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慕清凉境,未遂清凉游。 不知为何,我一直无缘去朝五台山。 《宝藏陀罗尼经》中,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此五顶山,即指山西五台山。又《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清凉山:往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五台山因岁积坚冰,夏无酷暑,又名清凉山,其五峰耸立,海拔均在2400米以上,因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五台山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 自古以来,五台山即是佛教圣地,每年来此朝拜的人不可胜数,很多人走上这条千年菩提路,一步一步,大路,泥路,土路,羊肠小径,乱石瓦砾之路,荆榛荒野之路,不是路的路,他们都走过,翻山越岭,尘里土里,夙兴夜寐,晓风寒露,风霜雨雪,严寒酷暑,他们用脚,用身体,丈量过这一朝圣的每一寸路。朝圣五台山而得大智慧者,历史上的大德不计其数,有华严三祖法藏大师、华严四祖澄观大师,有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历时数年,一路朝拜而来的近代高僧虚云大和尚,还有历朝历代数不可胜数的常怀大悲、开启大智的大行者。就是我身边诸多素心人,徒步朝山者,亦不可计数。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一直无缘踏上这条千年菩提路。后来看到梦参老和尚的一句话,能到五台山需累积七世的福报。这不是人和一座山的缘分,这是千年守望的菩提心路,只因尘缘碌碌,心地未明,需累积七世福德的,甚而更久,才能走上这条清凉之路。 乘大巴车七点出发,一路畅通,车行四个小时就到了五台山的腹地。 对于乘坐汽车,我甚而感到惭愧,我敬佩的人,他们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心下历历分明。 在车上有一女子,知我去五台山,很热心为我介绍宾馆,我说要住寺院。她说,你信佛?我姨婆也信佛,死的时候,身体都是软的,非常安详。一下车,这位女子就说,到了这就像到了藏地。我问你去过藏地?藏地如何,我并不知,只是一到五台山气象变大不同,这一路也没见到这样的祥云,和如此蓝到透明的天空。 一进入 五台山,我就迷失了方向,不辨南北,不知东西,那种感觉似是在溯流而游,回到混沌未开的鸿蒙时代,退回与宇宙同体如婴的状态,正恍惚间,脑中冒出一句参禅的话头,“父母未生时的本来面目?”以父母未生时的真如之境原是只可悟不可言语道之。来到此地才有前世今生之感,来到此地才零星泛出三世因果的根芽,来到此地才蓦然醒转,此身漂染沉浮无定,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此地何处,深切感到“半生堕落忧患界,万事元在鸿濛间。” 从汽车站往上走,不多远就到了台怀镇。我的右手是清水河,这个季节已是水瘦河枯。我背着包慢慢往上走,一路上都是梵王宫殿,庙宇连天,各种禅意庐舍和戒杀的素餐厅。就连那个破旧的汽车站的餐厅都是素食,我是从来都不在汽车站内的店家进食的,这次看到那副对联,“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竟然想留下来,禅悦为食。
我第一个朝拜的寺院是殊像寺。殊像寺内供奉着一尊文殊骑狻猊像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怀镇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寺院因此像而得名,清圣祖康熙帝曾为文殊像题匾:“瑞相天然”。 瑞相天然的不独文殊圣颜,五台山的一溪云,一束岩花,一株嘉木,一梯一凳,一檐一瓦,山石泉井,无不透着天然瑞相。 有经文曾记载,“假使住于蓬莱仙域,须弥天宫,经百千劫,不若举一步向清凉山。何以故?乐彼天仙,常沦七趣。向我文殊,必得菩提故也。”“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馀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师利童子,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师利,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等。其文甚广,皆菩萨德相也。” 文殊菩萨为无量诸佛之母,为无量菩萨之师,智慧第一。到了五台山,就如到了佛国殊地,到了正觉的渡口,不拘走到哪里都是跌入禅地,真真是千佛同窟,万法同杯,在这里不论走多远,依然在佛的脚下。来此朝拜的人开启智慧之门了吗? 在同程的大巴车上只有寥寥几个乘客。同车的两个男子在对话,一位男士感慨地说,其实五台山的景色还不如嶂石岩呢,另一位男士和他刚起来,他们很一致的说,五台山是个敛财的景点,包括一些寺院还要收费,五台山到处充斥化缘的和尚居士。
老子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之于五台山亦然,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见”,有人看是到佛国化境,有人看到清凉菩提,有人看到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人们只活在自己的“看”里,或偏执一时,或孤傲一世,或愤慨一生,或清凉无为。红尘三千,情关万里,当狂心顿歇,一念不生,菩提自现,文殊不离自心,得文殊心印,以心相接,脚下的每一步路都是菩提路。 叶灵犀专栏《禅溪》展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