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要点整理

 梅谱台阁 2020-09-20

金匮名词解释:

1.客气邪风:外至为客,不正为邪。从外而来的的反常气候侵犯人体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此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2.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未至而至”指(雨水)时令未到而(温热)气候已到,是气候太过(阳旺)。

3.五邪中人:指病因,即风、寒、湿、雾、饮食5种病邪侵入人体。

4.治未病:广义的治未病指未病防病;既病早治;已病防传。狭义治未病是指治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

5.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有调脾、健脾之说。总意是通过调补脾脏可以抵抗肝邪的侵袭。

6.下利清谷:下利,痢疾与泻泄的统称。清谷,完谷不化。下利清谷,指泻下粪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此因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运化失司所致。

7.清便自调:“清”同“圊”,这里做动词用,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8.中暍:即伤暑。是夏日感受暑热之邪,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

9.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百脉一宗,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即同归心肺所主为一宗。此亦是百合病的病机,即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10.声喝:即说话声音嘶哑,为湿热虫毒腐蚀咽喉所致,治以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11.太过不及:指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的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12.雷鸣切痛: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剧痛,如刀切之状为切痛。是中焦虚寒并停水饮的腹满证的症状之一。

13.肝著:著,音、义同着,本义为附着、依附。此引申为留滞之意。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以胸胁痞闷不舒,胀痛或刺痛为主症。

14.肾着:着,又做著,意为留滞附着。此指寒湿痹着于腰部,腰为肾之外府,故称肾着。以腰部及腰以下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加重,多伴腹重下坠为主要临床表现。

15.胸胁支满:即胸办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为痰饮病的主要症状,水饮之邪,侵犯肺肝,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而致胸胁支满。

金匮知识点:

1.《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著名医家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悉备的诊治杂病的专著。

2.东汉末年,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西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十卷,杂病部分未见;北宋王洙发现 《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林亿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3.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5.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6.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7.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8.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9.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狐 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1.狐惑病蚀于前阴的治法:内服甘草泻心汤,外用苦参汤熏洗前阴;蚀于后阴的治法:内服甘草泻心汤,雄黄熏洗后阴。

1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1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4.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5. 虚劳是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17.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18.虚劳失精的治疗方:桂枝加龙骨牡汤。

19.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0.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21.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病机是:心肝阴血不足。

22.虚劳干血证方用大黄虫丸。

23.肺痿是肺气痿弱不振,以多唾涎沫和短气为主症,分虚热和虚寒两种证型。肺痈是感受风邪热毒,致使肺生痈脓,以咳嗽,胸痛,吐腥臭脓痰为主症。

24.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25.肺痈,邪实壅滞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2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27.咳嗽上气,痰浊壅肺者,方用皂荚丸。

28.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29.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30.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31.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承气汤。

3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35.寒实积滞用温下剂代表方:大黄附子汤。

36.寒疝病,血虚内寒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37.肾着之症不仅在腰部,常连胯及腿部。

38.广义的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类。

3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40.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41.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42.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3.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44.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5.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46.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47.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48.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49.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50.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51.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52.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53.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54.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55.“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强调湿从火化是湿热发黄的重要原因;黄疸的形成与脾湿有关。

56.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57.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58.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59.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60.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6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62.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63.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64.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65.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66.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67.肠痈脓成证治: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68.肠痈脓未成证治:大黄牡丹汤主之。

69.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70.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71.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7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73.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74.冲任虚寒夹瘀:温经汤主之。

金匮各章节重点整理: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谈谈张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

张仲景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张仲景指出要“养慎”。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

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因为从病势分析,痼疾日久势缓,卒病新起势急。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证候复杂,难以速愈,而卒病邪气尚浅,其病易除。因此,在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可以避免新邪深入与旧疾相合。当然在临床治疗新病与旧病相合的病人时,治新病同时还须考虑到旧病。如《伤寒论·太阳病》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就是治疗新病兼顾旧病的例证。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

相同点: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

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理。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试比较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证治异同。

相同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均为风湿兼阳虚证,其治法均为温经通阳、祛风化湿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点:桂枝附子汤证属于风湿在表,风重于湿的表阳虚证,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是邪未入里,表阳已虚,故以桂枝配炮附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白术附子汤证系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得除而外湿仍在,因湿邪为重,表阳不足。除上症外,又见大便坚而小便利,故仍遵原法。因桂枝有助热伤津之弊,故当减去,再加白术。此处白术当为生白术,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阳除湿,更能扶脾生津以通便,此为证情而设,亦为治未病而设。甘草附子汤证为风湿两盛,表里阳气俱虚,此时邪伤已久,正不胜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现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故将炮附子、白术、桂枝并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草名方,意在缓图,温复表里之阳气、祛风除湿。

简述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及证治?

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为:黄芪、防己、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本方可治风湿表虚证,临床表现为一身关节疼重、恶风、自汗、脉浮,系由表气不足,又受湿邪或风湿犯表,卫气被伤,失于固护所致,虽为风湿邪在表,但表气已虚,故不应更发汗伤正,而应当用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法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如何理解“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

对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

有三种说法:一是以药物命名说,以魏荔彤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以病机命名说,以尤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病机高度概括而命名;三是以病证命名说,以黄坤载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病之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而命名。

百合病的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百合病的病因有二:一为热病之后,余热未尽,阴液未复;一为情志不遂,化火伤阴。其病机总由心肺阴虚内热所致,治宜养阴清热。临床表现:一是心神不宁证: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等异常;二是常见阴虚内热证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辨证施治: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误汗后,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误下后,用滑石代赭汤清热利尿、和胃降逆;误吐后,用百合鸡子汤养阴益胃和中。变渴者,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内外同治;变发热者,用百合滑石散滋阴清热利尿。

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狐惑病酿脓者,用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所致。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是因痰浊蒙蔽清窍所致。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是因心脾欲绝所致。

试比较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的异同点。

相同点: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其不同点:(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主治风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3主治寒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血痹轻证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小建中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均治虚劳病之阴阳两虚证,二者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小建中汤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病机均属于阴阳两虚证。不同点: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症,病位在脾,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虚劳失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等症,病位在肾,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在方药上,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甘温建中,调和阴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调和阴阳,潜镇摄纳。

试述《金匮》治虚劳为什么重视脾肾?为何侧重甘温扶阳法?

这是因肾为先天之本,真阳真阴所寄之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赖以充养。而虚劳病后期,无不关系到脾肾,故治虚劳要重视脾肾。

虚劳病证情较复杂,阴虚之甚可以损及阳、阳虚之甚可以损及阴,最终常可致阴阳两虚的复杂证候。但对于以阳气虚损为主症者,治疗上偏重甘温扶阳之法。如小建中汤、肾气丸均治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者。

试述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及适应证。

肾气丸主治虚劳腰痛,主症为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其一是以滋阴药为主,地黄、山萸肉、山药并补肾、肝、脾之阴。其二是配以少许附、桂,“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其三是佐以茯苓、泽泻、丹皮三泄使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所以全方应是阴阳平补而略偏于温的调补剂。后世以肾气丸为单纯补阳药则失之偏颇。故而肾气丸适宜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证。

酸枣仁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方药上有何特点?

虚劳失眠病机是肝阴不足,虚热上扰心神。主症是虚烦不得眠,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知母养阴清热;川芎理血疏肝;茯苓宁心安神;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何为肺萎,虚寒肺萎如何治疗?

肺痿指因肺气痿弱不振所致,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病症,有虚热、虚寒之分,临床以虚热为多见。

虚寒肺痿因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频吐涎沫,不渴不咳,遗尿或小便频数,头眩,治用甘草干姜汤温肺散寒,恢复阳气。针对本证属虚寒,理当温肺复气,而虑其阴亦不足,由不能过用温燥,故本方甘草蜜炙,干姜炮用,且甘草之量倍于干姜,暖而不燥。

虚热肺痿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虚热肺痿为肺热津伤、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气,气急,咽干不利,口干喜凉饮,舌红少苔,脉虚数。治以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麦门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

试述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在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证治方面有何不同?

三方相同点:病机均为内饮外寒,内外合邪,肺失宣降。在症状上都有咳而上气,即咳逆喘促。不同点:(1)病因病机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与痰饮相结;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与内饮相结;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2)证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热重于饮,喘重于咳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喘重,目如脱状,口渴汗出,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饮重于热,咳喘并重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咳喘,烦躁;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痰气相击。症状表现为恶寒无汗,咳喘气迫,喉中痰鸣,脉浮紧。(3)治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射干麻黄汤证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试结合麦门冬汤的配伍特点说明其适应证?

麦门冬汤用麦冬、人参、半夏 、粳米 、甘草、大枣组成,麦门冬与半夏之用量比例为7:1。本方重用麦门冬以养阴润肺清热为主,半夏下气化痰,虽辛燥但用量极轻。方中又有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队养阴之品,能助化源,使津液得生,以去其燥性伤阴之弊,而存其化痰降逆之功。此即仲景在药物配伍中“去性取用”之妙。故适用于肺胃阴虚气损,虚火上炎之肺痿,咳嗽上气之证。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试述奔豚汤证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

奔豚汤证是因惊恐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气逆上冲所致。冲脉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胸中而散,会于咽喉。肝郁化热,随冲气上逆,故气上冲胸;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故腹痛;又肝胆互为表里,肝郁化热则少阳之气不和,故往来寒热。但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的特征,并非奔豚气病必具之症。治宜清热降逆,调肝和血。方用奔豚汤。方中甘李根白皮清肝泄热,平冲降逆,专治奔豚气病。黄芩、葛根清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川芎调肝和血,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仲景用具有栝蒌、薤白的方剂有哪些?其异同点是什么?

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称谓“栝蒌薤白三方”。栝蒌薤白白酒汤由栝蒌、薤白、白酒三味药物组成,其效为宣痹通阳、豁痰利气。其主治证为胸痹典型证,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栝蒌薤白半夏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加半夏、加大白酒用量而成。其效为宣痹通阳、降逆逐饮。其主治证为胸痹较重证,症见在胸痹典型证基础上又见“不得卧、心痛彻背”,病情进一步加重,其病机为痰浊壅盛。枳实薤白桂枝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去白酒加桂枝、枳实、厚朴而成,其功效为宣痹通阳、泄满降逆。其主治证为胸痹病气滞之实证,症见胸痹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及腹胀、苔厚腻等,病机为阴寒内盛、气滞不通。

乌头赤石脂丸的适应症是什么?其功效及方药组成如何?

乌头赤石脂丸主治“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肢冷汗出之阴寒痼结的心痛病。功效为峻逐阴寒、温阳止痛。方由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蜜组成。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寒疝的病机是什么?如何辨证论治?

病机是寒实内结,阳气不行。如为阴寒痼结所致,以发作性绕脐痛,肢冷汗出,脉沉紧为主症者,治宜散寒止痛,方用大乌头煎;如兼表寒证,腹痛、手足不仁、身体疼痛等内外皆寒之症,治宜散寒止痛、调和营卫,方用乌头桂枝汤;如兼血虚证,腹痛拘急、喜温喜按等症,治宜养血散寒,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试比较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四方证有何不同?

厚朴七物汤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阳明腑实,兼表邪未解,病位在肠,以腹满,发热,脉浮数为主症,治宜表里两解;厚朴三物汤证病机为实热内积,胀重于积,病位在胃肠,以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为主症,治宜行气除满;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里实兼少阳证,病位在胃胆,以心下满痛,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症,治宜和表攻里;大承气汤证病机为燥热结于肠道,积胀俱重,病位在肠,以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腹痛拒按,潮热谵语为主症,治宜攻下积滞。

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的证治有何不同?

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均为虚寒证,其区别在于前者以“雷鸣切痛”为主症,病机为脾胃虚寒,水湿内停,治法为散寒止痛、化饮降逆,方中重用半夏以化饮降逆;后者以寒气攻冲,“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呕而不能食”为主症,病机为脾胃阳虚,中虚寒甚,治法为温中散寒,建立中气,方中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为仲景的何种治法?试比较异同。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体现了仲景的建中法。

相同点:三方均用饴糖益脾胃,生气血。

不同点:大建中汤证属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寒气充斥上下内外。症见自腹部至心胸部位剧烈疼痛,腹部见如头足样块状物起伏,痛势上下走窜,不可触近,近之则痛剧,呕不能饮食,手足逆冷。故治用大建中汤。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人参、饴糖温补脾胃。共奏温中散寒,建中立气之效。小建中汤证属阴阳两虚偏于阳虚。症见腹痛、里急、悸、衄、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故治用小建中汤。方中饴糖、甘草、大枣建中缓急;桂枝、生姜助阳;芍药益阴止痛。诸药相合,既能酸甘化阴,又能辛甘化阳。共奏建立中气,调和阴阳之效。黄芪建中汤证属气血阴阳俱虚而偏于气虚。其症在小建中汤症基础上,又见少气、身重或不仁、自汗、恶风等症。治宜黄芪建中汤。方用小建中汤调和阴阳;黄芪甘温补气。共奏补气和阴阳之效。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试述肝着的证治及后世对其发展。

肝着病机为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主症为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治以旋覆花汤,方中旋覆花为主药,善通肝络而行气,新绛活血化瘀,葱茎通阳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共奏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之功。旋覆花汤是治络瘀之肝着要方。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愈“胸任重物”、“胸不任物”、陶保荪用通窍活血汤治愈“常欲人足蹈其胸”,叶天士治肝络血瘀证擅长用辛温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诸法,都是在本方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肾着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肾着多由于感受寒湿,着于腰部,阳气痹阻所致;以腰冷、腰痛、腰重为主症;治以甘姜苓术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痰饮病的治疗大法为“以温药和之”。所谓“温药”是指功能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的温性的药物。“和之”是温和调理之意,要求所用温药既不可过于温散,也不宜专事温补。饮病相对于水肿病而言,病位局限,水液的排泄去路多无障碍,并不以标急为病变重点,故不以行消开导为法。饮为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遇寒则聚,得温则化。“温药和之”之法,能振奋人体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化痰蠲饮,使旧饮渐去,新饮不生,实为治疗痰饮的根本之法。

苓桂术甘汤如何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原则?

《金匮要略》提出治疗痰饮病的原则为“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具有发越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调整肺、脾、肾功能的作用,同时又可促使饮邪易散易行,故温药可兼顾标本。然而用温药不可过于刚燥,亦不可专事温补,以防伤阴和恋邪之弊,而应以调和为原则,此即所谓“温药和之”之意。苓桂术甘汤为治疗痰饮病之要剂,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其中茯苓为主药,可健脾渗利水湿,辅以桂枝温阳蠲饮,两药相配,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两药相协,可补土制水。由此可见,苓桂术甘汤功可健脾渗湿、温化痰饮、通阳利水,其性既不刚燥,亦不滋腻,实属治疗痰饮之良剂,充分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对广义痰饮病提出了几种治法?试将代表性方剂做简要归纳。

(1)温阳化饮法:脾肾阳虚,当分轻重。①轻者以泽泻汤利水补脾;②重者以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③下焦饮逆证用五苓散化气利水。④饮积胃脘者,当以小半夏汤温胃散饮;⑤饮邪较甚,眩悸者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导饮下行。⑥肾阳虚,气化不行者用肾气丸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2)表里双解法:①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以小青龙汤化饮解表。②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以大青龙汤发汗清热除饮。

(3)疏导肠胃法:①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攻坚逐饮。②支饮腹满者,以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4)泻水逐饮法:①支饮不得息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②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以甘遂半夏汤急则治标,因势利导。③胸胁积饮,属悬饮;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均以十枣汤攻下逐饮或祛饮止咳。

(5)扶正祛饮法: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①虚者以木防己汤补虚清热,通阳利水;②实者则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以上遵照“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治则,治本以脾肾为主,治标有行、消、开、导、清诸法,充分体现了仲景对杂病辨证论治的精神,亦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仲景用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物组成的经方有几首?如何鉴别其异同点?

有三首。(1)小承气汤,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和《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2)厚朴三物汤,见于《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3)厚朴大黄汤,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病》篇。

相同点:(1)药物组成相同。(2)病证相同:大便秘结,腹胀疼痛,属实证、热证。(3)病机相同:热结气滞,腑气不通。(4)治法相同:行气导滞泄热。

不同点:(1)小承气汤(大黄四两、u003C酒洗>,厚朴二两u003C炙去皮>,枳实三枚u003C大者,炙>)主药:大黄。主治症及特点:下利谵语,燥屎内结,热结旁流,积重于胀。功效:攻积导滞(通因通用)。(2)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主药:厚朴。主治症及特点: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胀重于积。功效:行气除满,泄热止痛。(3)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主药:厚朴、大黄。主治症及特点:支饮腹满,大便秘结,胀积俱重。功效: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简述栝蒌瞿麦丸的证、理、法、方、药。

栝蒌瞿麦丸主治上燥下寒水停的小便不利,其证候可见小便不利,苦渴,欲饮水,腰以下浮肿,腹中冷。其病机为肾阳不足,下焦虚寒,上焦燥热,气化失常,水饮内停。治法宜温阳利水,生津润燥。药物组成有栝蒌根、薯蓣、炮附子、茯苓、瞿麦。

试述水气病与痰饮病的相互关系。

水气病与痰饮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水气与痰饮两者属异名同类,都是水液潴留于体内所引起的病症。但痰饮是水液停蓄局部为病,一般不浮肿,小便异常变化不明显。而水气病水液已泛溢于全身,以浮肿为主症,多兼小便不利。但两者又有密切联系,痰饮病某一阶段时,可并发水肿。如溢饮之水饮泛溢肌表四肢,身体疼重,严重时可出现浮肿;支饮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主症,当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亦可出现浮肿,转为水气病。

试述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的适应证、组成及方义。

《金匮要略》中,防己黄芪汤适用于湿病风湿表虚证和水气病风水表虚证。两证均有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之症,但风湿表虚证以关节疼痛为主症。而风水表虚证则以头面水肿,或目如卧蚕状为主症。防己黄芪汤用防己、黄芪、白术、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其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除风祛湿;生姜、甘草、大枣调和营卫。因此本方具有益气固表,利水除湿之功效。防己茯苓汤适用于水气病之皮水阳郁而四肢聂聂动者,其证以四肢浮肿、肌肉有轻微跳动为主症。防己茯苓汤由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组成。其中防己、黄芪走表祛湿,使水湿从外而解;桂枝、茯苓通阳化气,使水气从小便而去。故本方有通阳化气,表里分解之功效。

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同治水气病,其适应证、病机、主症、功效有何不同?

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两方用药仅差一味,但其适应证、病机、主症、功效却截然不同。越婢汤功擅疏风清热,发越水气,适于治疗风水病,其证为风邪袭表,水气泛溢,内兼郁热,主症为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加术汤是由越婢汤加一味白术组成,功能发汗散水,兼清内热,宜于治疗皮水病,其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运化,停水外溢;兼夹内热,主症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三方所治病证病机、病位有何不同?

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均治湿热黄疸,其病位偏上,热重于湿者宜用栀子大黄汤;湿热俱盛,病在中焦者,宜用茵陈蒿汤;病情急重,里热成实,病位偏于中下者,宜用大黄硝石汤。

如何理解“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指出了黄疸病的治疗大法。此与本篇第8条“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相呼应。发黄,离不开湿邪。湿邪内停,郁而化热,湿热阻滞,气化失职,小便不利,湿热无从排泄,熏蒸泛溢发黄。针对这一病机,治疗大法当以通利小便为主,小便利则湿有去路,诸黄可退。因此,通利小便是退黄的一大法则。古人亦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瘀血的脉症是什么?试分析其理。

瘀血积滞于里,血脉运行阻滞,出现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胸满,或腹部自觉胀满,脉微大来迟,血脉瘀阻不通,故舌色青紫有瘀斑;血瘀津液不能上濡,故口燥,其特点是只欲漱水不欲咽;自觉胸满或腹满为瘀血阻滞,气机痞寒;瘀血致脉流不畅利,故脉微大来迟,即脉往来坚涩迟缓;因本证非外感所致,故无寒热。

黄土汤功能温中摄血,治疗脾气虚寒,不能统血的大便下血证,症以下血量多、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脉细为适宜。赤小豆当归散功在清利湿热,活血行瘀故适用于下血鲜红、或夹脓液、腹中疼痛、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的大肠湿热,迫血下行证。

柏叶汤适用于中气虚寒,气不摄血的吐血不止证,见出血势缓日久、血色淡红质清稀,伴面色萎黄、精神倦怠、气短乏力、舌淡苔薄且润、脉虚缓等;而泻心汤适用于心火亢盛,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出血色红、质稠、量多,伴有面色微赤、呼吸气促、烦躁口干、便秘、舌红、脉弦数有力等。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呕吐可分成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治疗方剂是什么?

《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呕吐可分为虚寒、实热、寒热错杂和停饮呕吐四类。①寒证:肝胃虚寒,寒饮挟肝气上逆,见呕而胸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治以吴茱萸汤散寒降逆,温中补虚;阴盛格阳,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微热,厥者,治以四逆汤回阳救逆;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形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胃反者,治以大半夏汤和胃降逆,补虚润燥;阳虚饮停,见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治以半夏干姜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呕。②热证:少阳邪热迫胃,见呕而发热,胸胁苦满,口苦者,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降逆止呕;胃肠实热,见食已即吐者,治以大黄甘草汤清热攻下,泻实降逆;热结饮阻,见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治以文蛤散清热止渴,发散驱邪;胃肠湿热,升降失司,见干呕而利,下利热臭,腹痛,发热者,治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③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治以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④停饮呕吐:寒饮内停,胃气上逆,见呕吐,谷不得下者,治以小半夏汤散寒化饮,降逆止呕;饮阻气逆,见胃反,呕渴并见者,治以茯苓泽泻汤健脾利水,化气散饮;寒饮搏结胸胃,见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治以生姜半夏汤舒展胸阳,辛散寒饮;停饮呕后调治,见呕吐后思水者,治以猪苓散健脾利水,防饮邪复生。

小柴胡汤和四逆汤均治呕吐,二者有何区别?

二方虽然都治呕吐,但在适应症、病机、治法、用药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一适用于实热证,一适用于虚寒证。小柴胡汤主治呕而发热,兼有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脉弦者;病机重在少阳邪热迫胃,胆胃不和,属实热,病较轻;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解清热、和胃降逆;药用柴胡、黄芩和解清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安中。四逆汤主治呕而身微热,小便利,厥,舌淡,苔白,脉弱者;病机乃少阴阳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所致,见身有微热而四肢厥,属假热,病情重;治以四逆汤回阳救逆;药用附子、干姜回阳救逆,甘草补中。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肠痈应如何治疗?

肠痈辨证施治的关键是有脓无脓。肠痈脓已成,症见外观腹部局部紧张而肿,用手按压肿痛处,濡软不硬,肌肤甲错,身无热,脉数无力,治疗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清热解毒,振奋阳气。方中重用薏苡仁排脓解毒利肠,轻用附子振奋阳气,通阳散结,败酱草排脓消痈;若肠痈脓未成,症见少腹部肿痛处,有痞硬感觉,拒按,痛引前阴,疼痛如淋状,时时发热,恶寒,自汗,脉迟紧有力,治以大黄牡丹汤。方中大黄泻热逐瘀;丹皮清热凉血;芒硝软坚散结;桃仁活血破瘀;冬瓜仁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诸药合用共奏急下通腑、荡热逐瘀,消肿排脓之功。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简述胶艾汤证的病机、治法及治疗病证?

胶艾汤治疗妇人三种漏下:(1)月经淋漓不断的漏下;(2)半产后继续下血不止的漏下;(3)妊娠胞阻下血的漏下。这些下血,病因虽不同,但其病机若皆属冲任虚寒,阴血不能内守之故。用胶艾汤调补冲任,固经止血。

试述当归芍药散证、理、法、方药。

当归芍药散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里急,微胀满,头面四肢微肿,小便不利等。病因为妊娠之后,肝脾不和,湿阻血滞。治法宜调和肝脾,祛湿理血。方用当归芍药散。方中重用芍药和血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佐以归、芎调肝和血,更配以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

《金匮》如何辨治妊娠腹痛?

妊娠腹痛为妊娠常见病,轻者影响胎儿发育,重者导致流产,必须及早治疗。张仲景把本病分为附子汤证、胶艾汤证及当归芍药散证进行辨证论治。属肾阳虚弱,阴寒内盛内有寒饮者,症见腹部疼痛,胀满,畏寒,其脉弦紧,宜用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方中附子助阳祛寒,人参、白术补虚益气,茯苓淡渗利水,芍药缓急止痛,则寒饮散,阳气复,腹痛自止。其中附子一味,虽有破坚坠胎之弊,但本证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是取“有故无殒”之义,故《张氏医通》云:“世人皆以附子堕胎为百药长,仲景独用以为安胎圣药,非神而明之,莫敢轻试也。”属冲任虚寒,摄纳无权者,临床可见腹痛隐隐,腰痛,或少腹坠痛下血,喜温喜按,脉来迟弱,当以胶艾汤固冲任暖宫安胎止痛。方中地黄、芍药、当归、川芎、阿胶养血止血,艾叶暖宫止痛、甘草和药缓痛,佐以清酒以行药势,合而用之,以收养血止血,暖宫缓痛之功。属肝脾失和者,可用当归芍药散治疗。症状以少腹拘急,绵绵作痛,急躁,易怒,小便不利以及浮肿为主。方中当归、芍药、川芎养血舒肝,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则肝脾两调,其痛自愈。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产后腹痛四方证应如何鉴别?

血虚里寒所致的腹痛,多见胁腹拘急,绵绵作痛,且有喜温喜按,畏寒怕冷等症状,治当温中散寒,养血补虚,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气血郁滞所致的腹痛,多为胀痛,且痛连脘腹,烦满不安,治当行气活血,方用枳实芍药散。

瘀血内结所致的腹痛,多为少腹痛,固定不移,拒按,按之有硬块,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治当破血逐瘀,方用下瘀血汤。

瘀血内阻兼阳明里实的腹痛,既有少腹痛拒按、痛处固定等瘀阻之征,又有发热烦躁,日晡为甚,食则谵语,不大便,脉微实等热结胃肠之象,瘀阻、里实相兼,里实热证为急为重,若但治其血结则瘀血未必能去,而阳明实热不能急除,可使病情加剧,当先治阳明里实,方用大承气汤,本方不仅可泄热通便,治阳明实热,亦可使瘀血随热去便通而下,从而收一举两得之效。下后,如果瘀血不去,少腹坚痛仍在者,可再用破血通瘀之剂如下瘀血汤,以去其瘀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简述温经汤的临床表现及病机、治则、方义。

温经汤证乃妇人冲任虚寒夹有瘀血而致的崩漏,其症是:妇人年五十所,下血,唇干口燥,少腹里急,腹满,暮则发热,手掌烦热。此因妇人50岁左右,气血已衰,冲任不充,经水当止,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属崩漏,从唇口干燥来判断其内有瘀血。瘀血留着不去故见少腹里急,腹满,可能还有刺痛,或有块拒按等症。冲任本虚,再加下血,阴气一伤再伤,阴虚生内热,故见暮则发热,手掌烦热。治用温经汤温养气血,兼以消瘀。方中吴茱萸、桂枝、生姜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阿胶、当归、川芎、芍药、丹皮活血祛瘀、养血调经;麦冬养阴润燥而清虚热;人参、甘草、补中益气,半夏降逆和胃。诸药共奏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扶正祛邪之功,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虚热消而诸症除。

以肾气丸为例,说明仲景的异病同治原则。

《金匮》中用肾气丸者有五:(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用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2)《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用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用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者;(4)《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篇用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用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以上五病,虽症状不同,但病机皆属于肾虚,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益气温阳滋阴治疗。以上虽然形式上表现为一方可治多病,实质上反映了张仲景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精神,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则。

脏躁与百合病如何鉴别?

两病相同之处:(1)发病均与情志抑郁,思虑过度,阴液不足有关。(2)临床表现均有心神受病,如有神灵,心烦不眠,坐卧不安等症。(3)均使用滋养阴液,养心安神之品。

两病不同之处:(1)病机:百合病因外感余热未尽或气郁化热,导致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受伤;而脏躁病因肝郁化火,心脾两虚,营血不足,气郁不伸。(2)证候:百合病除有一系列精神异常症状外,常有口苦、尿赤、脉微数等症。脏躁病精神症状更为明显,或哭,或怒,或失眠,便秘,多见舌红少苔,脉细数。(3)治疗:百合病治宜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用百合地黄汤;脏躁病治宜补益心脾,润燥缓急,用甘麦大枣汤。

——每期学药——

16、海藻

【药材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坐着船环绕山东半岛,在那里他一直流连了三个月。在那里,他听说在渤海里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分别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的神药。告诉秦始皇这个神奇故事的人叫徐福,他是当地的一个方士,据说他曾经亲眼看到过这三座仙山。秦始皇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派徐福带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出海寻找这长生不老的神药,结果,徐福一去不复返,众说纷纭,有人说这千名童男童女顺水漂流到了日本,我们没法去考究它的真实性。秦始皇费尽心机,要寻找的不老药究竟是什么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现代日本学者、北海道大学水产学部大石圭一教授认为,当年徐福为秦始皇所寻找的仙药,其实就是被日本人称为长寿菜的海藻类。他们把这类海藻称为长寿菜,并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和神社。不仅如此,在海藻出产和食用较早、较多的青森地区,有许多关于当年徐福在此活动的传说,当地人还把他尊为祖神和药神。该种说法得到了较多民众的认同。

【性味与归经】苦、咸,寒。归肝、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用于癭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中药配伍】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结核者,常配伍夏枯草、玄参、当归、半夏等;治瘰疬溃而不散,常配伍玄参、三棱、黄连等。

【药膳使用】生地海藻猪尾汤、广昆布海藻瘦肉汤、昆布海藻煲黃豆。

【注意】不宜与甘草同用。

【贮藏】置干燥处。

 17、茯苓皮

【药材传说】相传外族有一位藩王生性贪婪奸诈,有一次带兵攻入中原,四处烧杀抢掠。后来,他的军队被汉军围困在渭水一带。谁知小雨连绵不断下了好几个月,大部分外族士兵水土不服,染上了湿病。眼看兵败临城,藩王十分着急。后来,有位江湖术士进献了一种灰褐色的皮状药材,士兵少量试用之后湿病得到很大缓解。江湖术士凭献药来邀功,并言明此药贵重难求。听说此事后,藩王大喜,重赏了这江湖术士,并设宴款待他,表示愿意继续用重金购买药材。江湖术士酒后不慎吐露实情,原来这所谓的药材其实是寻常的中药茯苓的皮,在当地加工茯苓时是被当做废物处理掉的。藩王叫来城里药铺的老板问明缘由,当即砍了这江湖术士的脑袋,又急忙派兵到盛产茯苓的地区抢来大量的茯苓皮给士兵们服用,兵将们吃了之后湿病逐渐好了起来。他们杀出了包围,逃回了草原。茯苓皮治疗湿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广为流传。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肺、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中药配伍】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等药同用;治脾肾阳虚水肿,常与附子、生姜等药同用,治阴虚小便不利,常与滑石、阿胶等药同用。

【药膳使用】石斛茯苓馒头、茯苓皮黑豆排骨汤等。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18、炮姜

【药材传说】传说,天宫神医吕纯阳曾装扮成道士到民间采药。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庄,见路边一老婆婆手捂肚子翻滚呻吟,他忙从葫芦里倒出3粒药给老婆婆服下。不料,老婆婆服药后不但不见效,病情反而更加恶化,吕纯阳急得满头大汗,束手无策。这时,一白发赤脚老翁闻声而至,伸手摸摸老婆婆的额头,又搭搭脉,之后拿起锄头到屋后挖起一株小草,将其根部黄色块状的物体切片加水,煮开后放上红糖,让老婆婆喝下。老婆婆喝下后顿时全身汗出,腹痛消失。老婆婆称赞说:“姜老头,你真行,药比天上的吕仙翁还灵。”吕纯阳气得浑身发抖,决心对姜老头进行报复。他把一条毒蛇变成大鳖,令其爬向姜老头。姜老头打死大鳖,拿回家煮熟后下酒。吕纯阳心中得意,等待着姜老头中毒的消息。谁知,姜老头迟迟没有中毒,吕纯阳按捺不住,前去问个究竟。姜老头笑着说:“鳖毒怕什么,三片黄姜解百毒。”说完摸出一片黄色的东西,正是给老婆婆吃过的黄色姜块。吕纯阳心服口服,把自己葫芦里的药倒了个精光,发誓不再来人间显示他的医术。人们为了感谢姜老头发现黄姜,用来治病救人,即把黄姜叫“生姜”。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新鲜者即是生姜,晾干或烘干即是干姜,干姜炒至表面微黑,内成棕黄色即是炮姜,这3种姜都是临床常用药,由于炮制不同,功效不同,治疗病症也随之有所不同。古代医家归纳其性能为: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

【性味与归经】辛,热。归脾、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

中药配伍】治脾虚冷泻不止,常配伍厚朴、附子等药同用;治寒凝脘腹冷痛,常配高良姜等药;治产后血虚寒凝,小腹疼痛,可与当归、川芎、桃仁等药同用。

【药膳使用】炮姜当归烧羊肉、炮姜肉桂炖牛肉等。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9、代赭石

【药材传说】代赭石又称为土朱,《说文解字》里说,“赭,赤土也。”这种物质中含有大量三氧化二铁,这是它显色的原因,因此呈现了红褐色。然而在中国古代,“赭石”或“赭”并非仅仅作为丹药被服用,更多的是作为颜料来使用。如《诗经》中就有“赫如渥赭,公言赐爵”的记载,写得是一个高大魁梧的舞者,把自己的脸涂成赭色,为国君表演。此外,“赭”也是绘画中常用的颜料一直在被使用。在西汉时期,由于刘邦自称赤帝之子,社会上下层人民都对红色有了各种崇拜和喜爱,在现今热播的电视剧中,描绘汉朝的服饰,往往都能见到红色的颜色。然而汉代距今已有2000余年,衣服基本上都无法保留下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彩绘画像砖窥见一二。代赭石是较常用的矿物药,临床疗效显著,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要用于噫气呕逆,哮喘,吐血,鼻衄,崩漏带下等等。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心、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用于眩晕耳鸣,呕吐,噫气,呃逆,喘息,吐血,齟血,崩漏下血。

中药配伍】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耳鸣,常与生牡蛎、生龙骨等药同用;治胃气上逆之呕吐,常与旋复花、半夏、生姜等药同用;治疗肺热咳嗽,可与桑白皮、黄芩等药同用。

【药膳使用】旋复降气汤(旋复花、代赭石等)。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干燥处保存。

20、银柴胡

【药材传说】在古代,柴胡和银柴胡是混淆用的。直到有一次,有一位姓刘的老板,听说银州这里盛产柴胡。他心想,自己家乡的柴胡产量比较少,供不应求,这不正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于是购进了大量银州的柴胡。有很多药店和病人前来求购他的柴胡。但好景不长,宝泰堂的张老五把他告到了衙门,他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近来也没有得罪什么人啊。前些日子,张老五的宝泰堂药店柴胡缺了,于是就来他这里购买了一些柴胡配方用。奇怪的是,连续用了好几个病患,热度不退,病情也不见好转。以前店里也经常用的也是这个方子退热,很快就好了。是不是柴胡的问题?张老五再去找其他药店,买了一些本地的柴胡,还用这张方子,退热立即见效。刘老板直喊冤枉,他在银州购进柴胡的时候,还专门请人验了货,不可能是假药。正在这时,本地乡绅李员外来到衙门,说是要感谢刘老板,说他的药好,药到病除。原来,这李员外的夫人,长期发低热,吃了不少本地的柴胡都不见好,前些日子,听说刘老板购进了一些好的柴胡,就买了试试,没想到退热效果真是好,夫人的身体一天天在好转。今天本来是到刘老板家中登门道谢的,这才听说刘老板因卖假柴胡被告了,就赶过来跟县老爷说明缘由。正当县老爷左右为难的时候,衙门外有一位老者求见。老者自称是一个云游四海的郎中,采购药材时听说了这事情的原委,心里已经有了数,于是毛遂自荐。老者在看了两个不同产地的柴胡后,侃侃道来:“这两个柴胡,虽然外貌相似,并且也都有退热的功能,但是刘老板从银州购进的柴胡根是白色的,其善于清虚热,除疳热,而本地所产柴胡却长于解表退热。感受表邪而导致的发热,用银州的柴胡效果不好,而用本地的柴胡效果很好。李员外的夫人是久病,乃阴虚发热,所以用本地的柴胡效果不好,而用银州的柴胡却有奇效”。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后来,因为银子为白色,根为白色的柴胡是在银州盛产,久而久之就称其为“银柴胡”,以示区分于其它柴胡。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

中药配伍】治疗阴虚发热,潮热盗汗,常与地骨皮、青蒿等配伍;治疗小儿食滞或虫积等,常与胡黄连、鸡内金等药同用。

【药膳使用】银柴胡炖乌鸡、银柴胡炖猪蹄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21、豆蔻

【药材传说】相传有一个乡村土郎中一直想要个孩子,成亲多年未有一儿半女,到了老年终得一女,却不想女儿先天羸弱,总是吐乳、腹泻。郎中想这症状是脾虚胃寒,可小孩子又不肯喝药,他试着给女儿熬了几付中药,可女儿喝不下去不说,有次他想硬灌几口下去,差点把女儿给呛了岔气。从此他再也不敢轻易地逼女儿喝中药了。有一次郎中在清理采回来的草药时,旁边的女儿爬了过来,小手抓着一把豆蔻把玩不已。也难怪,豆蔻拇指般大小的白色果实,饱满圆润,惹人喜爱。一开始郎中也没管她,小孩子玩这玩那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后来女儿竟然把豆蔻往嘴里塞,郎中连忙阻止,可是看女儿的样子,好像很喜欢豆蔻这味药的香味啊!而豆蔻辛热香散,刚好对了女儿的脾虚胃寒的证。但女儿不喜欢喝中药汤液啊。怎么办呢?郎中想了想,决定干脆就单用豆蔻煎汤试试,看女儿肯不肯喝。令郎中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单方用对了,女儿很喜欢这味道,连喝了好几口,喝了这汤之后喝奶也积极多了。慢慢地郎中女儿的身体也好了起来,小家伙长得可壮实了。这豆蔻可真是好东西啊,郎中想,愿女儿也能像这豆蔻花一般美丽。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中药配伍】治疗湿阻中焦、不思饮食,常与藿香、佩兰、陈皮等药同用;治疗脾胃气滞,食积不消,可与陈皮、枳实、木香等药同用;治疗小儿胃寒,吐乳不食者,可与砂仁、甘草等药研末服。

【药膳使用】乌鸡豆蔻、豆蔻陈皮烧鲫鱼、豆蔻馒头。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22、猫爪草

【药材传说】传说古代有位越王为了复国雪恨,卧薪尝胆。不料,就在越王刚刚树立了复国的雄心壮志之时,他的头颈近喉头处却莫名其妙地生出一个硬肿块,阵痛不止,许多名医都无能为力。硬肿块越长越多,也越来越痛。越王只能贴出王榜,以重金悬赏求医,可是一连三天无人揭榜。越王身边一位忠心耿耿的谋士看见越王生了这种怪病,心中十分着急,就偷偷摸摸地去民间暗地察访。有一天上朝时,谋士施礼道:“大王,你颈部的硬肿块,名叫“瘰疬”,中医名叫“痰核”,土名“栗子筋”,此乃大王当年身在敌营养马时,日晒雨淋,生活太苦,劳累所得。”说罢,即从袖筒内取出一大把长约数寸左右的小草,献给越王,越王发现这草的茎端还生着黄色小花,茎生叶,草根上有多数须根和纺锤形的块根,形如猫爪。谋士说道,此草名叫猫爪草,它可以像猫爪的爪那样地抓散瘰疬,如果用它单味水煎服,有清热解毒,散结消疬的作用,一天服三次,数月以后,大王之病必可痊愈。王后娘娘听到以后感到非常高兴,连忙按照谋士说的方法,亲自煎药,越王吃了药后,硬肿块果然小多了,为了使越王的病好得快一点,在太医们的指导下,她还用猫爪草、夏枯草各适量,用水煎煮,过滤取汁,再熬制成膏,贴敷患处。经过了内外结合的治疗,越王的颈部的硬肿块很快就消退了。越王病愈后,他要酬谢谋士黄金百两。谋士却说:“大王要重赏我的心我领了。然越国内的百姓生活很苦,这百两黄金,还是用于农耕吧。况且,治大王瘰疬的药方,是楔李(嘉兴)一位采药老翁的所教,猫爪草也是他亲手所采。”越王采纳谋士的建议,把百万两黄金用于农业生产。同时又让医官署的官员们将猫爪草治愈瘰疬的药方公布民间。百姓们得了相似的病症,就猫爪草为主药来治疗,十有八九都获得很好的疗效。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归肝、肺经。

【功能与主治化痰散结,解毒消肿。用于瘰疬痰核,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中药配伍】治疗痰火郁结之瘰疬,可配伍夏枯草、玄参、僵蚕灯药;本品有解毒消肿之效,可单用鲜品捣敷患处。

【药膳使用】猫爪草炖瘦肉、猫爪草胖大海炖鹧鸪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23、月季花

【药材传说】月季花居十大名花第五位,誉为花中皇后。18世纪末,英法战事不断。1789年英截法船一只,这船装满中国月季花。在这之前,欧洲只有蔷薇,月季花是欧洲的宠儿。当时法国执政的拿破仑、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皇后,特喜月季,这只船正是运送月季到玛尔梅松玫瑰园的。由于中国月季价值与该园盛名,英法达成暂时停战协议,并派军舰护送船过英吉利海峡,使其安全到达法国。故有停火送花的罕事。月季花期绵长,品种多,花色丰富,花形美,芳香宜人。宋代杨万里《腊前月季》云: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一尖已剖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拆来喜作新年秀,忘却今展是季冬。李时珍说:“处处人家多栽插之,亦蔷薇类也。青茎长蔓硬刺,叶小于蔷薇而花深红,千叶厚瓣,逐月开放,不结子也。”英法战争以后,园艺家将月季与蔷薇嫁接得到“杂交茶香”的新品种。再经过法国园艺家上百次杂交得到品种“黄金国家”。二战期间,弗兰西斯将其运往美国,后又培养出各种新品种。1945年庆祝反法西斯胜利,太平洋月季协会选出一个新品种以“和平”为名,表达世界人民热爱和平。1973年美国友人欣斯德夫人带着丈夫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与女儿手捧“和平”月季花献给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这样,月季花在世界周游200多年后,又回到了中国。

【性味与归经】甘,温。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活血调经,疏肝解郁。用于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胸胁胀痛。

用法与用量】3~6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压、防蛀。

24、水牛角

【药材传说】关于水牛角,苗家有一系列的传说,到过苗岭清水江,观赏过苗家龙船的人,无不对那雕刻得活灵活现的龙头赞叹不已。不过,相当多的人把那高高耸立,宽宽张开,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对角,误认为龙角。苗家龙船头上这一对角,很像是一对水牛角,尚若你仔细观察一下龙头,便会发现其头顶部除装饰有一双木雕八哥鸟(或小鲤鱼)外,还雕有一对状如蕨苔的“角”,那才叫“龙角”。龙头上既然有龙角,为什么还要配上一对水牛角呢?这与世代居住在清水江畔的平寨、铜鼓塘、大冲、六合等地的苗家对此的传说有关:一说人、牛、龙、虎等都是苗族古歌中“蝴蝶妈”所产的十二个蛋中出生的弟兄,水牛是大哥,龙头上当然要装上水牛角。二说龙有两种,一名(苗语,水牛龙),住在水里;一名(苗语,蟒蛇龙),住在山洞头。游弋在清水江中乘风破浪的“龙”,是水牛龙,头上应该配上一对水牛角,才现出威武来。三说水牛本来就是天上的龙,天神打发他到人间来传话,它把天神吩咐人间“一天洗三次脸吃一顿饭”,误传成了“一天吃三顿饭洗一次脸”。为了解决人们一天多吃两餐的问题,天神只好把龙贬到人间,变成水牛,来帮人们耕田犁土,多产粮食。苗族人民很感激它,农忙时离不开它,农闲时忘不了它,休息娱乐少不了它。因此,便把水牛头上那一对威武的角,栽到龙船的龙头上去了。每年栽秧上坎后的龙船节,也让这人间的水牛天上的龙,分享一份苗家欢乐。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发疹,吐血衄血,惊风,癫狂

【中药配伍】治疗温热热病入营血,高热抽搐,可配石膏、玄参、羚羊角等;治癫狂,可配伍石菖蒲、郁金、玄参等;治血热毒盛,常配伍生地黄、牡丹皮等;治热毒疮痈,可配黄连、黄芩、连翘等。

【药膳使用】水牛角蜜参汤等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25、石榴皮

【药材传说】石榴,又名金罂、丹若等,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而且其药用部位石榴皮自古就是一味良药。相传汉武帝时,一位姓张的使臣奉旨出使西域,来到安石国,在其居住的房前有一棵开着火红花朵的石榴树。张使臣十分喜爱,经常为之浇水施肥。就在张使臣将要回国的前一天晚上,忽见一个红衣绿裙的女子推门而入,来到他跟前,深施一礼说:“听说你明天就要回国了,奴愿随你同去中原。”张使臣闻言大吃一惊,想到自己身在异国,又身为汉使,焉能惹此是非,于是就把她撵走了。第二天张使臣回国时,安石国国王要送他礼物,张使臣什么都不要,就要这棵石榴树。张使臣一行人在路上不幸被匈奴人拦截,当杀出重围时却把那棵石榴树丢了。回到长安,张使臣将要进宫见皇帝的时候,忽听背后有一女子在喊:“天朝使者,叫我赶得好苦呀!”张使臣回头一看,正是在安石国遇到的那位女子,便惊异地说道:“你为何千里迢迢来追我?”那女子垂泪道:“路途被劫,奴不愿离开,就一路赶来,以报答昔日的浇灌之情。”说完跪在地上,就立刻不见了,而在她下跪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叶色青翠、花红似火的石榴树。汉武帝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命人把这棵石榴树移植到了皇家花园。自此,石榴开始在华夏大地开花结果,繁衍生息。

【性味与归经】酸、涩,温。归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崩漏,带下,虫积腹痛。

【中药配伍】治疗久泻久痢,可单用煎服,亦可与肉豆蔻、诃子肉等配伍;治便血,可单用煎服,或配伍地榆、槐花等;治疗崩漏,可与当归、阿胶、艾叶炭等药同用。

【药膳使用】石榴皮炖瘦肉、蜂蜜石榴皮等。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26、水蛭

【药材传说】敦煌石窟勾道兴本《搜神记》记载有一则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惠王与群臣共餐,腌菜中有一条水蛭,本想挑出弃之,但怕厨官因此而受罚,便用酸菜裹而吞食。惠王原因寒邪而引起的冷病,由于食水蛭而呕吐,病却好了。南北朝医家陶弘景也记载了这一故事:“楚王食寒菜(即酸菜),见蛭吞之,果能去绪积,虽有阴佑,亦是物理兼然。”东汉王充《论衡》解释:蛭乃食血之虫,楚王殆有积血之病,故事食蛭而病愈。可见古人很早就对运用水蛭治疗疾病有了研究。

【性味与归经】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

中药配伍】治血滞经闭,常与虻虫相须为用,也常配伍三棱、莪术、桃仁等药。治疗中风偏瘫,可与地龙、红花、当归等药同用;治疗跌打损伤,可与苏木、自然铜、刘寄奴等药同用。

【药膳使用】水蛭海藻散等。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27、化橘红

【药材传说】化橘红的药用价值据说是北宋时,我国一位姓范的著名史学家发现的。他因为官刚直不阿,冒死直谏,得罪奸臣,被贬为武安军节度副使,并流放宾、水、河三州,最后被贬化州。范公由于长途跋涉,加之被贬心情郁闷,途中患了严重咳嗽症,整日气喘咳嗽不止,他到化州后,住州署苏泽堂。一天早上梳洗完毕,习惯把泡好茶用完,便到署内空地漫步散心,不知为何,他觉得这天身体特别舒坦,半个月后,咳嗽基本痊愈,用餐亦觉胃口大开,他感到奇怪,便问随从,得知州署有一石龙井,这段时间,随从每日从这口井取水泡茶的。于是范公亲自到井边考察,只见井中飘浮着许多小白花,取井水细加品味,顿觉有股奇异芳香。抬头看,只见井旁有两棵似橙似柚的树正盛开着白花。他想,井中白花是树上掉下的,随从用井水泡茶,致使我身体好转的,于时他从井中取回水,又摘了些小花泡茶品饮。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气喘、咳嗽症全好了。为了更清楚了解这种树的名称、功用,范公访问了州地乡民,查阅不少有关南方植物类书籍和对此树作了仔细研究,终于弄清了这是化州橘红树。而后,范公又将橘红花、果送给一些咳嗽、水土不适的人泡茶服用,均收到了化痰止咳,健胃行气功效,化州橘红从而流传民间。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中药配伍】脾胃气滞病情较轻者可单用,气滞较甚者可与木香、枳实等药同用;食积气滞,脘腹胀痛者,可配伍山楂、神曲等药;治湿痰咳嗽,常与半夏、茯苓等药同用;治痰气交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可配伍枳实、生姜等药。

【药膳使用】化橘红炖川贝、化橘红茶、化橘红鸡蛋花汤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28、豨莶草

【药材传说】隋朝末年,各地叛军、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大批百姓举家南迁,由于一路上粮食被部队征收,大部分难民都食不果腹。由于缺医少药,而且缺少粮食,因此大部分难民即使逃到了南方,能够活下来的也只有一小部分。这活下来的难民也大都患有四肢关节疼痛等病。在逃难的人群中有一对孤苦伶仃的母子俩。母亲由于四肢关节疼痛,已经不能行走多日了,且又长期吃不饱,已经奄奄一息。瘦小的儿子,看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悲愤不已。他决定让母亲在离世之前吃上一顿好的,于是就独自一人去村里讨饭。由于能吃的已经被军队抢光了,他在村子里转了整整一上午都没有讨到一粒粮食。正当他失望之时,无意中看到有一头小猪在啃食路边一株长着黄白色小花的野草。看到这一幕,他想,既然猪能吃这种草,那么人也肯定能吃。于是他摘了一株尝了一下,除了感觉有点苦,味道也不是特别难吃。于是,他便采了很多这野草回去,用水煮了给母亲吃。母亲吃完草汤后,肚子有了食物,觉得四肢也没那么疼了,母子俩就以此草汤果腹。谁知母亲的症状竟然渐渐地好转了,这让母子俩惊喜万分。于是他们便把这种草能治疗四肢疼痛的作用告知了其他难民,难民纷纷按照他们说的去找这种野草吃,吃后不仅能填肚子,还治好了他们四肢关节疼痛的毛病。由于这种草原本是猪吃的,所以他们都把这种草叫做肥猪草。这肥猪草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豨莶草,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的功效。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中药配伍】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无力,可单用本品,或与臭梧桐合用;治疗中风口眼涡斜,半身不遂,可与当归、地龙等药同用;治疗风疹湿疣,可单用内服或外洗,或配伍蒺藜、地肤子等药。

【药膳使用】豨莶草炖猪蹄、忍冬豨莶草粥、豨莶草茶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29、灯心草

【药材传说】话说很久以前,在广东有一妇人陈氏,正直善良且勤劳,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医生,她学到不少医学知识。平时谁家有人生病,有求必应、药到病除,在当地小有名气。自从父母亡故后,她嫁给一个老实贫苦农民为妻,生下一男孩,日子过得还不错。不久之后,当地有对夫妻喜添一女,白白胖胖的,夫妻视为掌上明珠,可是出生不久就发生了不幸的事:原来,小女儿不吮奶,不哭也不动,继而双目紧闭,口角流水,心跳微弱,面色苍白。请来县里的郎中,却久治无效,眼看小女儿活不成了,夫妻急得哭了。此时,村里人赶来看望,有人说陈氏能治好小孩的病,叫他们赶快去请她来。得知此事后,陈氏带上几条白色细长柔软的草药,朝小孩家赶去。陈氏边诊边问病情,并叫人准备所需要的东西。只见她找来一个浴盆,倒入热水,把采来的新鲜药物搓碎搅拌,然后帮小儿洗头、擦身,接着她拆下一段白色草药放在油里蘸蘸,又移到火里烧红,再贴到小孩身上烫。先是额头两点,最后手掌心两点,总共烫了十四点。不一会,烫点起红,成为痂。然而小孩却无响也无动。此时,陈氏却说,过几天小孩的病就会好的,她过几天再来看。并嘱咐小孩爹妈严加照顾,说完就离开了。果然,几天之后小孩的病竟奇迹般好起来了,已开眼会吮奶,长得更加可爱了,夫妻心里乐极了。后来,陈氏又来看过几次,见小孩无事,也就放心了。从那时起,陈氏的医术远近闻名。这白色草药,拿回家试着点灯,灯光明亮。由于它可以作灯心,又因它是陈氏医生从她家乡信宜灯心塘带来的,于是灯心草这个名字不胫而走,沿用至今。

【性味与归经】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心火,利小便。用于心烦失眠,尿少涩痛,口舌生疮。

【中药配伍】治热淋、小便不利,可与木通、瞿麦等药同用;治小儿心热夜啼,可与淡竹叶、车前草等配伍;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将灯心炭研为末,涂抹患处或蘸盐吹喉。

【药膳使用】柿饼灯心草药汤、灯心苦瓜汤、灯心草茶等。

【贮藏】置干燥处。

30、胖大海

【药材传说】胖大海作为本草中的一员,却有着一个与海相关的名字,因此也就有不少小伙伴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胖大海是在海里生的还是在陆地上长的?胖大海起名的缘由是什么?但其实,胖大海和大海一点关系都没有,至于它缘何起这个名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在古代,有个叫朋大海的青年人,经常跟着叔父坐船从海上到安南(今越南)大洞山采药。大洞山有一种神奇的果子,遇水膨大成海绵状,能治喉病,给喉症病人带来了福音。但大洞山上有许多毒蛇猛兽出没,一不小心就会丧命。朋大海很懂事,深知穷人的疾苦,他和叔父用采回来的药给穷人治病都是少收或不收钱,穷人对大海叔侄俩非常感激。有一次叔父病了,大海孤身一人来到安南大洞山采药,几个月都不见回来,父老乡亲们不知出了什么事。等叔父病好了,便到安南大洞山了解缘由。叔父回来后说:“据当地人传说,去年有一个和我口音相似的青年采药时,被白蟒吃掉了。”大海的父母听了大哭,邻友们也跟着伤心流泪,大家都说会永远记住他,便将这种青果改称“朋大海”,又由于大海生前比较胖,也有人叫“胖大海”。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润肠通便。用于肺热声哑,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热结便闭,头痛目赤。

【中药配伍】治疗肺热郁闭咽痛、声哑,可与甘草同用;兼外感风热,咳嗽声嘶者,可与蝉蜕同用;润肠通便,清泻火热,头痛目赤,单味泡服或配清热泻下药以增强药效。

【药膳使用】胖大海甘草茶、胖大海枸杞茶、猫爪草胖大海炖鹧鸪。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31、香橼

【药材传说】相传,有个郎中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心怀悬壶济世的高尚医德。有一天,他得知邻县突发疫疾,准备前往援助。郎中妻子得知后,整日忧心忡忡,生怕丈夫有个好歹。郎中知道她生性忧郁多心,平日郎中若是晚间还未回家,妻子便会在庭外等待或是到处找寻。在忙着收拾行囊、准备药材器具之余,郎中思索着如何让妻子安心。家中没有孩子,妻子一个人在家无事可做,无聊之余定会胡思乱想。于是,郎中对妻子说:“平日里无事,帮我照看这些药材吧,我来给你标注名字,你记下来。”妻子欣然答应。郎中便故意多备了些药材放在家里,一来备用,二来让妻子有点事情可做,不至于整天胡思乱想。郎中耐心地告知妻子药材的名称、功效;哪种药材要如何切片、如何炮制等等。以前郎中干这些活儿的时候,妻子也时常帮忙,大致过程都了解。时间转眼即逝,郎中和同伴们成功治愈了那些感染疫疾的病人,回来后郎中发现妻子活泼开朗了许多,不似之前那么粘人了,整日都忙活着照顾那些药材。傍晚吃饭时,郎中觉得菜的味道不同以往,像是加了什么中药一样,便问道:“你有没有觉得今日这道菜的味道有些奇怪?”妻子答:“没想到你一下便尝出来了!我在这菜里加了些草药的粉末,每当闻到这味道我就非常喜欢!想起你告诉我这药的药性温和无毒,还有燥湿化痰的作用,就试着往菜里加了点,我吃了后胃口好多了。”郎中一看,原来是香橼粉。妻子平日肝气郁结,多愁善感,这味香橼正好有疏肝解郁的功效。没想到食用后效果竟这般好。偶有邻里串门时,都会询问郎中家饮食的独特味道从何而来,每每这时,夫妻俩都会相视会心一笑。后来,妻子也开始随郎中学习一些中医的知识,不仅变得健康开朗,还成了郎中的得力助手。

【性味与归经】辛、苦、酸,温。归肝、脾、肺经。

【功能与主治】疏肝理气,宽中,化痰。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满,呕吐噫气,痰多咳嗽。

【中药配伍】治肝郁胸胁胀痛,可与柴胡、郁金、佛手等药同用;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可与木香、砂仁、藿香等药同用;治湿痰咳嗽,痰多胸闷,可与生姜、半夏、茯苓等药同用。

【药膳使用】香橼粥、香橼浆、香橼酒。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32、小蓟

【药材传说】从前有一个书生,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省吃俭用供他上私塾。书生对母亲也十分孝顺,家里虽穷,但有什么好吃的他一定要给母亲留着。母亲要他吃时,他总是骗母亲说吃过了。这年夏天,书生的母亲腿上长了一个痈疮,由于天气热,很快就溃烂流脓了,脓液流过的地方又长了几个,连衣服都沾上了脓液。但书生不嫌脏,自己亲手为母亲洗干净。晚上天气闷热,母亲的伤口又痒又痛,书生就整夜为母亲扇风驱赶蚊虫。书生找来乡间的土郎中给母亲开了一些汤药,但是效果不明显。书生心里十分着急,听说村西边的仙隐山上有灵芝仙草能治百病,书生准备上山试试运气,看能否找到仙草。第二天,书生带上药锄来到仙隐山下,只见这仙隐山果真雄伟巍峨,山峰拔地而起,山顶云雾缭绕,宛若仙境。走进山中又是另一番光景,只见山中古木成荫,遮天蔽日,林中又多生奇花异草,书生在山中苦苦寻觅,终于看到一块崖壁上长有灵芝。那块崖壁上方两丈高的地方有一块岩石凸起,那株灵芝就长在上面,书生小心翼翼的往上攀爬,眼看就要摘到灵芝了,谁知脚下一滑从崖壁上摔了下来。这下可好,灵芝没摘到,腿倒被山石划开一道口子,汩汩地流着血。书生疼痛难忍,看见脚边有一丛小草,开着紫色的小花,叶子上面有细细的白色绒毛。他想:听说山里的一些草药可以止血,我不妨一试,于是书生摘了一些这种草嚼碎,一部分敷在伤口上,一部分自己吞了下去,没想到过了一会血就止住了,伤口也没有那么疼了。书生想:要想再爬上去采灵芝是不可能的了,不过这种草药如此神奇,不知能否治我娘的病呢?抱着这种想法,书生采了一些这种草药回到了家里。书生把草药捣碎敷在母亲的患处,一天以后,母亲的创口就不再流脓,两天之后创口就愈合,周围的红肿也消退了。治好母亲的病后,书生更加发奋读书,后来终于金榜题名,步入仕途,让母亲安享晚年。而书生在山中采摘的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散瘀消痈的神奇草药就是小蓟。

【性味与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中药配伍】治金疮出血,可单用本品捣烂外敷,或配伍生地、栀子、淡竹叶等药;治疗热毒疮疡初起肿痛,可单用鲜品外敷,也可与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药同用。

【药膳使用】小蓟红米粥、小蓟伏龙肝茶、凉拌小蓟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33、拳参

【药材传说】中药拳参来源于蓼科植物,拳参的干燥根茎,也有人叫它重楼。但另有一味中药重楼来源于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有小毒,又名蚤休,这就很容易混淆了。拳参与重楼它们虽然不是同科的植物,但药物功效却极其相似,都能清热解毒,治痈疽蛇伤,还可以凉血消肿止血,治疗血热出血。只是拳参味道带点涩,止血的作用更为突出。传说有爷孙俩人,爷爷是位中医先生,自号草庐先生,从医四十余载,擅长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其孙女小曼自小耳濡目染,对中医药也颇有造诣,常常和爷爷一起诊治病患。这天,来了个女孩子才二十来岁,因为月经来时第三天,正好搬家,在扛抬重物的时候用力过度,导致下体出血,淋漓不尽,都快一个多月了。出血色红,患者经常烦热口干。老先生诊查过后,让小曼只用一味中药拳参研磨成的细粉,交给患者之后并嘱咐患者每次只服用两钱药粉,每天服三次。才服用两天,女孩下体的出血量就明显减少,服用到第七天不单不出血了,也不口干烦渴生热了。老爷爷指点小曼说,这个患者的脉象细数,明显是阴虚有热之象,是血热妄行之证。一旦把血热降下来,出血自动会停止的。这拳参凉血降热之功非常大,所以不管是血热妄行的崩漏,或者吐血鼻子出血,一旦把它脉数之象平息下来,把它热盛之势清降下来,患者的出血情况就立马安宁了。

【性味与归经】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用于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血热吐衄,痔疮出血,蛇虫咬伤。

【中药配伍】治疗疮痈肿痛,烧烫伤、瘰疬、毒蛇咬伤,可单用鲜品捣烂敷患处,或配伍重楼、紫花地丁等;治热病高热神昏,常配伍钩藤、全蝎、僵蚕等;治疗赤痢脓血,可配伍白头翁、银花炭等。

【药膳使用】黄精拳参粥、沙参玉竹拳参汤等

【贮藏】置干燥处。

34、蔓荆子

【药材传说】很久以前,有兄妹俩,姐姐叫霞姑,弟弟叫云嵬,他们父母亲早逝,两人相依为命,靠打柴捕鱼为生。一天,云嵬上山砍柴,直到深夜也不见回来,霞姑十分着急,沿着山路寻找,在半山腰的一石缝中发现一只布鞋,正是她亲手为云嵬做的鞋。霞姑认为云嵬已经遇难了,她痛苦万分,坐在路旁失声痛哭起来。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走到她眼前,他告诉霞姑,在这个石缝下有个洞,洞里藏了个沙精,它修炼妖法要吃一百个男童的心。沙精妖法练成后,就会作恶多端,祸害百姓。老者把手中的竹杖和一条蓝纱布递给了霞姑,并告诉她:“这拐杖能敲开石缝,把沙精引出洞,立即把蓝布抛向他。”霞姑用瘦瘦的拐杖真把坚硬的石头敲开了一道人能通过的口子,拐杖竟然发出光,照亮霞姑前行,走了一段长路,狭窄的洞豁然开朗,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坐在一张石床上,闭目念经。旁边一口大锅架在熊熊的烈火上,云嵬被捆绑在地上晕死过去。霞姑大喝一声:“妖精,你往哪里逃。”拐杖变成几丈长的软鞭,缠在妖精身上。随之,她把妖精往外牵扯,沙精一看是个小女孩,发出狰狞的冷笑,张大血盆大口向霞姑扑来,霞姑手中丝毫不放松拐杖,敏捷的跑出洞口。出洞几米远后,沙精一探出身子,霞姑立即把蓝布抛向它。顿时,天空狂风大作,黄沙飞扬,小小的纱巾在空中变成一张巨网将沙精团团罩住,沙精慢慢地变成了黄沙,网慢慢地张大,黄沙也随之流淌,整个石山一时间变成了苍莽的折沙山,而上面的巨网渐渐地变成青绿的蔓荆树,像无数荆棘刺遍插沙田。霞姑转身进洞,可是云嵬胸膛大汗,命脉全息。她手中拐杖的龙口里落出一颗晶莹的珠子,直落进云嵬胸膛,云嵬竟又苏醒过来。之后,拐杖化作一条金龙飞向洞外。霞姑明白了是仙人相助,立即和云嵬跪地拜谢。自此之后,当地的人们发现这种蔓荆结出的果子,泡水喝之后,能明目去热,消肿止痛。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中药配伍】治疗风热感冒而头昏头痛者,常与薄荷、菊花等药同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药同用;治疗中气不足,头晕目眩,可与黄芪、人参、升麻等药同用。

【药膳使用】蔓荆子酒、蔓荆子白芷炖鱼头等。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35、椿皮

【药材传说】香椿和臭椿,统称椿树,粗看外形很相似,都是羽状复叶,名字都带有椿字,容易混淆。但仔细观察,区别也很明显,看树干,香椿树皮条裂,臭椿不条裂。臭椿树干表面较光滑,不裂、香椿树干则常呈条块状剥落。香椿芽营养价值很高,嫩芽可以食用。臭椿叶有小毒不可食用,只做药用。传说古时候一位皇帝突发奇想要去农村散散心,就命随从一起出发,到了乡村的一户农家,农民见皇上来了,着急得不得了,拿什么招待皇上呢?此时,一位农妇心生一计,她去房后山边,找到香椿树,摘了些嫩芽回来,就着家里母鸡生的几个蛋做了一盆“香椿炒鸡蛋”的菜,奉献皇上品尝。皇上吃了,连连叫好,说在皇宫那么多年,从未吃过这种又香又美味的菜,就问是怎么做的?农民一一告之。皇上听了,就决定给予香椿树奖励,亲自封香椿树为“树王”。他命随从写了个“树王”牌子,亲自去屋后山边挂牌。可皇帝不认得香椿树,就左看右看,看到一棵树似乎是香椿,便随手挂上牌子。哪知皇上挂错了,他挂的树是一株臭椿。臭椿高兴极了,感觉捡了个大便宜。而臭椿旁边的香椿见皇上未把牌子挂在自己身上,自己的功劳被臭椿得了,十分气愤,树皮都被气得裂了,从此香椿树就有了裂缝的树皮。

【性味与归经】苦、涩,寒。归大肠、胃、肝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

中药配伍】治疗湿热下注,带脉失约而致赤白带下者,可与黄柏、泽泻等药同用;治久泻久痢,可与肉豆蔻、诃子等药同用;治崩漏、月经过多者,常与黄柏、黄芩、白芍等药同用。

【药膳使用】炒椿皮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