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能父母生下的孩子们《何以为家》?赞恩就像父母的锅碗瓢盆

 影评匠 2020-09-22
  • 作品:《何以为家》

  • 导演:娜丁·拉巴基


看到一篇新闻报道描述:2001年以来,美国对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发动战争和军事行动,造成80多万人死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
内心被触及的那一刻,我想起来《何以为家》这部电影,遂将想把种种感受写下来。写给自己,也写给像“赞恩”一样的无数生命。

在《何以为家》这部电影中,赞恩就像一个奇迹,他看透了生活苦难的真相,但没轻易放弃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尘世的幸福。据影片结尾描述,赞恩并非专业的演员,而是本片导演娜丁·拉巴基在选角的过程中偶遇的一个典型人物,现实中的赞恩也确确实实经历过电影中类似的生活。
娜丁·拉巴基作为黎巴嫩导演,这对我们甚至世界观众都是陌生的,但可贵的是《何以为家》这部电影从真实性出发,讲述了一个女性导演对生孩子过活这样一种现实的批判。
同赞恩的饰演者赞恩·阿尔·拉菲亚一样,电影的开篇也是因为赞恩的祖国战乱所以逃亡到黎巴嫩。在异国他乡没有证件,难以接受到教育的情况下,赞恩的父母还是选择不断的生育,因此一次恶循环式的灾难就此发生。在这场灾难中,有以下几个不同范畴的问题我想分享探讨:
一、无能父母生下的孩子何以为家?娜丁·拉巴基的低俗之作
娜丁·拉巴基几乎用整个片子,强烈的向法官表达了“我原本就不该被生下来”这一控诉,因为他不但得不到同龄孩子们应该得到的亲情,而且他的生命之所以存在也只是为了让父母更好的活着。简而言之,赞恩一样的孩子就像被父母制造出来的锅碗瓢盆。

但我们也清楚的知道,避免赞恩成为锅碗瓢盆的方法并不是让父母停止生育,而是让父母接受教育。
但是娜丁·拉巴基把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到了赞恩父母这样的个人身上,《何以为家》的整个水准便掉了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的确让观众产生了共情,并且售出了不错的票房,略显低俗。
二、我们该如何对待既定的命运?
命运确实能够通过努力得到改变,但也有如赞恩一样出生便生活在泥潭沼泽之中的人。因为泥潭太大,所以无论如何挣脱也走不出去,赞恩便是如此。
电影的开头,一个极长的航拍镜头向我们展示了难民区之大、之烂、之糟糕透顶。赞恩的父母在讨论是否让赞恩的妹妹萨哈上学的问题时,他们的关注点并非是让萨哈认字,而是去学校可以领取吃穿用度。
同样是可怜的萨哈,最终没有逃过被卖给商贩为妻的命运,更震动人心的是因为年纪太小在行事中丧了命。

正如这样的命运捉弄,我们该如何面对?电影以赞恩得到护照,难民被遣送回国结尾,但我们知道现实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难民存在着,正如文章开篇时的那则新闻报道。
一些道德沦丧的人仅为一己之私发动战乱,便有数不清的人无辜受害。当我们来不及拯救那些受害者的时候,就一起揭露丑恶者的嘴脸吧!面对既定的命运也是如此,我们已经遭遇了厄运的时候,请不要让另一个人遭遇和自己一样的厄运。
三、赞恩的父母生下赞恩有错吗?
正如影片简介中的描述一样,《何以为家》有一个创意设定:12岁的男孩赞恩把自己的亲生父母状告到了法庭上,状告的原因竟然是他们生了他。
站在赞恩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父母冷漠无情,父母是早就知道他们只有生下这个孩子,但是没有办法养育他的。基于这个事实,父母生下自己就是一种罪孽。

但,我们站在赞恩父母的苏阿德和塞利姆的角度看,他们是并不想生下赞恩的,不管是作为人类,还是作为人类父母。但是在逃亡到异国他乡,连温饱吃住都解决不了的局面下,生孩子似乎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工作,生了男的可以干活打工、生了女的可以嫁人或卖钱。
再追溯到苏阿德和塞利姆,他们是逃亡者,那至少说明他们的父辈也并不富裕,他们自己也并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
我们没法保证赞恩在那样的贫民区生活一辈子后,是否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以生孩子为手段苟活,因为孩子成长为一个大人的过程是残酷的,这便是生活的无奈之处。

所以,我想这个世界上的穷人是很难改变现状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等待着,那些受过良好教养的富人们觉醒,拯救陷在水火中的人。
只有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重要的,如果我们是赞恩一样的穷人,一定要像赞恩一样不屈不挠,如果我们是像导演一样的富人,就做一些和这部电影类似的好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