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海夜航】《一句顶一万句》+《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稻读公社 2020-09-22

作者:  刘震云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长江新世纪
出版年: 2016-8

《一句顶一万句》书评


如果真要把刘震云的这部小说称之为中国式的《百年孤独》,那也是微缩的个体观照。小说有明代话本的影响,但它尽可能褪去文人色彩,更接近乡间话痨的叹世情,无宏大主旨,有微言大义。

整部小说分为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述二十世纪河南农村,孤独无助的杨百顺为寻找跟人私奔的老婆,途中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讲述杨百顺继女巧心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跟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

一去一来,延宕百年。书中多达百来号人物的生生死死,来来往往,不过是背景墙,有些“绕”的叙述中,自有不可忽略的深意。出延津和回延津都是寻找相知而不得。为什么靠得最近的人不见得能说上话?为什么那种悠长的痛楚只有当老汪失去女儿灯盏,杨百顺走失继女巧女之后才体会到?读完这个故事可以悟到,人命运的轮回,是心智蒙昧使然。不管我们承不承认,这不是闲唠嗑,是中国民间百姓数千年习焉不察却又心痛欲裂的孤独走笔。

作者: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出版年: 2015-11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书评


一部以硬核震撼世界的纪实文学。几乎舍弃了一切写作技巧,只传递书中人物的心灵感受。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因技术问题爆炸,官僚体制下消息封锁,直到两天后,苏联当局才得到准确报告。这场20世纪最大的核灾难死亡人数,当时苏联官方公布的只有数十人。真相果真如此?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冒着核辐射的危险,采访了这场灾难中幸存的救援队员的妻子、现场摄影师、教师、医生、政府官员、历史学家、科学家……以及他们在这场核灾难中流露出来的愤怒、恐惧、坚忍、同情和爱。

无法想象“没有人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这句话高频率出现在众多访谈者口中,无法想象世界对这起核灾难事件真相的全面了解,竟然是从这部纪实作品中获得的。这场核灾难实际上导致几十万人丧生,数百万人健康受损,几十万儿童畸变致残。《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表现出阿列克谢耶维奇作为一名记者的非凡勇气和良知,但并不只是停留在世纪悲剧本身。它所衍生出的思考,超越时间和地域,那就是和平利用核能应该保持的高度人道警觉,以避免类似灾难的再次发生。

江津简介

人生行至耳顺之年,仍常有不惑,此便是阅读之缘由。吾生有涯,嗜好无他,唯对书挑剔。愿求在书海中精神充盈,快然自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