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科君来了( 第115期)| “寸金薯”生“金”记

 稻读公社 2020-09-22
导语


社科君

说事

最近,社科君看到了新华网的一则报道

大雨初霁,云雾缭绕。闽南大山深处德化县英山村,一排排竹藤蔓架齐溜溜地插满田地,嫩绿的淮山芽苗已破土而出,顺着支架向上攀爬。

“这可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金棍棍’。”走在田间地头,英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珍贵淮山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李福龙仔细端详淮山长势,打开了话匣子。

10年前,英山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全村100多户贫困户、低保户,村民们住的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瓦房。

没有产业,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出路在哪里?

……

而如今,走进英山村,三四层高的新楼随处可见。李福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年产4000多斤,卖给合作社8元1斤,收入3.2万,除去两三千元成本,村民种一亩淮山净收入3万元左右。一个五六十岁的村民,只要身体健康,种植两三亩淮山不成问题,一年就有七八万元收入,干几年就可以盖新房了。

淮山在当地被称为“寸金薯”,也越来越“金贵”,市场越来越宽广。最近,英山村的淮山取得出口许可,很快将销往智利、菲律宾等海外市场。

英山村种植淮山有数百年历史,但所谓的“寸金薯”主要用作补充口粮,并不曾给村民带来“寸金”。

是什么点石成金?让“寸金薯”真正给村民带来了“寸寸金”呢?

原来啊,十年前村干部们开会讨论了很多次,最终达成共识:批量种植淮山最有潜力。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大量种植“寸金薯”时,应者寥寥,村民们谁都不相信吃了一辈子的淮山能做成什么产业。

看到村民们有顾虑,五名村干部集资成立淮山种植合作社,先干了起来。李福龙说:“合作社收购村民种的淮山,有多少收多少,且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鼓励村民多种。

很快,村民种植积极性提高,“寸金薯”的品相大大提升,亩产量翻了一倍,价格也逐年上涨,村民们的日子一年一个样。

社科君

说理


上述故事中“寸金薯”给村民带来了“寸寸金”过程,体现了哲学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但是,并不是量变就一定能引起质变,英山村的“寸金薯”种植了那么多年,村民依然贫困就说明了这一点。

思路决定出路,如果量变积累过程中对方向进行一些调整,量变会引起质变。批量种植淮山最有潜力,规模效应产生量的积累,技术升级改善产品颜值,让英山村在全面小康路上越走越稳当。

2020是全面小康决胜之年,扶贫更要扶志扶智,强调的是精准施策。找准点、花功夫,全面小康路上才能一个都不少,才不会让一个民族掉队

社科君

提示

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结果,但量变不因质变而停止

这里是稻读公社,我是晓鸣。人文社科普及是一场漫长灵魂之旅,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和支持。如果您喜欢稻读,并愿意支持社科君,也可打赏。


(打赏二维码)

今天的“社科君来了就到这里了。稻可果腹,读亦润身。感谢您的收听与陪伴!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