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人人为之可惜,一坨牛粪长出一朵鲜花呢,人人为之惊叹。粪还是堆粪,就看怎么去利用了,是人是鬼就一个理念的问题。有些人凭着一时感受,不管本质如何,随意给人家贴上标签,一传播开来,从此遗传千世,牛蒡子就是其中的曾经受害者。 1 名字由来 就是牛蒡的籽,那牛蒡又是怎么来的?这个“蒡”字,查字典真是让我纠结呀,字典里没有过多的解释,就说是牛蒡,一种植物云云。那就一个个偏旁的拆开解释吧,上的是草字头,就是在什么旁边的一种本草,牛蒡就是生长在牛粪旁边的本草,牛粪是很肥沃的,说明它是出身于豪门的。 同时它还有很多个乳名,如恶实,《本草纲目》是这么解释它的:其实状恶而多刺。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我长得哪里可恶了?!说它的苞片先端延长而成针状,末端钩曲,视之貌恶,所以就叫恶实,NND,这是什么眼光,眼光也太短了吧,远看都不知多好看,给大家看看年轻时的相片,见下图,不知多善良,真是不知人不知面更不知心呀,另有一种说法是牛蒡子会黏附在人的身上,是令人厌恶的果实,所以叫恶实,这个似乎更合理些。(2)鼠粘子,这个更狠,《图经本草》说:“实似葡萄核而褐色,外壳似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而缀惹不可脱。故谓鼠粘子”。另外还有大力子,黑风子等别称。 2 性味 辛 (1)尝一下,味苦后辛而稍麻舌,煎出液苦味更明显;(2)牛蒡子有向外360度无死角般的伸出刺角,如由内向外发散一样,能有发散特性的也就是辛味了。(3)想想牛蒡子和它的乳名的成“名”史,什么恶毒名字傻X名字都用上了,真是谁解其中味,一把辛酸泪,都是苦不堪言呀,由此引申出辛味和苦味。 苦 (1)尝一下;(2)参考它的成名史。 寒 野生的牛蒡子喜欢生长在山野、路旁、山坡的向阳地,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人在什么时候喜欢在外面晒太阳,还不是冬天时自身寒冷时吧,从而反推它是寒性的。 双重趋向 辛能行能行,具有上行趋向,苦能泄,具有向下趋向,所以具有双重趋向。 3 功效 疏散风热 本品辛能行能散,苦能降泄,寒能清热,所以综合起来,就有了疏散风热的功效。 解毒利咽 毒,主要指热毒。风热外袭或火毒上攻咽喉,则引起咽喉肿痛。辛入肺能散结,苦能降泄,寒能清热,汇合而成的疏散风热之功,刚好是这个风热/火毒的克星,所以能达到解咽喉之热毒从而利咽喉,故解毒利咽。 肺透疹 热毒停留在肌表,阻于皮肤无法透散而形成,肺主皮毛,辛入肺,寒能清热,所以牛蒡子能入肺散在肌表,并带走热毒,起到宣肺的同时并把致疹能透发了,所以宣肺透疹。 4 临床应用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具有疏散风热,解毒利咽的功效,但它的疏散作用不强,不如薄荷,但在外感风热,或者温病初起时,由于风热或热毒郁结于咽喉,肺胃热盛,门户不利,出现咽喉痒痛或红肿疼痛,牛蒡子有比较好的利咽喉作用,一方通过疏风热,另一方面通过解热毒来发挥作用。但是要注意,对于风热感冒而无咽痛者,一般不用牛蒡子。 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 牛蒡子具有宣肺透疹的功效,但是它有是有,不过不强,麻疹/风疹往往兼有表邪,需要荆芥、薄荷在透疹的同时,也能发散表邪,但麻疹是风热病,需要牛蒡子来清热解毒。不过在治疗瘙痒方面,它不是常用药。 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牛蒡总苞含有钩刺,钩刺一般解毒、排脓之功,所以它可用于疮痈肿痛。咽喉肿痛可参考上文风热感冒的描述。对于痄腮,就是流行性腮腺炎,两腮红肿,疼痛,属于温热病的范畴,牛蒡子也可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