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椎小关节紊乱妙法良方

 循天园 2020-09-20

颈椎小关节紊乱又称颈椎小关节错缝、颈椎关节突关节错缝,是指颈椎关节突关节发生超过正常范围的侧向微小移动,不能自行复位而产生的颈椎功能障碍。本病于上颈段发病较多,好发于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本病一般属中医学“头颈痛”“骨错缝”等范畴。

【病因病理】

颈椎的关节突较短,上关节面朝上偏于后方,下关节面朝下偏于前方,关节囊较松弛,可以滑动,横突之间往往缺乏横突韧带。因此,颈椎的稳定性较小。若颈部肌肉扭伤、撞伤或受风寒侵袭发生痉挛,或乘车时头颈部前后摆动,汽车急刹车时,颈部犹如“挥鞭”而致伤,或睡眠时枕头过高,或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于梦中突然翻身,或工作中姿势不良,颈部呈慢性劳损,或舞台表演或游泳时头部作快速转动等特技动作时,均可使颈椎关节突关节超出正常活动范围而发生侧向滑移。一侧椎间关节的滑膜嵌顿在关节突前后,左右略微移位,使关节突关节面的排列失去正常的关系。棘间和棘上韧带紧张,周围有关肌肉失去平衡协调,将移位的错缝关节突关节交锁在移位后的不正常位置上。但颈部肌肉、黄韧带等具有回弹作用,关节突关节错缝后可自行复位。上述的各种病理改变难在普通的X线片中被发现,临床上易误诊为颈部扭伤。

【诊断要点】

1.症状

一般起病较急,颈部疼痛,转动不便,活动时疼痛加剧,可出现斜颈样外观。可伴有两侧上肢麻木、无力,感觉与肌力减退。严重病例还有头昏、视物模糊、复视等,系由颈椎病变局部的自主神经末梢受刺激后产生的症状。

2.体征

颈部肌肉稍痉挛、僵硬,活动受限,头歪向一侧略前倾。病变颈椎关节突关节、棘突有压痛,棘突向一侧隆起或呈现明显偏歪。此外,风池或肩胛内缘有压痛。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颈椎正位片可有侧弯畸形,有时有局部棘突偏歪;侧位片可见关节突与椎体后缘有双影现象,脊柱颈段生理性前凸变小或消失;斜位片可见椎间关节间隙相对增宽或变窄。

(2)CT检查 CT扫描诊断本病作用明显,连续横断面扫描可显示寰枢关节旋转的程度、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亦可显示关节突间关节的序列,但大多数不能显示齿状突与寰椎分离。需结合X线平面诊断。

4.鉴别

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心血管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②神经官能症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③眩晕症,如美尼尔综合征;④先天性斜颈、齿状突骨折或发育不良所致半脱位、脱位,以及由类风湿、结核、颈部炎症等引起的肌肉痉挛性斜颈、落枕等。

【妙法良方】

(一)辨证论治

1.风邪外感,筋脉失养

(1)主症 急性发作期或初期,颈部偏斜,固定不动,同时有恶风或恶寒,发热,汗出,颈项拘挛,咽痛,口渴,咳嗽等。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缓。

(2)处方 桂枝、白芍各9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风邪外感,郁而化热者,可加黄芩6g,生地黄9g;若颈背痛而不适者,加葛根12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肝肾不足,筋失充养

(1)主症 斜颈日久,难以复位,同时伴有颈筋挛缩强直,头颈屈伸不利,上肢麻木,五心烦热,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弦细数。

(2)处方 当归、白芷、牛膝、牡丹皮各9g,川芎、杜仲各6g,续断、生地黄各12g,红花5g。久治不愈者,可加入虫类搜风之品,如全蝎(研末冲服)9g,地龙12g等;肾虚较重者,可加入山茱萸、茯苓各12g,肉桂9g等。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内服良方

1.益络汤

(1)处方 黄芪、川芎、地龙各30g,当归、钩藤各12g,葛根、泽泻各20g,延胡索10g,天麻15g,甘草6g。并随症加减:病之初,有明显外伤史者,加红花、五灵脂等;反复发作,病久入深,耗及气血肝肾亏虚者,加党参、鸡血藤、杜仲、山茱萸等。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解痉汤

(1)处方 葛根30g,桂枝、白芍、柴胡各12g,天麻、半夏各6g,桑寄生、大枣各15g,钩藤、牛膝各9g,甘草5g,生姜10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舒筋汤

(1)处方 葛根40g,白芍30g,地龙、羌活、当归、鸡血藤、枸杞子各10g,蜈蚣1条,全蝎5g,炙甘草15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清燥汤

(1)处方 生黄芪30g,黄连、甘草各6g,黄柏10g,当归、生地黄、猪苓、泽泻、苍术、党参、白术、赤芍、麦冬各12g,茯苓15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新葛根汤

(1)处方 葛根30g,赤芍、白芍各15g,木瓜、红花各6~9g,茯苓12~30g,丹参、泽泻、白术各12g,神曲25g,生姜2片,大枣5枚。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舒筋活血汤

(1)处方 葛根、丹参各30g,川芎、木瓜、赤芍各15g,当归、羌活、穿山甲各10g,三七(冲服)5g,炙甘草6g。病程长,气血损伤者,加用黄芪20g,当归12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

7.芎芷二乌汤

(1)处方 川芎、葛根各30g,白芷、僵蚕、苍耳子各9g,制川乌、制草乌(均先煎30分钟)、羌活各6g,生甘草10g,藁本、细辛、全蝎、琥珀末(吞服)各3g,蜈蚣1条。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补阳还五汤

(1)处方 当归、桃仁、赤芍、僵蚕、制川乌、桂枝各10g,生黄芪30g,红花5g,地龙、露蜂房、桑枝、葛根各15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三)外治良方

1.舒筋膏

(1)处方 川乌、草乌、川芎、独活、木瓜、路路通、苏木、红花、生南星各30g,肉桂、血竭、生半夏、白芷、紫荆皮各2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粉,过120目筛,混匀后密封备用。每取适量药粉,用醋与蜂蜜调匀后,外敷患处。

2.跌扑膏

(1)处方 乳香、没药、生马钱子、五灵脂、冰片各40g,生大黄60g,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樟脑各50g,细辛、肉桂各30g。

(2)方法 上方药除冰片、樟脑外,其他药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将冰片、樟脑溶解于150mL松节油内,并加入适量皮肤助透剂氮酮,然后将前药拌匀后,用适量蜂蜜调制成稀稠适度的软膏。使用时根据损伤范围大小,剪取膏药布,取软膏均匀摊于布上2~3mm厚,敷贴伤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日换药1次。

3.活络膏

(1)处方 乌药、威灵仙、木通、苍耳叶、桂枝、木瓜、杜仲、金银花、泽兰、大黄、地榆皮、五倍子、补骨脂、炮山甲各30g,白芷、何首乌、穿山龙、当归、五加皮、生川乌、生草乌各60g,生地黄、怀牛膝各90g,郁金、生半夏、小茴香各15g,川芎45g。

(2)方法 以上方药研粉末,用茶油3000g,桐油1375g,同入锅内熬炼,滤去药渣,再加入血竭、三七、朱砂、楠香各60g,肉桂、沉香、川黄连、白芥子各30g,乳香45g,红花15g(诸药研细末),炒黄丹2000g,收膏。用时将膏药摊在布上,温贴患处。

4.软伤膏

(1)处方 红花、生大黄、山慈菇、天花粉、白芷、赤芍、栀子、姜黄、白及各500g,血竭、乳香、没药、樟脑、肉桂各10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取凡士林、蜂蜜各500g,加热至60℃,搅拌熔化后,待温度降至30~40℃时加入药末600g,逐渐搅拌混合至冷却,装入瓷瓶备用。根据面积大小,取适量药膏均匀摊在消毒敷料上,外敷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5.热敷散

(1)处方 刘寄奴、独活、防风、秦艽、透骨草各12g,花椒4g,艾叶、白矾、红花、川乌、草乌、大皂角、桂枝各9g,桑枝、生姜各30g,赤芍、五加皮各15g,老葱3根,料江石3个。

(2)方法 以上方药研粗末,用食醋将药末拌湿,用纱布包裹,蒸热后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6.熨风散

(1)处方 羌活、白芷、防风、当归、细辛、芫花、白芍、吴茱萸各3g,肉桂6g,生赤皮葱240g,醋适量。

(2)方法 将葱捣烂,各药共为细末,与葱和匀共为细末,加醋炒热,用布包裹,热熨患处,稍冷即换。

7.导入方

(1)处方 当归100g,川芎、泽泻、牛膝、没药各60g,三七、土鳖虫、血竭各90g,红花120g,大黄、麻黄各8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入20kg纯粮食白酒中,装缸密封。夏季1个月,冬季2个月,启封后滤液装瓶备用。用略大于肿胀范围的纱布块蘸取适量药酒放置患处,加红外线灯照射,照射距离为20~30cm,每次15分钟,每日1次。

8.外擦剂

(1)处方 当归、丹参、苏木各300g,川芎、制草乌、大黄、地龙各150g,红花200g,冰片50g,延胡索、三七各100g,白花蛇1条。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粗末,置80%酒精10000mL中,搅匀密闭。治疗时外擦患处,每日2~3次。

(四)针灸妙法

1.毫针法

(1)取穴 颈膀胱经、后溪。颈膀胱经经穴定位:天柱至第六颈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寸,共分6段7穴。临床上可再将此6段分上、中、下3段。

(2)操作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上、中、下段穴位或全部穴位,颈膀胱经向上斜刺,后溪直刺,施捻转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电针法

(1)取穴 主穴取阿是穴;累及斜方肌者取肩井,颈项强直、外感风热者取大椎,头痛目眩者取风池。

(2)操作 穴位常规消毒后先针刺阿是穴,用2~3寸不锈钢毫针行指切进针法,针尖向颈椎成45°斜向小关节突间关节囊,以触及小关节骨膜或针下有透刺感为度,行捻转泻法,以针感向头顶放射为佳;之后再针刺配穴,行平泻平补法,得气后留针。接G68052A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12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每次30分钟。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行下一疗程。

3.针刀法

(1)定位 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双手平放在椅靠背上,低头使前额放在双手上;或取俯卧位,胸前垫一高枕,使颈部向前伸,以充分暴露颈项部。依据X线提示及结合临床体征,在病变部位触按寻找压痛条索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点。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医者戴一次性帽、口罩及无菌手套,选4号或3号小针刀。按针刀疗法的四部进针法,刀口线与神经、血管、肌纤维平行,针刀垂直于皮肤进针,用针刀松解棘间韧带和相应的肌肉、韧带筋膜。先纵行切开或剥离,再横行剥离,如有结节需切开剥离。出针后压迫针孔片刻,以不出血为止,再用创可贴敷针眼。7日治疗1次。

4.耳针法

(1)取穴 颈椎、枕、膀胱。

(2)操作 耳廓常规消毒,快速针刺,用中强刺激捻转数秒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捻转1次,每日治疗1次。

5.梅花针法

(1)定位 颈部督脉线、颈夹脊穴、阿是穴周围。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以梅花针自上而下,自内而外轻叩,以局部皮肤轻微发红为宜。

6.艾灸法

(1)取穴 天柱、风池、肩中俞、天牖。

(2)操作 常用艾条灸或艾炷灸,每次灸治10~15分钟,每日1次。

7.穴位注射法

(1)取穴 取风池、颈夹脊穴(患椎相应夹脊穴)、肩井为主穴,配穴取秉风、天宗、肩髃、曲池。

(2)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用5号齿科针头及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4mL,常规消毒后进针1cm,回抽无血缓慢注射,每次取2个穴位,每个穴位注射2mL,隔日1次。

8.局部阻滞法

(1)定位 患者坐位略低头,在脊柱中线旁开1.5~2.0cm找出压痛点为穿刺点。

(2)药物 2%利多卡因3mL,维生素B121mg,地塞米松5mg。

(3)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用5号长针垂直皮肤快速进针2.5~4.0cm,遇骨质感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入阻滞液,观察5~10分钟,无异常后行手法治疗。

(五)推拿妙法

1.二步法

(1)第一步 用揉法、法和弹拨法放松颈肩部的肌肉,尤其是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等要重点放松。

(2)第二步 用仰卧位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和俯卧位颈肩推拉扳法进行整复后,再进行轻柔手法放松。①仰卧位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患者仰卧,医者立于头顶后,将患者颈椎屈曲10°~15°,医者一手顶住患椎的同侧,另一手勾住下颌部,在旋转颈椎的同时,使头部后仰,感到有阻力时发力,听到“喀嗒”声后,自然松手。②俯卧位颈肩推拉扳法:患者俯卧,胸与颈交界处垫枕头一个,颈椎前屈10°~15°,以患者头部左旋为例,用右手勾住患者下颌,前臂沿颌与头顶连线压住头部,左手推肩峰部,缓缓推拉,感觉有阻力时发力,听到“喀嗒”声后,自然松手。

2.三步法

(1)第一步 拔伸牵引。患者仰卧于床上,局部麻醉下行头环颅骨牵引。床头抬高,用踝套或骨盆牵引带保持对抗牵引。牵引开始时,颈椎取中立位或轻度屈曲位(约20°),不可过屈,严防过伸。起始重量按每一椎体牵引重量约2.5kg估算,通常选择10~15kg,不低于7kg,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四肢活动情况,在不加重神经症状条件下,逐步增加重量,每次2~4kg,每隔20~30分钟拍摄1次颈椎侧位片,了解绞锁关节突牵开情况。

(2)第二步 端提按压。若关节突已牵开或处于对顶状态,椎体未复位,依以下手法试行复位:医者立于患者右侧,将气管推向左侧,双手拇指抵于脱位椎体之前下缘向后下方用力,产生矢状位旋转力,同时,置于颈部后侧脱位椎体下位颈椎棘突的双手余指向前端提。听到弹响声或患者自觉有弹跳复位感,触摸颈部台阶样改变消失时,提示复位成功。

(3)第三步 旋转复位。若摄片证实未复位或仅一侧复位,则施行旋转手法:医者握住头环两侧,在持续牵引下将头部向一侧侧屈并缓慢旋转30°~45°,复位时往往听到响声。同法,复位另一侧。遇有阻力,立即停止旋转,否则可能导致关节突骨折和神经损伤。

3.卧位法

(1)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 以一指禅推法、法和拿法在颈项、肩胛及上背部常规松解15分钟。

(2)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医者坐于床头,双手中指点按颈椎两侧,寻找痛点,摸清棘突偏移方向(可同时参照X线片)。

(3)患者取左侧卧位 以棘突向右偏为例。医者左手扶其颈枕部,右手扶下颌,用力拔伸颈椎,力度不宜过大。根据所需调整的颈椎位置选择适当的颈椎前屈或后仰角度,将其头部右旋至弹响位,然后轻稳快捷加力侧扳,切忌用力过粗暴、旋转角度过大。一般可听到“嘎叭”响声,手法治疗结束。

(4)患者平卧位 垫高颈部,使头后仰,休息20分钟即可。

4.综合推拿法

(1)牵引 患者仰卧位,用牵引带套在下颌与后枕部,然后挂在床差别架滑轮上,下面挂上3~6kg的秤砣,时间35~45分钟。

(2)放松手法 用轻推、揉、拿、捏手法在偏歪颈椎部位操作,使其解除痉挛,消除疼痛,为下步手法做准备。

(3)旋转顶推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用大拇指对准偏歪颈椎,从患侧向健侧顶推,在发力的同时,医者另一手扶患者前额头部,做旋转配合,复位瞬间可感觉“咔嚓”声,同时按在棘突旁的拇指下有颈椎松动的移位感,表示复位成功。

(4)仰头摇正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双手放于患者下颌与后枕部,使患者头颈向后抬起,先向患侧,后向健侧轻轻摆动,左右即中立位,反复10次即可。

(5)徒手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双手放于下颌与后枕部,做直上、直下拔伸3~5次,同时配合头颈屈伸运动。此法可加宽颈椎间隙,松动关节。

(6)点穴 点风池、风府,按陶道、大椎,拿肩井、合谷、外关。

5.牵引正骨法

(1)牵引 牵引重量3~10kg,时间20分钟以内,每1~2日1次。

(2)正骨 ①先用手指的指腹沿颈部肌纤维走行方向施以揉、捏、提、拿法,以放松紧张僵持的颈部肌肉;再点按风池、肩髃、肩井等穴位,以疏通经络;对颈二棘突、枕区、肩胛冈上区给予重点放松。待颈部肌肉充分放松后,实施复位手法。②患者取坐位,嘱其放松颈肩部肌肉。医者立于患者身后,一手托患者枕部,用另一侧肘夹持患者下颌部,顺肘势向上、向后牵提旋转,闻及“咯”声即表示复位。依法整复对侧。如1次未闻及响声待第2~3日重复上法继续治疗。

6.角度牵复法

(1)颈椎牵引 患者取坐位,坐靠舒适,嘱其颈腰部肌肉放松。采用后伸0°~15°角度牵引,每日1次,每次20~25分钟,每10次为1个疗程。牵引重量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病情、颈部肌肉状况、情绪及牵引反应而定,一般3~6kg。

(2)复位 患者端坐于特制矮凳上,全身放松,医者站其后。双手触摸上颈段,判断移位脊椎及移位方向,结合X线片确定复位方向。颈椎微屈,向健侧旋转,使患侧上颈段皮肤有拉紧感为度,再俯身用胸部压住患者头部,使其保持此角度,用肘弯勾托患者下颌部,前臂及手抱住患者头面部,医者带动向健侧旋转,当转至最大限度时,另一手拇指顶推患椎椎弓,稍一加力使其复位,即可听到复位声或感到患椎移动。复位前后需做颈部手法放松。若患者精神紧张或配合不佳可行仰卧位复位。此体位有利于全身肌肉放松,以提高手法复位成功率。复位后嘱其避免超生理范围旋转或带升降围领,颈托4~6周,以增强寰枢关节稳定。

7.颈牵松动法

(1)颈椎牵引 采用颈椎自动牵引机,牵引重量一般为15~20kg,持续20分钟。

(2)关节松动 牵引后让患者去枕俯卧于治疗床上。①患者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前额,下颌内收,医者面向患者头部站立,双手拇指并排放在同一椎体棘突上,借助上肢力量垂直向腹侧推动3~5次,每次持续3~5秒;②医者站在患者患侧,双手拇指并排放在相邻棘突的一侧,指尖相对,其余四指分别放在枕后或颈背部,一手固定,一手将棘突推向对侧3~5次,每次3~5秒;③医者双手拇指并排放在同一椎体的一侧横突上,双手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3~5次,每次3~5秒;④患者头部向患侧旋转约30°,医者双拇指放在横突与棘突之间,相当于钩椎关节处,其余手指放在颈部前后,双手拇指固定,双上肢同时向腹侧推动3~5次,每次持续3~5秒。

8.改良整复法

(1)松解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床侧,以点、揉、按、拿等理筋手法施于上颈部肌肉,以缓解其肌紧张。

(2)复位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先站于患者左侧,以右手从右侧托起患者颈部,以左手拇指压住第二颈椎病变节段棘突部位,其余四指张开顶于患者左侧下颌部,掌根紧贴于下颈部,左右手一上一下形成环抱球状动作,双手顺势旋转颈椎至颈部产生紧张感,左手掌根瞬间发力,即可听到“咔嗒”响声。同样方法整复右侧。

9.定位旋扳法

让患者坐于低凳上,医者立于患者背后,让患者头部与医者前胸部位相平。医者先沿颈椎两侧棘突旁检查,找出棘突旁的压痛点或棘突侧偏部位。以左侧为例,医者左手拇指按住棘突左旁的压痛点或棘突侧偏部位,右手用小鱼际部固定患者下颌骨,同时使患者枕部靠住医者前胸,将下颌骨缓慢向左旋转至适当位置,一般以旋转35°~45°为好,此时固定下颌骨的手突发用力向上端提,听到“咯嗒”清脆响声后即可。必要时向反方向再施一次旋扳,复位后用推拿轻手法舒顺一下颈椎棘突两侧颈肌。如1次治疗效果不理想,可隔日再次试行手法治疗。

10.端提旋扳法

患者坐于凳上,医生站患者背后。先在颈肩部用点穴法、按法及法做准备性治疗5分钟,以缓解颈部疼痛和肌肉紧张感。然后用双手托住头部,双拇指扶住枕粗隆处,食指、中指放于患者颞侧,无名指和小指放于下颌下部,用腕上部作为支点放于患者的双肩上,双手同时用力向上端提头部,在维持端提姿势下,使患者头前倾、后伸和左右侧屈,力求使紧张的肌肉、韧带放松,椎间关节活动。尔后,一手扳住下颌,另一手扶住颈部后缘,拇指推顶颈椎棘突,向相反方向旋转推扳,当旋转到30°左右时可听到“喀喀”一声响,提示手法成功。同法再做对侧旋扳1次。最后用捋顺法、捏拿法、劈打法、分推法做善后处理。手法治疗后,让患者戴颈托3~4周,以维持颈部一定姿势,以利于韧带的修复和水肿的吸收。待解除颈托后,颈部适当做前屈、后伸、侧屈动作,以巩固疗效。

11.定向旋推法

患者取坐位,颈部稍前屈。医者立于其后方,先以推、揉、按等手法放松颈部两侧肌肉。若寰椎向右侧脱位,则医者立于患者左后方,左手托住患者下颌右侧,右手拇指放在枢椎棘突左侧,手掌及其余四指自然扶住颈后部起保护作用。双手用力向上牵引,左手向左提拉下颌,使头部向左侧旋转,右手拇指同时用力向右推枢椎棘突,当感到一定阻力时,再稍稍放松。然后突然用力旋推下颌与枢椎棘突,此时常听到“咔嗒”弹响,右手拇指可感到枢椎棘突移动,则表明复位成功。复位后应立即停止发力,并按摩颈后及两侧肌肉。左侧脱位整复手法与右侧相同,但方向相反。复位后用颈托固定2周。

12.抱头顶推法

患者正坐,颈部自然放松,向旋转活动受限侧主动旋至最大限度。医者一手拇指顶推高起棘突,其余四指挟住颈部。另一前臂掌侧紧贴下颌骨,手掌抱住后枕部。然后医者抱患者头部之手向上提牵和向受限侧旋转头颅,同时另一手拇指向颈前方轻轻顶推棘突高隆处,多可听到响声,指下棘突有轻移感。嘱患者头颈部处中立位,用拇指触摸无异常。术后嘱患者限制颈部活动,勿睡过高过硬枕头。

13.线穴区手法

采用三线九穴两区推拿法。三线即颈后线、颈侧线(左右各1条),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法治疗;九穴为风府、风池(双侧)、肩井(双侧)、颈臂(双侧)、肩外俞(双侧),采用点按、揉法、拔法治疗,以有酸胀感为度;两区为肩胛区(左右各1区),采用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法治疗。伴有上肢放射性痛、麻,椎体移位、椎间隙变窄者配合坐式电子牵引,重量为5~10kg,持续牵引,每次30分钟。

14.布带牵引法

患者俯卧,戴好枕颌带。医者站在患者头侧,将枕颌带的牵引绳系于腰间,两手分别扳患者枕部及下颌处。助手双手扳按患者双肩,持续稳定用力对抗牵引,待肌肉松弛、关节间隙拉开时行手法复位。前后脱位者,用双拇指重叠按在后凸的棘突上,在维持牵引下突然向下按压约2cm;旋转脱位者,医者双手拇指相对放在偏歪棘突和下位棘突的侧方。然后在维持牵引下用力向颈中线对挤,幅度不超过颈中线,复位时均可听到复位声。

15.双向牵引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枕颌带纵向牵引,重量5kg,在此基础上同时加用垂直向上牵引,用较宽的牵引带置颈后,牵引时肩部稍离床面,通过自身重量垂直牵引,使颈椎接近前凸,呈后伸位。尽量维持生理前屈。对于症状较重不能耐受垂直向上牵引者,则先在颈部垫一软支撑物,维持前凸位,适应后再改用牵引带牵引。每次牵引45~60分钟。每日1~2次,2周为1个疗程。牵引治疗的同时辅以颈围固定、颈部理疗、中药熏蒸、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及颈项肌功能锻炼。(徐三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