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剧《切尔诺贝利》之外的另一种真相

 cat1208 2019-07-02

深夜,一团突如其来的巨大火焰把夜空映得通亮,百万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而发生改变。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发生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8吨多的强辐射物质随风飘散,释放出相当于广岛原子弹400倍的辐射性尘埃。

HBO剧作《切尔诺贝利》还原了这场33年前的核灾难,并以9.7的评分一举成为IMDb有史以来评分最高的电视剧,而剧作与现实之间的联结也被推向舆论中心。

影像真实、文字真实与网络真实,交织在我们的眼前,汇聚出关于东欧废土的巨大迷思。而我们将如何从中找到自己相信的那个历史版本呢?

有观众质疑这部剧的真实性,认为「这部剧声称揭露了谎言,可它自己本身就是最大的谎言。」然而,亲历这场灾难的幸存者和俄国观众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切尔诺贝利》播出之后,英国SKY news采访了幸存矿工,他们没有指责电视剧,而是对于世界终于关注到了当年付出牺牲的人们感到欣慰。俄国观众在观剧后留下评论:「4月26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周年纪念日,没有一个俄罗斯频道和报纸提到这场灾难。对扑灭切尔诺贝利核火焰的人们没有一句感谢。美国人做了我们长期以来必须做的事情。感谢他们。」

俄国观众对《切尔诺贝利》观后评论:「美国人做了我们长期以来必须做的事情,感谢他们。」

HBO剧作《切尔诺贝利》将重点放在灾难的抢救与调查,剧中出现的很多情节,都来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非虚构作品——《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这本书真实记录了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揭开了它的「内幕和真相」,或许有电影和电视剧拍不出的历史。

大方共读计划第3期,将由「苏俄转播」与「大方sight」联合发起,一起读《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的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她探访了事故发生地,历时数年访问了超500位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他们是剧中生死别离的夫妇,是那些暴露在核辐射中玩耍的孩子,是扶老携幼踏上疏散之路的居民,是带着单薄口罩在废墟上清扫的军人,是在医院抢救伤患的医护,是从核电站中逃脱出来的工人,是备受谴责的前苏联官僚……但在事故发生之后,他们和他们的后代都背负了一个沉重的名字——「切尔诺贝利人」。这本书,记录了「切尔诺贝利人」的真实口述,讲述着幸存者经历的一切。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是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曾获得包括瑞典笔会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2005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2013年和2014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2015年获奖。

诺贝尔奖给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颁奖词是:「因为她丰富多元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纪念碑。」关于切尔诺贝利,有极多重要数字值得列出:辐射量相当于广岛长崎投下的核弹的400倍,核心区辐射达到3500伦琴,约50万人参与了救援,污染区至今还生活着800万人。但S.A.阿列克谢耶维奇都没有写它们,只通过数字是无法真正记录下这场灾难的。S.A.阿列克谢耶维奇所写下的,是喧嚣大事件中小人物带血的真实命运。她记录人们如何埋葬自己的动物,如何被赶出自己的家园,如何失去自己的爱人,又如何始终无法理解这一切。S.A.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纪实,让灾难以灾难本来的面目示人。

大方共读计划第3期,邀请你一起读《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从这本书里,看亲历者家园破碎,家人生死诀别,余生命运的改变。让我们在阅读中,还原33年前真实的切尔诺贝利。

 共读篇目 

《孤独的人类之声》

《切尔诺贝利:被忽略的历史与对我们世界图景的质疑》

《没有契诃夫和托尔斯泰,我们无法生活》

《笛卡儿的哲学:和别人一起吃污染的面包片,不用觉得尴尬》

《更甚于科雷马、奥斯威辛和大屠杀》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绝对权力》

 共读方式 

  • 每日打卡&互动分享

按规定时间阅读完指定篇目,分享读书心得,与其他读者共同讨论。坚持打卡将有机会获得赠书。

  • 特邀编辑答疑

我们邀请了编辑周末答疑,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的读后感,为大家解答阅读疑问,全面提升你的阅读体验。

  • 辅助阅读材料

在共读群内不定时发布与本书相关的精彩辅助阅读材料,为你提供更多理解文本的角度和思路。

 共读活动详情 

活动时间

7月8日-7月21日

活动地点

线上微信群

参与条件

活动免费,需提前购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