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江仓城为上海早期经济发展积累第一桶金

 彭允好 2020-09-22

一座古城,承载着一方人的历史记忆;一座古城,寄寓着一方人的人文情怀。

松江是上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根脉,承担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的时代使命。走进松江古城,就如同走进上海厚重的历史博物馆。

松江旧有城,上海最早的地方志,南宋杨潜等人修纂华亭县志《云间志》记载:唐之置县,固有城矣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扩筑松江府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松江府以张士诚所筑的城墙为基础,重修松江府城。置守御千户所。“府城椭方形,周回九里一百七十三步,高丈有八尺。门四,东曰披云,西曰谷阳,南曰集仙,北曰通波,其旁均附水门。门有楼,东曰迎生,西曰宝成,南曰阜民,北曰拱宸,楼外为月城,城上有敌台……”

松江打靶场里唯一保留的旧城墙,成了松江古城的历史见证。

当时松江府治,华亭县治与娄县治同在松江府城内。地方志记载:松江府城内,南半为华亭县,北半为娄县。

城内除府治县治外,另有文庙,武庙(关帝庙),城隍庙,祠堂,宗庙,书院,道观,禅寺,教场,兵营,军仓,集中了官方各种办事机构,是松江府的政治文化中心。

除松江府城外,松江城区内还隐藏着一座古城,即松江仓城。

据嘉庆松江府志载,永丰古街区(今松江区中山西路老街一带),明清两代皆有仓城之称。从明朝起,仓城为漕粮重地,是松江府最大漕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城筑四门,米业兴旺。明宣德八年(1433)建水次西仓,嘉靖年间(1522—1566)于水次西仓建仓城,座座粮仓连成一片。自此,松江城西谷阳门外市河两岸,宅第、商铺鳞次栉比。

漕粮启运时,漕舟云集,水运繁忙,江淮卫、兴武卫、镇海卫各漕帮数以百计船只至仓城市河排开,装载起运之场面蔚为壮观。史载至清代中期,松江府征漕粮41万7千3百余石,半数以上贮于仓城。

仓城的兴筑,使得松江城的西部获得了快速发展,并最终影响了松江古代城市发展的格局。

位于中山西路玉树路东的大仓桥,是漕粮漕运起始点,也为上海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是上海境内唯有的两座五孔桥中的一座。

大仓桥的正名叫永丰桥,又称西仓桥,得名缘于位当其南的水次西仓。该桥原为木结构,形制未祥,约建于明初或稍后。至隆庆时“甃石易木”,建成一座五环大石桥,“延亘三十余丈”,其时仓城已筑,石桥与之组合,气势甚为雄壮。

天启六年(1626年),知县章允儒巡视桥址,决定“乘众之和,用时之暇”,重建大仓桥。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西仓桥记》即对此举大加赞赏:“郡西之有水次漕仓也,自周文襄始。其圮而更新也,自今邑侯章公始。枕仓而北,危桥穹然,用纳泖淀诸流达于郡郭,冠盖榜楫络绎上下,居人旅子肩摩踵错。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

大仓桥畔的灌顶禅院,又名“水次仓关帝庙”,是为数不多的明代古迹之一,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董其昌在所撰《水次仓新建关帝庙碑记》中称:“天启二年四月立石”,距今已有386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易名为“灌顶禅院”。

主殿内供奉关帝,主殿内楹联:钟鼓齐鸣镇住八方风雨;佛仙成会护持四季平安。据地方志记载,明清之时,所有负责漕运的官兵民夫及家属们都会在松江仓城启程北上时,前来灌顶禅院向关帝祈求旗开得胜,一帆风顺,人货平安。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习俗,每逢朔望之期,关帝诞辰,民间信众都会前来灌顶禅院,祈福健康平安,开张大吉,事业顺利,财源广进。

主殿外廊南北二侧镶鍇明代两方古碑,其中一块《水次仓新建关帝庙碑记》的落款写着明朝山西汾州平阳府汾阳临汾县,证明着松江府与千里之外的山西平阳府都有着共同的关帝崇拜情结。

明清之时,关帝信仰不仅为朝廷民间、儒释道教所共同推崇,更是被漕运行业奉为保护神。宋末元初书法家赵孟頫所撰《关尉神祠碑记》记载:庙成,奉牲酒者争门而入,拜于轩陛之间者,至不能容。人之精神萃聚于此,又挟山川之气以自壮,故祷焉辄应,每事必祝其灵赫。然享祀之至,愈久而愈盛。

漕运是上海明清时期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为上海经济的早期发展积累了第一桶金。

胡祥翰编《上海小志》卷3《交通》中说:上海地处海疆,因地理上的关系,居民操航业者甚多,当地著名的沙船,在轮船业兴起前,是最重要运载工具,“邑中富户,多半由此起家”。

沙船在对漕运“独专其利”的同时,也促进了南北的商品交流,致使“一时生涯鼎盛”;富户之由漕运起家者,也以上海“为独多”。

松江府乃漕粮重地,每年上百万石的税粮从仓城松江市河出发,取道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师和指定的公仓。方志记载,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明清时期,松江也成为全国的棉纺工业中心。松江各地生产的棉布借助漕运优势迅速繁荣,松江布畅销全国与南洋地区。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每届漕运时节,各帮各地漕船均集泊于仓城外古浦塘中。南北土特产荟萃十里长街,居民购买踊跃,人声鼎沸。茶肆、酒楼、饭店,每日云雾蒸腾,客似云来。商铺林立,华灯照耀,热闹非凡。

松江仓城的设置沿革、管理运作、功能作用、兴衰变迁,其地位嬗变与漕运关联,对上海城市的兴建、商品贸易的繁荣、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漕运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建设与繁荣,促进了贸易发展和商品流通以及文化传播,从而,不仅使松江成为上海工商文明源头,而且漕帮粮运的物流管理和仓储管理思想为上海成为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底蕴。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