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那些事儿2020.09.21

 荣辉有约 2020-09-22

(图片源自网络)

语文那些事儿

题在前面: 什么是对的人?佛说:一见你,就笑的人;一见,你就笑的人。嘿,那个谁谁谁,你怎么看?

——彭荣辉

语文那些事儿2020.09.21

(一)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新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总结前面的经验,还是觉得要把书先读读好。怎么读好呢?希望正确、流利、有感情。怎么操作呢?从单元页点明单元主题是“秋”开始,让孩子们自己先读读课文,看看作家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然后我自己示范读。不过,这一次示范读,是让他们合上书本听我读,一边听一边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书中描写的画面。示范读应该是有效果的。读完,孩子们掌声一片。好,那你们再读读看,感觉一下文字的美好。接着,请几个孩子来读。

几个孩子表现可圈可点。读的好的,通顺流利,也有感情。不足的地方是,有读错字,有的声音仍然很小。个别同学似乎不够熟练。怎么办?想起先前带班,专门建立一个朗读群的方法。于是,和孩子们建议。说干就干,今天建起来。然后本着自愿加入的原则吧。希望借此形式,让孩子们相互鼓励相互鞭策,以助长一股风气:语文是要读书的,语文是要先将课文大声读出来,至少是需要将课文大声读正确读流利的。

学语文,不读书怎么会有语感?学语文,不读书怎么会有积累?学语文,他人的文章读得读不出来,又如何写出自己的文字来?

(二)

课罢,找两个男娃儿回课。

两个娃儿支支吾吾,说得很是让人尴尬。不会听不会记不会学的节奏嘛。没办法,只好现身说法。我来说,你们听啊——

这节课,老师让同学朗读课文,老师自己也做了示范读。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读书要大声读,尽可能将声音大到一个教室的同学都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怎么大?多读,找到底气,找到自信。要想将书读好,必须正确、流利、有感情。怎么正确流利呢?要解决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的认读问题,要争取读准每个字音。怎么有感情呢?要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这首散文诗,是诗人张秋生先生要表达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将这种热爱与赞美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这个过程中,良好口语交际的习惯我也有新的认识。譬如说,倾听一定要认真仔细,要专注地看,以便及时做反馈。

学习生字时,老师特别强调了二类生字要注意“印”“凌”和“增”的读音,前一个是前鼻音,后两个都是后鼻音。此外,一类生字中,“泥”和“晶”也要注意,前者声母是鼻音,后者韵母是后鼻韵母。老师提示以后预习一类生字的时候,需要给一类生字注音,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每次看到,都等于复习一遍,久而久之,就变成自己的了。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这节课,在查找词典之外,我还知道了换词和联系上下文两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引导大家理解这两种方法,老师列举了“明朗”“熨贴”“凌乱”三个词语。第一个,可以利用换词来理解,譬如说,它的意思就是明亮、晴朗。第二词则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理解,读读它所在的句子,再看看它前面和后面的句子,就知道它其实想表达的就是“紧紧地”“平展地”“粘”的意思。而“凌乱”的理解,既可以换词,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譬如说,“凌乱”可理解成“混乱”或“杂乱”。如果联系上下文,则是“排列并不规则”。二者殊途同归。

一节课,懂得读书的重要、必要和技巧,积累了几个生字,并借助三个词语的学习,认识到除查词典之外的两个理解词语的方法。你们说收获大不大?

一口气,我说了很多。两个娃儿眼睛瞪得老大,连连点头。

可不要觉得上课和自己没有关系。你们看,我这么一说,你们是不是觉得与你们有关系啦?你们如果上课认真,用心参与,一定收获多多。

娃儿们走了。看着他们出去,然后我坐在那里,忍不住深深叹一口气

道阻,且长……

(三)

今天课罢,抽查一组同学的课堂笔记。

12个孩子,4个孩子感觉不错。余外,似乎还要多多努力。不过,好歹都有印记。生字注音,生字组词,新词解释,课堂板书,强调的学习方法随手记录,多少都有反馈。只是,这个是这样,那个是那样。多数不能尽善尽美。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以奖代惩。只肯定表扬先进,并且一一展示。

初步思考是:偶然的行为,有可能在这样的肯定中被坚持下来,然后积成一种习惯。而此外,多少树立一个榜样,给余外孩子一个努力的方向:毕竟,榜样就在身边,甚至就是左右前后的同学,人要脸,树要皮,不想后进,可就得捋起袖子加油干啦。

一边走,一边看。教育是慢的艺术。安慰自己。慢慢来,慢慢来。

(四)

今天课上所提,值得孩子们积累的几个语词是:

站得高,看得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