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史时代,商代的社会构型探索

 楚士祥丁 2020-09-20

我们可以在信史阶段追究到的最明确的历史记载是商代;

商以前的历史,同属于非信史传说,那么商代不是一个国家构型,它是十大部落联盟轮流执政的一个部落酋邦邦联体,所以要明白,在远古时代,没有天下共主,没有国家构型;

正如《尧典》所说,尧协和万国,说舜“班瑞于群后”,直到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富国篇中还讲“古有万国”,因此商代是一个十大部族邦联制的一种社会构型,讲清这一点,理解社会构型的发展是一个基础;

商王王系全都是用天干十个字来标注的,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1899年王懿荣最初发现甲骨文,后来王国维第一次发现甲骨文中的天干十字,竟然和商王王系表所用的称号对应,这使得甲骨文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那么这十大部族,为什么用这十个字来表征?是因为在人文早期,这十大部族能够制作独到的工具,于是以这种工具制作的骄傲,作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徽号,从而形成各部族的标志;

比如“甲”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早期就是画一个十字,它是什么意思呢?人类早期文明早期部族之间开始发生冲突,打仗的时候一手持棍,一手用两个棍绑成一个十字架作为盾牌,这就是“甲”这个字的早期构型,以后在上面覆盖一块兽皮,这就是“甲”字的来源,它表明甲部族特别会制作盾牌;

乙部族的徽号是“乙”,它实际上画的是什么?画的是一条绳索,大家可能认为制绳子有什么可骄傲的?可你要知道,古人要想制作绳子,难度实在是太高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化学纤维,植物纤维又都非常之短,早期的植物纤维只能从麻中来,比如亚麻,那么要制作绳子,首先得把亚麻放在水中,把它的肉质部分沤烂,然后把它短短的纤维素提取出来,然后要把它集成束,弥合成长绳,中间还不能打结,这个难度相当于今天放火箭上天的高技术,因此当年能制作绳子的部族以此为图腾徽号,这就是乙部族、“乙”字的来源;

再看“丙”这个字,他在甲骨文中最初写成这样子,以后在上面画出这个头部,它实际上是什么?是钻木取火的工具,用火才是人类独具的能力,可以算作人类文明初期的最明确指标,中国古人最早的祖先,传说中的祖先不是女娲伏羲,而是燧人氏,什么是燧人氏?就是传说中最早用击打随时取火的人,要知道古人取火是非常困难,因为自然界中的火只有在雷鸣电闪的时候森林着火,你才有火源,这个时候,有人把这个火带回穴居的山洞,然后大家必须把这个火守住,绝不能让他灭掉,于是派一个不长毛的猴子不断的在那添柴,如果他一旦灭掉,人们立即陷入生存危亡之中,饮食取暖全成问题,因此早年用人工的方式取火是一个高难度动作,击石取火只能打出火星,古代又没有汽油,请想想靠打出的果火星点燃底物,这是怎么可能实现的?因此人类真正开始有人造火种,是从钻木取火开始的,那么钻木取火就是找一个硬木做底盘,然后再找一个软木在上面高速摩擦,生热起火,然后吹燃底物,这样才能取得人造火,于是这个部族就发明一个让上面的这个木条,穿着绳子可以在拉动的过程中快速旋转,从而形成取火火源的这么一个工具,于是他就以丙作为自己图腾的标志,因此“丙”这个字一直都有火的含义,比如后来加一个火字旁变成转注字,叫彪炳历史,就是被点亮在历史中的含义;

丁部族实际上画的是一个铜锭,把一个铜锭的截面画在上面以后,才逐步转化为丁这个字形,它实际上是这个部族最早采矿业炼制做了铜器,于是以此为骄傲,形成丁部族;

戊,戊己庚辛的戊,实际上是画了一个古代的兵器——戈,手持的地方打一个指示符号,这个字就是“戊”这个字的来源,它标志着这个部族特别能够制造兵器,这些东西都是来自于一个当代甲骨文学者、古汉字学家唐汉先生的解读。

己这个字,实际上画的是这个部族特别会用绳子捆扎东西,用绳子打成结捆绑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高难度动作,于是该部落以此作为自己的徽号;

我们再看庚,庚这个字实际上画的是一个钻,我们早在文字没有发生以前上千年,中国就已经有了玉文化,玉石是硬度极高的石料,我们今天人类要想切割或者打磨一个东西,一定要找硬度更高的材料作为打磨器,可是玉石的硬度已经是最高,那么古人要在玉石上打洞,或者做做边缘的切割,或者做边缘的这个打磨,他用什么方法方式呢?它只能用比玉石更软的沙子,来灌在这个圆孔中,然后用一个木棍不断的旋转,很快就把它旋转成粉末,然后再换,远古时代要在一个玉石上打一个洞,它是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光,因此人类古代就会把一些奴隶放在一个枯井下,然后他天天甚至几代人在这不断的打磨,才能打磨出一个玉琮之类的玉器,这就是庚这个字的来源;

再看辛,实际上就是画了一个木,木刨、木凿子,是人类早年制作木器,比如用木头盖房子等等所用的一个木头凿子,这个部族发明了这个工具,以此为图腾,作为自己部族的标号;

壬这个字实际上画的是一个骨针,或者是一个标枪,人类古代要即使要为一条兽皮裙子,也有剪裁和缝制的要求,于是打磨一个骨针是需要很高的难度的,于是这个部族以此为徽号;

癸这个字很明显可以看出它是人类古代纺砖的象形描述,也就是早年编织麻布的那个纺锤的旋转状态,把它画出来;

这十大部族,两两构成两合部族,由此形成五大两合部族,轮流执政,或者说轮流祭祀,整个邦联部落祖先的祭祀活动的主持;

这就是商代的社会构型!

那么商代最终的解体,跟各部落轮流执政,轮替不协有关,也就是五大部族,最终有甲乙丙丁和庚辛部族,掌握权力,最终到帝辛,也就是殷纣王,他把这个部落的中心迁移到自己的本族所在地朝歌这个地方,最终打压其他各部族,导致其他各部族的人重要人物、领袖人物最终叛离,比如文子、微子、比干、箕子等等,和周形成联盟,最终解体,这就是商代的大致社会状态,商代社会是部落联盟之上的部族邦联制社会构想,理解这一点,是理解老子学说的一个基础;

这种轮流执政的状态有可能一直延续到周代早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