的人,不可能都与之同游共处。有的志趣发生变易,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有的尚未定型,仍然犹豫不决;有的已有选择,转而改变方向;有的穷困潦倒,但不懈努力;有的志得意满,却纵欲任情。这又是仅凭观察志向意趣所可能遗漏的方面。由此论之,能够既知常情,又知通变,两得其要领,这是难于知人的难处。

《人物志·效难第十一(之六)》

何谓无由得效之难?上材已莫知,或所识在幼贱之中,未达而丧;或所识者,未拔而先没;或曲高和寡,唱不见赞;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或器非时好,不见信贵;或不在其位,无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须识真在位识,百不一有也;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士,十不一合也。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或好贡荐,而不能识真。是故,知与不知,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难。

     什么叫做无从提拔人才的困难呢?具有上等才能的人已经没有谁能够识别了。有些所了解的人才处在资历不深、地位低下的境地,还没有得志就死去了;有些所认识的人才还没有来得及提拔,却先去世了;有些人才可能是曲高和寡,其建议得不到赞同;有些人才可能是身世卑微,力量菲薄,人微言轻,不被人们所理解;有些人才可能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接纳,自然也就得不到信任和重视;有的人才不在适当的位置上,因而也得不到提拔;有的人才虽然身居其位,却受到委屈和压抑。所以,好的人才能够得到上司的了解和赏识的,万人当中难有一个;才能得到赏识并且得以重用的,一百个人当中未必有一个;权位势力相当,可以推荐成功的,大概十人中不及其一。有的人智虑聪明足以识别真材,但有所顾忌,不想举荐;有的人喜欢举荐人才,但不能识别真正的人才。因此,知人与不知人,相互间杂,以至人才用或不用杂处于众人之中。真正了解人才的人,忧虑在于不能达到举荐的目的。不了解人才的人,也自以为没有遇到他所认为的好人才。这就是所谓无法得以举荐的困难。所以说,识别人才并且加以推举任用,有两方面的困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