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邱保国研究员汗证治疗五则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09-22

第 1578 期

作者 / 吴瑗 杜文森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邱保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编辑 / 许红 ⊙ 校对 / 钱秀华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邱保国研究员是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从事临床医疗研究工作50 余年,理论造诣深厚,临床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病及内科杂病。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异常为表现的一种病症,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邱保国研究员临证总结出从调和营卫、活血化瘀、健脾化湿、补肾养阴、滋阴降火方面治疗汗证的5 法,总结报道如下。

1 调和营卫,温阳敛阴止汗

患者,男,48 岁,1999 年4 月18 日初诊。主诉:周身汗出1 个月余。现症见:遍身汗出,畏风恶寒,倦怠,舌质红,苔白,脉沉细。患者1 个月来周身汗出,不分昼夜,湿透衣衫,曾在外院服补阴敛汗中药,多剂不效。中医诊断:自汗,证属阴阳失调、卫不外固、营卫不和。治宜调和营卫,益气温阳,养营敛阴,涩汗止汗。

按:本案汗出不止,昼夜汗出浸湿衣衫,可看出本案不能单纯以“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来论治。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谓:“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本证主要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定论,治宜不固卫表,调和营卫,以玉屏风散、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重用黄芪实卫固表,治其本;用黄柏、知母、五味子敛阴养阴,防过汗伤阴,配桂枝调和营卫;再以麻黄根、浮小麦、煅龙牡涩敛止汗,治其表。标本兼顾,获良好效果。

2 活血化瘀治汗

患者,女,50 岁,2005 年8 月16 日初诊。主诉:盗汗3 年余。现症:身微汗、乏力、急躁、失眠、腰酸、唇暗,舌质及舌边暗红,有瘀斑,苔薄,脉沉涩。3 a来常夜盗汗,寐中胸背汗出,觉来渐收,但白昼常面阵阵烘热。中医诊断:汗证,证属阴虚盗汗兼肝郁证。治宜滋阴活血,疏肝理气。给予血府逐瘀汤加逍遥散加减,

按:本案例曾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好,辨证重用活血化瘀法获得显效。对汗证的治疗,王清任总结临证经验,曾悟道:“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营者血也,卫者气也。《难经·三十二难》云:“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因此,气血不和,气滞血瘀,则营卫失调,汗出异常。此外,《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化液:心为汗。”(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指出脏腑中,汗与心关系最为密切,汗为血液化生,故有“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说。血液运行失常则容易产生汗出异常。本案患者,唇舌瘀暗重,双舌边有瘀斑,脉沉涩,属典型瘀血证。治疗用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可看作是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合方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化瘀;四逆散行气疏肝解郁;桔梗入肺经,开胸理气;牛膝引血下行;方中又含逍遥散之药成分,并佐加煅龙牡、浮小麦、麻黄根收敛固涩止汗。全方活中寓养,升降同施,能活血化瘀,促进气血运行,具有行气、活血化瘀作用,又兼有疏肝解郁、收敛止汗之效。

3 从湿阻论治汗证

4 补肾养阴,清热渗湿治阴囊湿汗

患者,男,46 岁,2012 年9 月4 日初诊。主诉:阴囊湿汗2 年余。2 a 来,阴囊潮湿,阴部潮湿如浸水,内裤常浸湿,伴头懵,腰酸,乏力,夜耳鸣,手足心热,性欲减退,口干,大便干,小便正常,舌质暗淡,苔薄黄,脉沉无力。中医诊断:阴汗,证属肾阴亏虚、湿热下注。治宜补肾养阴,清热渗湿,固精敛汗。(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给予知柏地黄丸合金锁固精丸加减,处方:生黄芪30 g,黄柏10 g,知母10 g,山药10 g,山茱萸10 g,泽泻10 g,生地黄15 g,茯苓10 g,粉牡丹皮10 g,龙胆草15 g,沙苑、蒺藜各10 g,芡实10 g,菟丝子15 g,煅龙骨、牡蛎各15 g,鹿角胶10 g。6 剂,水煎服,早晚各1 次。2012 年9 月10 日2 诊:全身感轻松,阴汗明显减少,手足心热减轻,药效对症,守方续服7 剂。2012 年9 月18 日3 诊:阴部及阴囊潮湿已止,头晕,耳鸣,腰酸已改善,上方减沙苑、蒺藜、鹿角胶,继续服用7 剂,巩固疗效。

5 滋阴降火,活血固表治汗证

按:张介宾曾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须阳虚,盗汗必须阴虚也。”本患者以盗汗为主,白昼少量出汗,兼有胸闷、舌紫暗有瘀点,说明阴阳俱虚,以阴虚为主,兼有阳虚和血瘀。因患者兼有冠心病,“故应该审查患者有没有瘀血证并从久病夹瘀,久病必瘀考虑从瘀论治”。(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故用当归六黄汤以滋阴清热;加用知母、地骨皮祛除虚火内灼;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牡蛎、五味子、乌梅敛阴止汗;黄芪益气固表。用血府逐瘀汤之桃仁、红花、川芎、川牛膝、枳壳以活血祛瘀行气,可改善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气血不畅。全方共奏滋阴降火、活血化瘀、固表止汗之功效。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