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对付骑兵有多努力,八种暗器加八种陷骑法,后面还有拒马长枪弩兵

 冷兵器研究所 2020-09-21

编者按:在上次文章《骑兵最大弱点是只擅进攻不擅防守?“攻击型防御”的三种配置了解下》、《火器时代骑兵防御战术:侦查警戒都是小菜,唯快不破的攻防转换才是大招》中,冷兵器研究所介绍了对抗骑兵的阵法以及战车御骑战术的运用,在本篇文章中,冷兵器研究所将侧重介绍以步制骑的战术以及陷骑战术方面的内容。

以步制骑的战术,主要是指步兵通过各类武器的综合运用达到陷骑目的的战术。陷骑战术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结阵陷骑和设伏陷骑。其中,结阵陷骑主要是指结为阵列后,以拒马枪、步牌抵御敌骑冲击,再以弩箭远距离杀伤骑兵人马,待短兵相接后以刀棒类武器进行近战搏斗。“诸军制为马黄、克头、锹头、神劲、神臂弩之属,以破其骑射之能;制为木叉、沙栏、拒马、鹿角之属,以破其邀劫之速。”拒马枪根据《武经总要》的描述,“其制以竹若木,三枝六首,交竿相贯。首皆有刃,植地辄立。贯处以铁为索,更相勾联,或布阵立营,拒险塞空,皆宜设之,所以御贼突骑,使不得骋,故曰拒马”。掩护步兵的盾牌则以木为质,以革束而坚之。步兵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木,倚立于地,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堡垒。在这里我们讲讲近年很流行的枪兵克骑的论断。其实,枪兵同骑兵对抗时,其死伤是要高于骑兵的,此前我们说过马匹的生命力是比较顽强的,当长枪刺中马匹时,很难直接将马匹击杀。此时,骑兵仍可进行冲锋战斗。甚至,受伤发狂的马匹会短时间内形成更可怕的冲击力,再加上步兵的防护一般情况下会差于骑兵,因此,单纯从战损比而言,步兵的伤亡是要更高的。之所以说其克制,主要是针对骑兵的训练成本远高步兵而言,即使以一个骑兵换取数个步兵也是不划算的,故此将领一般会避免用骑兵直接冲击结阵的枪兵阵线。

▲以步制骑时,对器械的依赖程度是比较重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小型堡垒的构建

弩是步兵陷骑战术的另一利器,弩相较之弓,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因此在结阵克骑时效果更佳,故有“陷骑者无出于弩”之论。而当骑兵陷步兵阵列前时,步兵用以肉搏的兵器主要有刀牌和刀棒两类。刀牌多以藤制,要求坚、大、轻,可遮蔽全身,刀牌手一般配长刀一柄,标枪三支,临阵时以标枪投掷吸引敌人注意,而后趁隙以牌护身滚地而近,持刀斩击马腿,福建等地现仍存有藤牌地滚刀的技法,即是刀牌的技巧留存。刀棒则一般配属于弩手,当骑兵被拒马所陷后,弩手弃弩举刀棒杀入,此类刀棒大多势大力沉,长柄大刃,如陌刀、棹刀、诃藜棒、钩棒等皆属此类。

▲步兵对抗骑兵时的兵器种类丰富,秉承兵不杂不利的战斗模式综合运用设伏陷骑是在敌骑行进的必经之路上预设陷马器,毁伤马匹,延缓迟滞骑兵行动的战术。《翠微先生北征录》中记录有陷骑六法:一为伏枪,用火炼竹枪斜埋成列埋在地中,用竹圈束住枪头,上面覆盖茅草隐蔽,挽枪竹圈上系有提头索,当提头索被马踏中后拽去挽枪竹圈,竹枪弹起林立,“起地三尺,贼马无不中伤”;二为绊索,用木桩系五丈麻索钉于地上,用青竹竿五条撑索腰,将麻索压于地面,并在沿途制造机括控制,当马蹄触动机括,撑索竹弹起麻索悬空离地三尺,绊倒马匹;三为马拖,用竹削成筋火,其长数倍于筋,呈锥形,插于地面;竹尾则用热汤煮过,系有麻索;索尾又安扣头,;遇马被套后,则索尾之枪拔出地面伤马腹腿;四为马筒,在地上挖深一尺、阔三寸的陷坑,内置攒锥。当马蹄被陷,则以攒锥刺伤其蹄踵;五、六法称为青阱、白阱,指在草地和沙土地挖掘陷坑,坑上以刍草或种草苗覆盖,借以欺敌以毁损马蹄。根据记载,宋代陷马坑长约五尺,宽三尺,深四尺,坑中底部布满削尖并用火烤的鹿角枪和竹签,坑的排法是巨字形。据《通典》记载,唐代的陷马坑时以亚字形排列,长五尺宽一尺,深三尺,可见宋代的陷马坑较唐代大。此六法须于道路预先修设,非瞬息可成,陷阱的制作也须耗费较高的人力物力。

▲藤牌是以步制骑的另一大利器,刀牌手也一直是中国步兵中常备的基础兵种之一除却常规的陷骑六法,书中还记载有设险八法。其一为踢圈,将竹圈插于马道,上系麻索,用来套马蹄;其二为截径,用竹弩一张、竹檐七片、菠菱一只,用绳索伏于马道,当马头触碰到机关,则箭发马倒;其三为伐木,在敌骑经过的森林中预先伐木横于道中,阻挡马匹通行,为防止敌人下马将木头拖离道路,一般不将树木伐断,以此来延滞敌骑行动;其四为结草,在草野之中,阻绝道路,迫使骑兵在路两侧的草野中前进,并预先将草结成绳,横于草丛中绊倒马匹;其五为种冰,指冬天于道路险峻或高坡峻岸、斜城陡岗处,迎风灌水,使水结成冰,则路滑无法通行;此后两法为裂石、断桥,即掘断道路桥梁阻塞通行;其八为琅琊版(狼牙板),用钉板埋于沙砾地中伤害马匹。配合此八法用以诱敌的还有刍诱、饵诱、献青、献白四法,概括而言即利用饲草料、水源等对敌马进行引诱,致使其触发机关自投罗网。

此外,华岳还提到多种小型陷马器用以刺伤马蹄。基础的有六种,其一曰刺球,以铁制球,四周有锋;其二曰蒺藜,即铁蒺藜,其上有锋,并萃之以毒药;其三曰茅针,铁制,其形如针而稍大;其四曰鹅项,即铁制钩状物,其形状两曲而两头锐利;其五曰菱角,即铁菱角;其六曰皂角,即以铁制成皂角形状。此类陷马器,成本低廉,在使用时只需大面积签插、撒掷于地面,便可起到一定的伤马效果,是一种成本低廉的战法。然而其各自亦有弊端,如蒺藜锥尖较小,容易被马踩进土里无法刺穿马蹄,铁菱角、铁皂角也有类似问题;茅针须置于板上,类似狼牙板,容易提前暴露鹅项则难以固定,被踩后容易东倒西歪,亦难以伤马等。除此外,还有铁蕈、竹贮两种陷马器。铁蕈者上锥下平,如同木蕈,被马踩踏不易陷入泥土中,较之上述陷马器更容易刺穿马蹄;竹贮则是形状如同鼠黏的铁球,上有六锋,并施以毒药,因中间有蒂也不容易没于尘土,马蹄踩踏到容易刺穿中毒,同时由于涂毒也不可以手握,为骑兵清理增加困难,此类陷马器一般盛于竹筒之中,使用时将其倒出即可,故称“竹贮”。

此类陷马器,基本上都是针对马蹄准备的恶毒招数,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有疑问,传说中的铁蹄为何会成为重点攻击的对象?

▲马蹄结构图其实马蹄并非“全副武装”,在某些部位,马蹄可以说是很脆弱的。在此我们也简单介绍下马蹄结构。从生理学上说,马蹄分为蹄匣和肉蹄两部分,其中蹄匣是蹄的角质层,包括蹄壁、蹄底和蹄叉三部分。蹄壁构成蹄匣的背侧壁和两侧壁,其后端向蹄底转折形成蹄支,并向蹄底延伸而逐渐消失。转折的部位形成的角叫做蹄踵角。蹄壁结构又分为釉层、冠状层和小叶层三层,釉层位于蹄壁的表层,由角质化的扁平细胞构成;冠状层是角质中间最后的一层,富有弹性和韧性,有保护蹄内部组织和负重的作用,冠状层由很多纵行排列的角质小管和管见角质构成。角质中有色素,所以一般蹄壁为暗色;小叶层是蹄壁的最内层,由许多纵向排列的角小叶构成,角小叶没有色素,比较柔软。

蹄壁的下缘直接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叫蹄底缘,是负担体重的部分。蹄壁的近侧缘为蹄冠,内面呈沟状,称为蹄冠沟、蹄冠与皮肤相接连的部分称为蹄缘,蹄缘柔软有弹性,可减少蹄壁对皮肤的压力。蹄底是蹄向着地面略凹陷的地方;蹄叉由指枕的表皮形成;蹄白线,位于蹄壁低缘,由蹄壁冠状层的内层与角小叶及填充于角小叶间的角质构成。在蹄底和蹄叉部位,其上覆盖的角质层比较薄,可以说是相对比较柔软的。而于蹄匣之内包裹的肉蹄则由真皮及皮下组织构成,也就是说,陷马器只要刺穿蹄底的角质层,马是会产生疼痛并造成伤害的,在此前的文章《马踏如泥真的存在?你是不了解马蹄多贵!这才是战马战斗的打开方式》中,我们也介绍过马蹄附近的痛觉神经是很发达的,因此,当蹄底被击穿后对马匹造成的伤害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说,此类陷马器相对其低廉成本所造成的的伤害还是性价比很高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