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的逻辑

 醉牛988 2020-09-20

常常有人问我:“刘老师,学习奇门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重点。比如刚开始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基础知识,星门神干各自的象意,格局的吉凶等等;最初占断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方法和技巧的应用;再下一阶段,会因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盘感;然后,是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接下来慢慢的,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像是一个人,从婴儿到少年到中年,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所变化,其侧重点也自然不尽相同。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答案,是能够贯穿其中各个阶段、特别需要去用心体悟的,那么我会说:“是逻辑。”

何为逻辑?就是我们运用某种规律,去理解并推演人、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易经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的圣人伏羲,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体悟,总结出天道运行的规律,将其进行推演,而成八卦。八卦由何而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极而太极,此为“道生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谓“两仪”,此为“一生二”;阴阳相索,叠加变化,是谓“四象”,此为“二生三”;四象各以阴阳而成天地人,三才之道皆备,是谓“八卦”。以九宫定八方,此为“宇”;以八卦应八节,此为“宙”。因此,宇宙万物,天地人神,种种变化,皆在八卦之中,此为天地之至理。而伏羲总结此“理”的过程,就是逻辑的归纳;演布此“理”的方法,就是逻辑的推导;运用此“理”的技术,就是逻辑的应用。

因此,万事万物,都可以以“理”寻之,以“理”推之,以“理”运之。例如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此“理”何处寻觅?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角度的变化而形成的。这个道理人人皆知,然而一日之中也有四季,大家知道吗?日出为春,日盛为夏,日暮为秋,日隐为冬。同理,人生也有四季,少年为春,盛年为夏,中年为秋,晚年为冬。推而广之,一家、一族、一国,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宇宙本身,世间一切都不出此盛衰变化的规律,这就是阴阳消长之道。

兵法有“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之说。“曹刿论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鲁国面对强大的齐军,并没有直接与之接战,而是在齐军“三鼓”之后,士气衰竭之时,才鼓噪向前,从而打败了齐军。齐军的“一鼓”,即是春夏盛壮之时。“二鼓”,即是秋天衰耗之时。“三鼓”则变而为冬,生气尽消,因此一败涂地。这,就是“理”的运用,或者说“逻辑”的推演。

天地无私,从来没有遮掩什么,都是大大方方示之于天下,然而正是因为如此的“浅显”,却反而迷惑了我们。最大的秘密,不是隐藏起来的,而是一直公开、随时都能看得见的。所以,庄子说:“藏天下于天下”。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一个简单的电脑游戏,已经能够模拟出十分复杂的世界,可是这个五彩缤纷的电脑世界,它的底层逻辑却十分简单——二进制。0和1,足以构造一个、多个,甚至无数个不同的世界。而我们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又有几分真实?它是否也有类似的“底层逻辑”?这种“逻辑”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的?和“奇门遁甲”又有哪些联系?

古人惯于以“义利”来区分圣人、贤人、君子、小人。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是我们是否深思过,小人为何喻于利?君子为何喻于义?小人之所以昧于利,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停留在最浅层的逻辑,所谓“蟪蛄不知春秋”是也。君子之所以安于义,是因为他们明白,在“人道”之上,还有“天道”,这是更深一层的逻辑。而贤人,是有幸窥得些许“天机”,并加以运用的人,他们的逻辑对比君子,又更深一层。至于圣人,则于天人之际,混而同之,说白了,就是掌握了这个世界底层逻辑的人,所以“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或许这种分类,比单纯的“义利”之分,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文王见飞熊而知周兴,箕子睹象箸而叹商亡,履霜坚冰,一叶知秋,道理都是一样的。

作者简介:刘正阳,黄老道家学者,茅山上清弟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