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溪】千年菩提路

 禅艺会 2020-09-22

久慕清凉境,未遂清凉游。

不知为何,我一直无缘去朝五台山。

《宝藏陀罗尼经》中,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此五顶山,即指山西五台山。又《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清凉山:往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五台山因岁积坚冰,夏无酷暑,又名清凉山,其五峰耸立,海拔均在2400米以上,因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五台山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

自古以来,五台山即是佛教圣地,每年来此朝拜的人不可胜数,很多人走上这条千年菩提路,一步一步,大路,泥路,土路,羊肠小径,乱石瓦砾之路,荆榛荒野之路,不是路的路,他们都走过,翻山越岭,尘里土里,夙兴夜寐,晓风寒露,风霜雨雪,严寒酷暑,他们用脚,用身体,丈量过这一朝圣的每一寸路。朝圣五台山而得大智慧者,历史上的大德不计其数,有华严三祖法藏大师、华严四祖澄观大师,有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历时数年,一路朝拜而来的近代高僧虚云大和尚,还有历朝历代数不可胜数的常怀大悲、开启大智的大行者。就是我身边诸多素心人,徒步朝山者,亦不可计数。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一直无缘踏上这条千年菩提路。后来看到梦参老和尚的一句话,能到五台山需累积七世的福报。这不是人和一座山的缘分,这是千年守望的菩提心路,只因尘缘碌碌,心地未明,需累积七世福德的,甚而更久,才能走上这条清凉之路。

乘大巴车七点出发,一路畅通,车行四个小时就到了五台山的腹地。

对于乘坐汽车,我甚而感到惭愧,我敬佩的人,他们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心下历历分明。

在车上有一女子,知我去五台山,很热心为我介绍宾馆,我说要住寺院。她说,你信佛?我姨婆也信佛,死的时候,身体都是软的,非常安详。一下车,这位女子就说,到了这就像到了藏地。我问你去过藏地?藏地如何,我并不知,只是一到五台山气象变大不同,这一路也没见到这样的祥云,和如此蓝到透明的天空。

一进入 五台山,我就迷失了方向,不辨南北,不知东西,那种感觉似是在溯流而游,回到混沌未开的鸿蒙时代,退回与宇宙同体如婴的状态,正恍惚间,脑中冒出一句参禅的话头,“父母未生时的本来面目?”以父母未生时的真如之境原是只可悟不可言语道之。来到此地才有前世今生之感,来到此地才零星泛出三世因果的根芽,来到此地才蓦然醒转,此身漂染沉浮无定,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此地何处,深切感到“半生堕落忧患界,万事元在鸿濛间。” 

从汽车站往上走,不多远就到了台怀镇。我的右手是清水河,这个季节已是水瘦河枯。我背着包慢慢往上走,一路上都是梵王宫殿,庙宇连天,各种禅意庐舍和戒杀的素餐厅。就连那个破旧的汽车站的餐厅都是素食,我是从来都不在汽车站内的店家进食的,这次看到那副对联,“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竟然想留下来,禅悦为食。


一走进台怀镇竟有一种迷失的感觉,一路就迷迷糊糊的,仿佛到了另一世界,白塔耸立,飞檐印天,庙宇楼阁连袂比肩,浩荡于青山碧岩之间,阳光是山河初始纪年之前的阳光,云朵低低地浮在半空,皓洁不染一丝尘埃,美到随时都要把尘世的一切度化了去。我的眼睛一直从云舟上挪不开,心想那是文殊菩萨曾经说法时的莲座吧,鹤去楼空,到哪里去觅文殊大士的踪影?

我第一个朝拜的寺院是殊像寺。殊像寺内供奉着一尊文殊骑狻猊像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怀镇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寺院因此像而得名,清圣祖康熙帝曾为文殊像题匾:“瑞相天然”。

瑞相天然的不独文殊圣颜,五台山的一溪云,一束岩花,一株嘉木,一梯一凳,一檐一瓦,山石泉井,无不透着天然瑞相。

有经文曾记载,“假使住于蓬莱仙域,须弥天宫,经百千劫,不若举一步向清凉山。何以故?乐彼天仙,常沦七趣。向我文殊,必得菩提故也。”“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馀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师利童子,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师利,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等。其文甚广,皆菩萨德相也。”

文殊菩萨为无量诸佛之母,为无量菩萨之师,智慧第一。到了五台山,就如到了佛国殊地,到了正觉的渡口,不拘走到哪里都是跌入禅地,真真是千佛同窟,万法同杯,在这里不论走多远,依然在佛的脚下。来此朝拜的人开启智慧之门了吗?

在同程的大巴车上只有寥寥几个乘客。同车的两个男子在对话,一位男士感慨地说,其实五台山的景色还不如嶂石岩呢,另一位男士和他刚起来,他们很一致的说,五台山是个敛财的景点,包括一些寺院还要收费,五台山到处充斥化缘的和尚居士。


每年到五台山的游客多到不可计量,可是他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色,遇到不一样的人事,这都是个人的眼界、福报,能去五台需积累七世的福报,能和五台山相应,尚需累劫的因缘吧。

老子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之于五台山亦然,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见”,有人看是到佛国化境,有人看到清凉菩提,有人看到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人们只活在自己的“看”里,或偏执一时,或孤傲一世,或愤慨一生,或清凉无为。红尘三千,情关万里,当狂心顿歇,一念不生,菩提自现,文殊不离自心,得文殊心印,以心相接,脚下的每一步路都是菩提路。

叶灵犀专栏《禅溪》展读

【禅溪】禅露一滴:玉泉禅寺记行

【禅溪】清风献茶

【禅溪】邂逅星云大师

【禅溪】神通妙用  运水搬柴

【禅溪】禅心谷雨满

【禅溪】七月,清凉地

【禅溪】芳芳的执着

【禅溪】蟋蟀在堂

【禅溪】蝉

【禅溪】九月的夜色

【禅溪】湖南药山寺参禅记

【禅溪】有香味的时间

【禅溪】雨中夹山寺

【禅溪】心如秋山

【禅溪】落叶禅心

【禅溪】药山的啸声

【禅溪】柏林月明

【禅溪】百丈家风

【禅溪】云深不知处

【禅溪】宝峰寺的钟声

【禅溪】清凉胜境

【禅溪】小寒,约看梅花

【禅溪】冬天里的花事

【禅溪】一瓣心香

【禅溪】钟声

【禅溪】中山魅影

【禅溪】东方的“维纳斯”

【禅溪】梅雪争春

【禅溪】盛世开元话禅风

【禅溪】临济门庭

【禅溪】禅悦以为食

【禅溪】空谷行禅

【禅溪】三祖寺记行

【禅溪】妙谛如花黄梅禅

【禅溪】如暗夜中见灯

【禅溪】安国禅林

【禅絮】听雨·听心

【禅溪】司空村的味道

【禅溪】游本昌演绎的弘一法师

【禅溪】茶人的精神——吴甲选访谈

【禅溪】自然的芳香

【禅溪】静止的流水

【禅溪】苏东坡的禅意生活

【禅溪】日本曹洞宗千叶长老朝礼邯郸二祖寺

【禅溪】二祖寺的天空

【禅溪】 清凉月

【禅溪】树的记忆

【禅溪】种地记

【禅溪】大观园里的禅者——薛宝钗

【禅溪】最美丽的邂逅

【禅溪】灵魂的香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