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出来的秘密》(二十七):活,得这么干,才有功德

 启明灯 2020-09-21

何劲波老师:

光干活是没功德的,光干活只有福德,没有功德。这个话题在什么地方讲呢?《六祖坛经》第三品里面就讲这个事情。要不把功德这个事情说一下吧。

在《六祖坛经》第三品呢,这个里面有一个缘起人,就是有一个人引起这件事情,这个人叫韦璩,他的职务是个刺史,刺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市长。韦刺史来到六祖的寺庙里,他请六祖这些人吃饭,叫供斋。吃完饭以后请师升座就是上讲台,这个时候就问了一个问题,他问的这个问题是啥呢?他就问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东土——

那么达摩祖师来到东土的时候,他去见谁呢?一开始他其实不是直接到的南朝的首都,他不是直接到那,当时达摩登陆的时候是从岭南登陆的,就是广东、广西这一带,从这边登陆的。从这边上了岸以后,别人一看:哟,长得跟外国人似的,卷卷胡子,卷卷眉毛,鹰沟鼻子,深眼窝子,一看,梵僧,梵地的僧人,大家就围观他。

当时中原的佛法是什么样呢?大家都流行讲道理,流行空谈,所以达摩一讲,告诉你直接观心一法。人们不吃这一套,有一个僧人跟他辩论的时候,手里拿一串铁念珠,一串铁珠子“pia”这么一甩,一下抽到嘴上了,把门牙就打落了。有一个俗语叫:打落门牙肚里吞。这句话就是从达摩这儿来的。“pia”的一珠子抽到嘴上了,牙给打掉了,牙打掉他不敢往地上吐。为啥呢?因为他知道自己证果了,就是他知道自己的这个能量到圣贤的这个级别了,他不敢往地上吐。为啥呢?因为这个血要是吐到地下,方圆三百里,三年寸草不生。老百姓没粮食吃了,他就把这个牙咽到肚子里了。就这么一个故事。

后来就知道这个地方的因缘还不成熟,这样的第二次就到了南朝,当时是梁武帝,就到了梁武帝这儿。梁武帝这个人有这个爱好啊,有什么爱好呢?就是他喜欢建庙。当然,根据公案上是这么记载的,说梁武帝的前世是个樵夫,就是打柴火的。说这个樵夫,有一次下雨了,他就钻到一个破庙里面去避雨,结果避雨一看,这房顶也是坏的,有一尊佛像,上面下雨,哗哗就淋头上。梁武帝的前世(樵夫)就觉得很难过,他就把自己的草帽摘下来,就扣到佛像头上了,完了就磕头,他说佛啊,我就是个穷人,樵夫啊,我没本事,我只能给你做到这个程度了,等到以后我有机会了,我给你建庙,我有条件的时候我给你建庙。就发过这么一个愿。

人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全是你发过的各种各样的愿组成的。信念、种子,全是你的各种各样的愿。你比如说气死我了。好,你很可能会气死,很可能,因为你种过这个种子。但是它不一定是这一世。为啥呢?其实你看到这儿你就明白了,生命的本体是个什么东西?生命的本体是个感觉。那个感觉有时间嘛?但是它能感觉到时间。就像你做梦一样,你一场梦,你搁那睡一觉,一梦梦了五年,醒来两分钟。你那个梦里面五年的体验是真实的,真的是过了五年。现实生活中也是,你真的体验到了五年,真的体验到了。

吕洞宾怎么开悟的?吕洞宾开悟不就是一个梦嘛,黄粱美梦。吕洞宾当年是个秀才,唐朝的,咱们运城人。吕洞宾进京赶考去了,在旅馆里面睡觉,睡觉就梦见自己考上了,梦见自己做官了,梦见自己娶了媳妇儿了,梦见自己生了娃了,梦见娃都长大了,梦到来了个刺客“pu”一剑把他给刺死了,吕洞宾大叫一声“啊”!醒了,就开悟了。啊!就知道原来一生就是一场梦,一生就是一套感觉,就是一套感觉。所以我告诉你,生死也是一套感觉。你说轮回有没有?你站着感觉的角度,百分之百有。为什么?因为你会体验啊,你会体验轮回啊。什么时候就不体验轮回了呢?什么叫出离生死呢?你不体验轮回就出离生死了。怎么就不体验呢?看破你才知道咋回事,你得修出来,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恐惧、焦虑,原来各种业力种子,都在那个地方呢,业力种子在那个地方,它是不是就得生根、开花、结果,它就要一直实现那些东西?所以你做格物叫消业,清种消业。干这个功课呢。

好,当时樵夫(梁武帝前世)不是发了这个愿嘛,赶上后来有一世,他体验到做皇帝的命了,有了做皇帝的体验了,他就满世界盖庙,当时诗里面不是这么写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满世界盖庙,而且梁武帝有个爱好,要求人出家。犯人抓起来了,梁武帝就问:你是咋地?你是愿意服刑还是愿意出家呢?出家就不用服刑了。那你想想那些犯人,那好啊,那就推光头呗,推了光头,度了一胡片,那么多僧人。

所以这一段呢,梁武帝一见了达摩,就问一句话:朕这一辈子,建寺度僧。建造寺庙,度化僧人,做了那么多事情。而且这梁武帝有个什么爱好,自己没事就出家去了,完了第二天早晨群臣们上早朝啊,一进了大殿里面说皇上哪去了?一打听,出家了。就追到寺庙里边,皇上你开玩笑呢,你不能出家。完了梁武帝说阿弥陀佛,贫僧已经是出家人了。不行啊,你得回去料理朝政啊!说阿弥陀佛,你让我回去,那你得掏钱,大家掏钱把我从寺庙里赎出去。没办法,大家就只好众筹,就把梁武帝赎回去了。梁武帝这种事干三回,就这么一个人。所以他一见达摩他就问我建寺度僧,有多少功德?达摩告诉他一毛钱功德没有。就这一段。

这就是答疑品里面讲六祖慧能给韦刺史讲为啥他没功德。我们来看一下。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供养僧人吃饭。

斋讫。吃完饭了。

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市长嘛,身边肯定得有几个人,带很多人再拜。

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说老师啊,你这课讲的太好了。不可思议就是妙的不得了。现在我有点疑惑,希望大和尚您老人家慈悲,给我讲讲。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说你讲的这个和达摩大师讲的是不是一样的?

六祖就讲:是。当然是一样的啊,我是第六代,他是第一代。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达摩说没有啊,哪有功德啊!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人家到底建了那么多寺庙了,没功德?完事了吗?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说我告诉你,真的没有功德,你可不要怀疑古圣先贤,就是达摩祖师啊,你可不要怀疑他说错啊!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什么叫心邪?就是他想的各种坏事吗?他是要干嘛吗?你以为那个叫心邪吗?不是。心邪就是他在那个现象维度里头出不来,他着相,他不能了悟真相就叫心邪了。你不得不邪,因为你的认知只能在这个维度里头。所以这儿讲:武帝心邪,不知正法。正法是什么?正法是生命的真相啊!他不明白这个。

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他干嘛?只是种了一个福报的种子下去了。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你不能把福报转成功德,就是它变不成能量,它是个事件,变不成能量。

那么功德在哪里呢?——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法身是什么意思呢?这讲到一些佛家的术语了,佛家有个说法,叫“三身”,报身、化身、法身。报身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被报应来的身体。报应,你被迫的,你不得不接受的那个身体,就叫报身。什么叫不得不接受呢?我给你举个例子,说我可想长得好看点呢,可是不行,你只能长这样。你成天对着镜子“piapiapia”,不就是想让自己好看点嘛?可是你的底板就是个这,好看也好看不到哪里去了,你被迫得接受这个东西,这叫报身。再比如说,我可想长得身体健康呢。不行,大夫就给你下了病危通知书了,不得不接受的这个身体。为什么?因为你做过那个东西,报应来了,这就是报应来的身体,你被迫的,你只能接受的,这个叫报身。那么其实这么一讲你就知道了,大部分人就是报身,咱们这都是报身。

那么又讲化身,化身是什么意思呢?化身就是他根据需要,他需要换一个身份。比如说孙悟空要借芭蕉扇呢,他一变,变成牛魔王,这叫化身。那讲到这儿你就知道了,化身,你没有,你没这功夫。

然后再讲法身,法身是什么意思?法身就是那个无形无相的那个身体。哇塞,无形无相是什么东西?本体。就是我们讲的“我”——那个东西!法身。

所以你看这儿讲:功德在法身中。我们这两天是不是在讲功德啊?你明白了吗?你这两天提升的是功德,不是给你讲的告诉你做什么事,或者给你拍拍打打,不是那个东西。这两天讲的是根源上,你把那个“我”成长起来了。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修福是干嘛?修福就是事件,我盖庙,或者我打孩子,我揍孩子,我做了件事,事件是个现象,是个行动。这句话怎么理解?说功德在哪里?功德在无形无相之中,不在有形有相当中,不在行动当中。这下意思就明白了吧。

好,那么接下来,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见性是干嘛?见性就是你知道那个本体是啥东西了。如果前几天讲的你反应过来了,那你就见性,你知道那个性是啥东西了,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什么叫平等是德?你既然见了性了,知道那个本体了,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现象,它的本质都是那个本体?都是那个本体是不是就平等啊?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叫“诸法平等”,所有的法,本质还是这个东西。所以它讲平等是德。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念念无滞什么意思?就是你每个念头中间没有障碍,你每个念头你都知道:哦,原来我所有的呈现竟然都是空相,竟然都是空性。

后面讲真实妙用,什么叫真实妙用?就是虽然它的本质都是那个东西,可是它呈现出来就是不一样。比如我就看到你们这么多人,这么多人就看着我了,咱们就看着这个屏幕了,这儿就点了盏灯了,你都看着这些东西,它都会呈现它的妙用。它性是空,可是它呈现出来的相有各种各样的属性的。真实妙用。好,你懂这个,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什么叫内心谦下?就是你始终都是保持着那个富足感,这叫谦下。你匮乏感叫傲慢。你内在是个富足感,就是你觉得我本自具足,我不缺,我啥都不缺,是这么一个感觉。我没有说我非要找谁去要一个,你要赞叹我,说我找谁要攀缘呢,我跟谁合个影,我有资格了,你看这是我跟谁谁谁合的影,你这都是匮乏啊。他讲内心谦下,内在富足,这个是功,感受是功。

里面你感受富足了,那么外在,外行于礼,外在你自动就懂礼。内心谦下见了人了“你好”,你就这样的内心不谦下的见了人。我举个例子,你比如说我以前二十岁的时候在饭店吃饭是啥样的?我说服务员,来碗面汤!是这种口气的,现在你发现你去饭店吃饭,人家给你端个水,哦,谢谢啊。你自动的。为什么?因为你里面富足感有了,外面这个行动自己就流动出来了。所以他讲里面有功,外面就会有德。

我讲过“道德”这两个字。道是无形无相的,德是有形有相的,按照道去做叫德。所以你会看到这个外形于礼啊,呈现出这个样子来了。

然后又讲: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你明白那个自性建立万法,就是所有的都是由自性建立的,你明白这个东西了,那么心体离念是干啥?你就不去分别评判了,你不是靠信念来解决了,所以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就是你一直在真相里,你一直是金庸,这叫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染是染着。你做事情的时候,你不去用判断心、纠结心、匮乏感、定义感等等种种种种,你不用那个东西去做,这就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按此作,此作是什么作?此作就是在真相里头做!

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如果对于一个修功德的人来讲,(不是修福德的)他的心不轻,就是他不傲慢,轻是轻慢别人。为什么他不傲慢呢?因为他有内在匮乏感的时候,他都修掉了,就是我们讲格物了,他都处理了。所以常行普敬,他走到哪,对谁他都很恭敬。心常轻人,就是你心里面老觉得看不起别人:就他?算求了吧,那水平能行吗?就是你内在老是这种感觉的。为什么?因为吾我不断,因为你有个小我,你那个小我没断开,叫吾我不断。那么不好意思,即自无功,你没有功德。换句话讲,你傲慢心一动,匮乏感一动,就没有功德,你成长不了。明白了吗?

好,接下来又讲: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所以,你这么一来,你自己一直回归不到本体上去,自性虚妄啊,不实啊,所以你就无德。你心里面感觉不好就无功,那么外在你就无德啊。

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那个小我太大了,经常啥都看不起。就因为你的这个感觉,你的功德没了。

善知识!喊一声,就是诸位的意思。

念念无间是功。说你一念一念,无间,不令间断,一念一念守在自性上,守在真相上,这个就是功。

心行平直是德。啥叫心行平直呢?我们经常讲:直心是道场。什么意思?你以为直心是道场就是我有啥我就说,我该骂我就骂,这叫直心吗?不是。直心是道场是说你的行动是跟着你的感受是在一起的。这叫直心啊!我们讲知行合一,这叫直心啊。知行合一是道场。知道这意思了吗?什么叫心行平直啊?你的心和你的行合一的,知行合一的,这个时候就是德啊!所以你是跟着良知行动的,这个时候就是德啊。

那么又讲: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看明白了吗?往里边修就是功,动作上表现出来就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功德在哪里?功德你得回归到本体里边自己看。你要自己观,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不是靠行动能做出来的。明白吗?很多人不明白,成天做各种行动,在各种行动里边陷进去了,陷到行动里,啥也没有,除了他能瞬间满足一下你的自卑感,因为它也就能解决几分钟。所以他讲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所以这个福德和功德,真的不是一回事。别:不是一回事。

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因为梁武帝不明白这个真理。什么叫真理?真相的理啊!他不明白这个东西,不是我的祖师错了啊!后面是另一个概念了,就不讲了。

后面讲的是: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这就问能不能往生,问的是这一段。这个就不说了。

好,你有没有看到,经上讲的是什么?经上讲的是不是还是知行合一,还是让你观照内在。

那么其实还有一段呢,刚才六祖的那段——在家如何修行,这一段,这是具体的方法。

公又问。这是韦刺史又问。

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说老师您告告我,回了家应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老师就讲了,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颂是啥意思?颂就是偈子,就是老长一段,诗歌那种形式的叫颂。《无相颂》是啥意思?不谈现象,不谈行动。在无相里边修。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你按照这个去修行,就跟每天和我在一起是一样的。

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如果这个东西你不懂,推了光头又有啥用呢?你跑到哪个道场又有啥用呢?你是干义工又有啥用呢?你跟哪个老师合过影又有啥用呢?所以我告诉你这段就太要命了。

这段怎么讲的?

这儿讲: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第一句上来就很犀利啊。

心平何劳持戒。什么叫心平?心平就是你里面没情绪,就叫心平。说你心平的时候你还用得着持戒吗?好,那这句话是说持戒不重要吗?不是啊。这句话是说心平很重要啊!这句话讲的是这个,你可别看到后面:哦,不用持戒了。不是这意思啊!这是告诉你心平和持戒的效果是一样的,甚至比持戒的效果还厉害。他讲心平何劳持戒但是问题来了,我怎么心平呢?格物啊!前面这一句讲的是格物啊,他说格物何劳持戒。是不是这么一句话啊。

行直何用修禅。什么叫行直啊?想到哪做到哪就叫行直嘛,看到了没,这句讲的是知行合一啊。前面是格物致知,后面是知行合一啊。说行直何用修禅,好,你自己就在真相里,你还用再修真相吗?

然后又讲: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什么意思?就是你内在有这个恩的感觉,那你就会自动孝父母啊;你内在有义的感觉,你就会自动上下相怜啊;你内在有让的感觉,你自动就尊卑和睦啊。你内在有忍,忍不是忍耐,内在你自己会处理感受忍则众恶无喧。喧是啥意思?喧就是喧闹。就是各种事情抓挠的不行,你忍了,你会处理情绪,你还会有各种不好的感觉吗?你还能遇上各种心烦意乱的事情吗?那么这四句讲了个啥?讲了个致良知。你在良知里面,什么东西都是自动呈现的。

好,那么又讲: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如果你要去钻木,它就能出来火;如果你有淤泥,它就能长出莲花来。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干啥得有干啥的办法。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你苦口就是治病的种子啊,逆耳就是你改过的种子啊,就是这个东西,前面连的那两句,你前面有了这个,你后面才能呈现这个结果。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这不就告诉你了需要干嘛?需要去改过,改过必生智慧。改过是干啥?改过——《了凡四训》上讲的很清楚:“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功夫不同,效验异议。”那不是功夫的问题,是个维度的问题。维度不同,效验异议,应该说是效验迥异,完全不同。我们讲屏幕上你要做功课,你做一辈子也不如在那(鼠标)上动一下,那随便动一下,这儿想咋变就咋变。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它是个维度的问题。改过的最高维度是什么?格物啊。说你格物必生智慧,不是必生知识,格物必生智慧。什么叫智慧?良知会告诉你怎么办,当然是智慧啊!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护短是什么意思?护短就是我有一个短,我不让你说,这不就叫护短嘛。人家说你自卑,你才自卑呢,这不就叫护短嘛。不肯认错嘛。为什么你不肯认错呢?因为心内非贤啊!贤是啥意思?我想成长,我想幸福啊!贤是这个东西。心内非贤,是因为你压根就不想幸福,你不愿意活出来,所以你才会护短啊。你光想解决跟前这个事,所以人家一说,“没有没有没有”,马上就这样的。叫护短心内非贤。永远都有解释的。为什么?因为你太恐惧了。心内非贤,里边没能量。

那么又讲: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日用是干嘛?就是前面讲的这个功课,你要经常用,每天用,叫日用、常行。饶益,饶是富饶,益是多。就是你天天这么做,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叫日用常行饶益。

完了就告诉成道非由施钱,你成道不是因为你花过钱了,不是因为你盖过个庙,哪捐过钱,我什么地方干过义工,不是因为这个成的,是因为你懂得观照内在,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会做这个东西成的。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菩提就是在里边找就完了,还用你跑到外面,你辛辛苦苦的。何劳向外求玄?阳明有一首诗,一会儿说说那首诗,那说的真好。几句话就把成道的这个事说清楚了。

那么又讲: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你听我说,你就按我这个去修,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眼跟前。当下成就。就是这么个意思。

好,我们来看一下王阳明怎么说的?他说:

饥来吃饭倦来眠,
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
却从身外觅神仙。

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我翻译一下:

饥来吃饭——肚子饿了就去吃饭。

倦来眠—你困了就睡觉。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就按照这个修,我告诉你玄的不得了,好用的不得了。

说与世人浑不信,你告诉他,他不相信啊!

却从身外觅神仙。干嘛?跑到外边,什么叫身外?跑到行动上,逻辑上,找这个地方看自己咋能成仙呢?看自己怎么能成功呢?其实好简单啊!怎么叫好简单?修行的办法就是饥来吃饭倦来眠。就这一句啊。

啥叫饥来吃饭倦来眠知行合一啊!感觉说吃饭,好,吃饭去了;感觉说睡觉,就睡觉去了。咱是啥?感觉说睡觉,你说再玩会儿。是不是?里面告诉你,吃饭。你说不行,再玩会儿。你发现你总是和良知对着来,可是其实这个修行好简单——饥来吃饭倦来眠,就这么简单一件事,说与世人浑不信,他不相信。为什么?他们认为总是会有一个行动会解决问题的。可是行动在哪里?行动就是你的良知啊!行动在这儿呢,所以你看这首诗是不是特别牛啊!特别牛,看起来轻描淡写几句话,给你讲这么透彻。

我们讲大愚祖师那个:“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无他秘密。你看多么简单的一个东西。都那么简单,为啥(活不出来)?因为咱原来一直不认得那个良知。一直不知道还有个良知呢,不知道,看不见它。

所以禅宗一直告诉你:看那个本来面目。看那个本来面目!

那个本来面目是个啥?不就是个良知嘛,不就是个心之本体嘛。就是这个东西。

下期预告
     《活出来的秘密》(二十八)  
谁感恩谁幸福


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