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中风十大名方及临床应用

 图书 馆员 2020-09-23

治中风十大名方及临床应用

中风列於风、劳、臌、膈四大难治疾病之首,以偏枯、喎僻、言蹇,甚或扑击、昏不知人為其主证。并具有发病年龄多在四旬以上、起病急暴、变化迅速、见证多端,死亡率高、病后多有后遗症等临床特点。

由於中风為病极危,為势最暴,病机复杂,预后不佳,故歷代医家对此病极其重视,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在临床中不断摸索,诸家学说内容极為丰富,创制方剂不胜枚举。许多方剂经过临床实践反復验证,疗效显著,為医家惯用,流传至今,堪称名方。本文拟选其中十首以探讨其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


1.至宝丹(《局方》)


救治中风阳闭危证之名方,出自北宋官方药局编辑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文简称《局方》)。其药物组成為生乌犀屑、朱砂、雄黄、生玳瑁屑、琥珀、麝香、龙脑、金箔、银箔、牛黄、安息香。功能清热祛痰、芳香开窍,主治风阳暴盛之中风闭证,此乃肝肾阴亏、风阳暴张,气血上逆、痰火壅塞所致。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為主证。


2.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救治中风阳闭危证又一名方,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创制本方,原為救治温病热邪内陷心包之神昏譫语危证,近代医家用於中风闭证亦屡收显效。其药物组成為:牛黄、郁金、犀角、黄连、黄芩、山梔、朱砂、雄黄、梅片、麝香、珍珠、金箔衣。功能清热开窍、豁痰解毒,主治中风昏迷属阳闭者。


在临床中,本方与至宝丹功效相近,均為凉开法中的代表方剂;所不同的是:本方最凉,长於清热解毒;至宝则次之,长於芳香开窍,可辨证施用。


3.苏合香丸(《局方》)


為救治中风阴闭危证之名方,与至宝丹均出自《局方》。其药物组成為:白术、青木香、乌犀屑、香附子、朱砂、訶黎勒、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茇、龙脑、苏合香油、薰陆香(乳香)。功能辛温开窍,主治痰壅气闭、阳气不运、阴气暴盛之阴闭。以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象沉滑為主证。临床中应中病即止,一旦神清,便当它图。


4.参附汤(《妇人大全良方》)


救治中风脱证危候之名方,系南宋名医陈自明所创制。其药物组成仅人参、炮附子二味,功能回阳救脱,适宜中风阴阳虚甚、阴血大亏、元阳虚绝之脱证: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细弱或细微欲绝。临床应用时,人参用量宜重,常倍於附子。


5.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滋阴潜镇之名方,由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张锡纯创制。其药物组成為: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蠣、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本方滋养肝肾以治本,潜阳镇熄以治标,共奏滋阴潜镇、标本兼治之功。其肝肾阴虚乃因精血衰耗所致,阴虚不能制阳,临床表现為中风兼见头晕头痛,目蒙耳鸣,或少寐多梦,脉细弦,舌质红;甚则肝阳暴动、内风鴟张、气血上逆、痰火壅塞而发為阳闭,除急投辛凉开闭之外,多以此法重用潜镇。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证情,酌加菊花、珍珠母或牡蠣、龟版、地龙等潜镇、通络,以及豁痰开窍之菖蒲、远志,清火化痰之竹沥、竹茹,天竺黄、川贝等药;亦可选《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鉤藤饮,与本方合併加减应用。若内风鴟张而见惊厥抽搐者,增羚羊角(可以水牛角代之),或合清代俞根初所创羚角鉤藤汤。若肝火炽盛者,即加龙胆草。又因阳亢风动最多挟痰,故选用养阴之药宜滋而不腻,如何首乌、桑椹、白芍等。


6.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治疗温病养血敛阴之名方,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仲景名方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其药物组成為: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后世医家用其主治心营亏耗引动肝风、肝火上扰之中风,有养血熄风之功效。


盖心主血,肝藏血,心血亏耗可导致肝血不足,而引起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又因阴血亏耗,阴不涵阳,易致心火挟厥阴相火升腾炎上,故心营亏虚多兼风阳内动、肝火上炎為患。证见中风兼有心悸头晕,虚烦少寐,脉细数或细弦,舌尖红苔干。临床应用时,本方可合生脉散加减应用:加当归、何首乌,以增强养血和营之功;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养心安神;加天麻、鉤藤、石决明、珍珠母等平肝潜镇,或配合豁痰开窍、清火化痰药物。


7.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治疗中风瘖痱名方,系金元四大名家之首刘完素所创制。其药物组成為: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生薑、大枣、薄荷。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肾元亏虚所引起的中风,其病机為肾阴衰竭於下,虚阳浮越於上,痰浊随之上泛,以致堵塞窍道。轻者中风兼见语声不出,肢体偏废;甚者中风兼见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此乃将成暴脱之危候。用此方固本為主,稍佐治标:既可谓补下元,摄纳浮阳,以防虚脱;又能开窍化痰,交通心肾。

临证时若兼见气虚者,增党参、黄芪;偏肾阳虚而感腰膝寒冷者,加重附子、肉桂之用量,或酌增淫羊藿、仙茅等药;偏肾阴虚而见痰热者,去附、桂,加清化痰热之品。但若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卒然中风者,本法不宜使用。


8.涤痰汤(《济生方》)


治疗窍阻舌蹇之名方,北宋著名医家严用和所创。其药物组成為:半夏、胆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生薑、大枣。功能如其方名,能涤痰以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语。朱丹溪认為中风多因“湿痰生热”,力主“治痰為先”。中风病变中,痰引起的病理损害较广,病机较為复杂,兼夹病邪亦较多,故而症状变化较大,但其病机关键,仍当责之脾气虚弱、中土不运,以致湿聚痰生引起中风。此时,当健脾气以治本,化痰湿以治标。本方為偏重治标之方,若标本并重,临床应用时可选用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所创十味温胆汤。若痰湿壅盛,闭塞清窍,阳气不运,甚而发為阴闭者,则当用辛温开闭之法急救之。


9.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活血通瘀之名方,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创制。其药物组成為: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功能益气、活血、通瘀,主治气血虚弱、脉络瘀阻之中风。临床表现為偏枯,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或自汗心悸,饮食不振,舌淡苔少,脉虚无力,多属中经络症状及中风后遗症。


关於本方的应用,张锡纯曰:“然王氏书中,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诚经验之谈,临床若见阴虚阳亢、风火上扰之中风,使用本方切宜慎重。必待阳亢风动己平,证情稳定,确具气虚血瘀证候,方可使用。此时应与滋养肝肾、潜阳熄风之剂配伍,以防其肝阳复亢。


10.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為扶正祛风治疗中风之名方,亦為金代名医刘完素所创。其药物组成為: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熟地、白茯苓、独活。功能祛风通络、养血活血,属於扶正祛风法。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见中风兼有寒热,肢体拘急,舌苔白腻,脉浮滑等。中风发病,外风為诱因之一,且每多挟寒、挟湿為患。对於这类外风诱发的中风,可运用扶正祛风法施治。但因人的体质与感受邪气各有不同,证候又有寒化、热化之异,选方用药显然有别:本方调理气血,偏於祛风清热;若属风寒偏盛诱发中风者,又当选用《备急千金要方》所载小续命汤祛风散寒,临床不可不察。

名医沈绍功讲解如何治疗脑中风

脑中风呢,原来主张补气活血,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
实际上脑中风不知道你们注 意没有,急性期当然你们在基层看得比较少,恢复期或者后遗症期,他都是苔腻的比较多,十之七八都是苔腻,苔腻的病人假如你给他补气活血,这就法不对证,疗效会影响,所以我提出治疗脑中风的恢复期或者后遗症期要豁痰,因为苔腻多见呀,要豁痰醒神,这是一个新的思路。
另外原来我在急诊科,当然在急性期的时候, 只要苔腻也是这个原则,但是要分闭证和脱证,苔腻的一定先要化苔,这在临床一个提高疗效的很大的一个关键。苔腻不去,所有的疾病疗效都受影响,当然脑中风 更是这样。
因为原来我刚毕业的时候,60年代初,在北京的顺义县,在当时的医疗队,跟这我老师去医疗队,农村的脑中风相当多,因为刚毕业,脑子里想着就是 补阳还五汤,认为治疗脑中风这是一个好方,用了不尽然,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后来我就琢磨,是不是和苔腻有关系?
所以从60年代初就觉得脑中风只要苔腻的必 须豁痰,祛痰不够用,必须豁痰,程度不一样。这样几十年下来,这个路子闯出来了,这是个提高疗效的关键。
舌苔退了,假如肢体口眼歪斜没有恢复,再用补阳还五汤,它的疗效就不一样了。所以它首先要豁痰醒神,而且还要化瘀通腑。因为你甭管脑出血也好,出血止住了以后,他的淤血没有排除体外,也是有瘀,脑栓塞那 更是有瘀,所以离不开一个瘀,所以一定要配合化瘀,这也符合中医的理论,痰瘀互结
另外治疗脑中风,甭管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通腑相当重要,急性期 抢救成功率直接关系到通腑,甚至于病人大便并不秘结,给他通腑,这个就明显的提高抢救成功率,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通腑就更重要所以治疗脑中风要豁痰醒神配合化瘀而通腑。这是治疗脑中风的一个新的思路,确实能提高疗效。
舌苔退了,我主张也不用补阳还五汤。退了以后,这个病人因为脑出血和肾是相通的,所以等舌苔腻退了以后改为滋水涵木,但是也得配合透络和健脾。透络因为你出血也好,血栓也好,肯定有瘀,所以这个恢复的时候透络比化瘀力量更大了。
透络就要用虫类药了,透络或者中医叫剔络。另外因为舌苔退了,要防止它痰浊再生,所以第二个辅助要健脾。脾是生痰之源,健脾就切断了痰浊的来源,防止它再生,所以苔腻的 时候,治疗脑中风用化痰通腑配合透络和健脾。
那么它方子是什么呢?
苔腻的方子主要是温胆汤。这个温胆汤来龙去脉讲过多次,它是治疗心烦不眠的。
温胆实际上是清胆,是个治疗失眠的一个方子,后来陈言给它改动了,增加了云苓和竹茹的量,就改成祛痰的主方。这个现在我就把中医的术语呀尽量给它标准化,别来回的说又是化痰又是祛痰、又是涤痰、又是豁痰,讲晕了,有规则。
所以痰现在我定位,所有的痰都叫祛痰,进一步的就是豁痰;所有的瘀都叫化瘀,进一步的化瘀用了虫 类药就叫透络。所以温胆汤是主药。
当然温胆汤里面主要的是竹茹、枳壳、云苓和陈皮,反复讲了。这个经方呀很愿意用姜、枣、草,而且分量都很重,当然经方有 很大的特点,少而精,用药很少分量比较大,2000多年前,这完全是个经验。
经方呀,2000多年,当今时代经方不行,疗效直接受影响。
为什么呢?现在人们的想法和仲景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想法复杂多了。到世界上一看,那心里想的更多了,原来花花世界那么厉害,经不起诱惑。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竞争力相当 高。这个当医生好一点,别的行业,弄不好就下岗呀!
压力很大,竞争力相当强,夜生活多了,这些因素就造成人们的环境、心态、饮食全不一样,你再守着 2000年前的经方,那肯定影响疗效。但是经方很重要,你不能丢。经验呀,是老前辈的一份经验。经方要但经方必须改制,首先改制就把它的姜枣草扔掉,没有必要占位置。
尤其甘草,我反复讲,甘草并不是一个好药比如《伤寒论》里面“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后世呢就把心律失常都用炙甘草汤治疗。

不知 道你们体会了没有?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炙甘草必须用到30-60g,小了它不起作用,作用起了,甘草的副作用也就来了,因为心血管病很容易浮肿啊!甘草里面的成分就留钠潴水,30-60g引起肿了,心律纠正了,浮肿了,对心脏很大不利呀!另外甘草太甜,没有好处。我们古人对盐比较讲究,现在更进步 了,认为盐有害,减量了,一天就吃5g,最多不超过10g。

对糖,现在没普及,大的城市都知道,糖不是好东西,小的城市糖还是好东西。我上个月去贵州,这 个苗族的同仁,贵州去了就到你们苗寨,认为教授来了,贵客呀,给我沏了一杯茶,里面放糖,贵客来了,糖呀,甜甜蜜蜜,实际上害了我,糖高了全变成脂肪了, 血脂就要高呀,不是好东西呀,所以为什么,这个环境不一样了。甘草甜的就不利了;另外甘草里面还有激素,总而言之甘草不是国老,不是调和诸药,不要占这个位置,所以我很少用甘草。用干草就两个地方用:一个就用生甘草,不用炙甘草,甜加蜜炙那更甜了,生甘草,解毒的时候,解毒就用一部分生甘草,尤其解半夏的 毒和草乌、川乌、附片的毒,用小量的甘草,不要过10g,能起到解毒的作用,防止这些毒性的药太烈,控制它;第二个就用甘草梢,甘草梢就甘草的尖,尖这部 分止下部的疼痛,这是非常有效,尿频、尿急、尿痛,阴茎痛,性病的阴茎痛,就用甘草梢,但是也别用多了,也是10g之内,其它都不用了。

姜枣更不行,尤其生姜。
因为痰浊热化的多,十之八九都热化,寒化的很少,热化了用了生姜,那肯定有害呀!助热。尤其大枣,滋腻。你化痰再加上枣,这影响祛痰,所以温胆汤里面把这三个药去掉了。
外还有一个药就是半夏,半夏我很少用,有的时候就痰浊很明显,苔腻很厉害,用一部分法半夏,半夏是温燥呀,能祛痰,对痰化热也不利。所以温胆汤就用这四个药就够了。竹茹、枳壳、云苓、陈皮。当然温胆汤里面呢,我一共有12个加减,先苔腻的病温胆定的是四位药,然后根据不同的病种, 对辨证不影响进行加味,治这12个病种效果是很好,看看这次有没有机会,有机会再给你们介绍,以前讲过。那么定下来,中风豁痰、醒神,用温胆汤,这四个药作为主药,还要加味。
第一个加味,痰蒙清窍,
中风的病机就是痰蒙清窍,要豁要行,痰不豁,痰就出不来,尤其到脑窍,光祛痰不行你还要豁,还得行给它个动 力,给它推出来。豁和行主要两个药:豁药就石菖蒲,行药就郁金。郁金是气和血都走啊,既能行气郁金又能活血,这第一个要豁要行,用石菖蒲和郁金。
第二个痰 浊多化热,
第二化热多,痰浊化热要清,要化,清和化,用胆星胆南星,不是生南星,生南星有毒,制了以后就没有毒了,胆南星和僵蚕,虫类药僵蚕,清热祛痰这是个 好药。
第三个痰蒙窍必定会蒙神,需要醒要宁,
醒神呀要宁神,这里面加两个药,一个就制远志,一个生龙骨来醒神宁心,醒神宁心这就形成了豁痰醒神的一个基本 方。那么还要化瘀,痰和瘀是互结的,是治中风必须得化瘀,要痰瘀同治。
化瘀的药用丹参、川芎、赤芍、地龙、水蛭、苏木、泽兰。

这八个药不是一次都用,在这个上面讲的豁痰醒神的基本方里面,这次加一两个,下次加那一两个,就容易提高疗效,就中医传统中守法易药,法则不变,但药要来回的便,这样容易提高疗效。

第二个辅助要通腑,

大便干的更要通腑,大便不干的也要给他通腑,但不能俊下通腑。通腑的药主要用当归、白菊花、草决明、桃仁、全瓜蒌、制军、火麻仁。

这是脑中风苔腻的就按照豁痰醒神佐以化瘀通腑,这完全是个新思路呀!不用补阳还五汤。那么痰祛了以后,苔腻薄了,这个时候就改用滋水涵木。
滋水涵木的主要方就 是杞菊地黄汤。
它也四个主药:枸杞子、白菊花、生地和黄精。
两个辅助:
第一个透络,透络主要靠地龙、水蛭、土鳖虫、炮山甲,也是加一两个药,还可以加上苏 木、生山楂、鸡血藤、泽兰。
第二个辅助必须健脾,切断生痰之源,主要用白扁豆、云苓、莱菔子、生薏仁。这个薏仁一定要用生的。好多的地方炒,炒薏仁的效果仅仅止泻,别的效果都影响,必须用生薏仁。
苔不腻的中风用滋水涵木,佐以透络健脾,这是治疗中风病一个主要的方子。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33)中风(脑梗塞)

(33)中风(脑梗塞)

张某,女,72岁。2012年11月14日初诊。

主诉:头晕伴左侧肢体无力6小时。

患者昨夜3点多时发现左侧上下肢无力抬起,早晨起床后感头晕,肢体无力加重,遂来我院以“脑卒中”为诊断收入院。经头颅CT检查,未发现脑出血。但神经系统检查巴氏征阳性,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3级。以脑梗塞予以静脉点滴血栓通和川芎嗪粉针剂等治疗。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

刻诊:为争得最佳治疗时间,决定给患者服用中药。上午9点多诊见:神清,精神差,头晕,头重脚轻感,左侧肢体软弱无力,抬举障碍,活动不灵活。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汗,无口苦,纳可,眠可,口干渴,大便日1次,稍干,小便黄。舌质紫黯,舌体胖大,舌苔黄滑腻,脉细,寸浮微紧,关弦尺沉。

六经脉证解析:头晕头懵不适,头重脚轻,肢体无力,舌体胖大,舌苔滑腻,脉沉细弦,为太阴病,津血失于濡养,痰饮上犯。

肢体功能障碍,脉浮紧,为太阳表证,营卫郁闭,表不通透,血瘀痰凝。

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为阳明郁热。

六经辨证: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寒热错杂,瘀痰互阻。

病机:营卫郁闭,表不通透,瘀痰凝滞化热生风上逆脑络。

治疗:《古今录验》续命汤:麻黄15g,桂枝15g,炙甘草15g,干姜15g,党参15g,当归15g,黄芩15g,川芎15g,杏仁15g,生石膏30g。3剂,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嘱服药后盖被微汗,不可大汗,并要避风。

二诊:患者头晕头懵明显减轻,下肢感到有力了,复查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塞。药已对证,上方将麻黄、桂枝各加至20g,加黄芪60g,继服3剂。

三诊:患者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4级,上肢进步较慢,已可下地走动上方将当归、川芎各加至20g,黄芪加至90g,继服3剂。

四诊:患者上肢肌力3级,感到有握力了,下肢肌力4级,口干不渴,大便偏稀,小便可。舌质紫黯,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细,寸浮滑,关尺沉弦。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治疗:《千金要方》小续命汤加黄芪:炮附子20g,麻黄20g,桂枝20g,赤芍15g,炙甘草15g,党参15g,黄芩15g,川芎20g,杏仁15g,防风30g,生姜30g(切片),黄芪90g。服药加功能锻炼,病情持续好转。

五诊:上方炮附子加至30g(先煎1个小时),出院带药5剂,后又门诊复诊1次,服药7剂,患者基本痊愈,没有留下后遗症。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从这个病案来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伴左侧肢体无力,病位在头部和四肢。头位于上焦,而且“巅顶之上,唯风可到”,上焦属表,四肢百骸也属于表,脉证皆偏于表阳,所以这个表证就主要辨为太阳表证。

这个表证,是因虚损而风邪客于表,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诸风》中说:“风邪入深,寒热相搏则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该案虽然不是外感风邪,但久病内伤血瘀痰凝化热生风上逆于脑、外犯于四肢,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病证反应于表位,就应当主要从风从表来论治。

年高久病之人,素有太阴水饮,水饮上逆于清窍,会头晕头懵。营卫郁闭,表不通透,痰瘀互阻可以化热,所以还夹杂阳明热证,为寒热错杂之证。

患者急性期因痰瘀化热生风,方证病机有太阳表证中风、阳明热伤津液营血、太阴痰饮上犯,为厥阴寒热错杂之证而偏于阳热,所以用《古今录验》续命汤开表透邪,清热降逆,养血活血,祛瘀痰凝滞。

《古今录验》续命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的一个附方,附方条文说:“《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的特点多与筋及精神异常有关,如昏仆、喎僻不遂、语言不利等。正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所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张仲景对这个特殊的表证冠以中风之名,就是指明此病要从风来论治。中风自古以来都是发病率非常高的大病、重病,如果得了中风,即现在的脑卒中,就可以据证应用续命汤来辨治。

四诊时改用《千金》小续命汤是因患者证舌脉已经变化了,证随机转,证变方亦变,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般来说,中风急性期多见太阳阳明证。急性期过后,慢性久病和年高之人多会现出真阳虚损之象,少阴病的证舌脉就会显现,小续命汤证多见。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说:“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小续命汤方证病机为:少阴表虚,太阴寒饮,营卫郁闭,瘀痰凝滞,兼夹阳明郁热。

小续命汤中有一味重要的药物,那就是附子,附子是治疗中风必不可少的一味药。

《本经》说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血瘕,踒躄,即腿脚绵软无力,肢体功能障碍。破癥坚积聚,就是强力祛风通络化瘀,既通脑络血瘀而祛风邪,又达四肢通经活络而治四肢痿躄拘挛。

中风的根本在于虚损而风邪入中,《本经》说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黄芪能补虚祛大风,益气补津液。加黄芪并重用,也主要考虑患者年高久病,络脉正气虚损较重,加黄芪以加强温里达表、益气通络的力量。

中风的治疗,疗程较长,要说服患者坚持治疗。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治病略例》中说:“若治风病应服治风汤者,皆非三五剂可知也。自有滞风洞虚,即服十数剂,乃至百余日可瘥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收录了不少以驱散风邪为主的大、小续命汤等古方,经临证实践后认为“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续命汤治疗中风疗效是明显的。续命汤方证病机有太阳或少阴表证中风,络脉空虚,血瘀痰凝化火生风上逆,夹杂太阴寒饮上逆及阳明热伤津液。

续命汤的功能是:开泄祛风,透解太阳或少阴表邪,破除上焦血瘀痰凝,清热生津,降逆气而祛痰。主药就是麻黄和桂枝。

《本经》说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麻黄是一个宣通表里、透达内外的良药,不仅“主中风,伤寒”(《本经》),通腠宣郁,温经通阳,更重要的是,麻黄还能“破癥坚积聚”,“通九窍,调血脉”(《日华子本草》)。

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桂枝能宣散温通瘀痰饮互结阻滞的结气,疏利筋骨关节。

我们看续命汤系列方子,几乎方方都有麻黄和桂枝这两味药,说明中风的治疗一定要以表证为关键点,从风来论治。

麻黄配桂枝,通表透里,调和营卫,通阳活血,降逆祛痰化饮。

目前,明白续命汤的奥旨,会用或善用续命汤的医生不多见,中医辨治中风疗效并不尽如人意,中风的治疗主要以西医为主,这实际上是丢弃了我们中医辨治中风的一个正确的思路、一个有效的经方。

173.黄氏中风方

黄氏中风方
中文名称: 黄氏中风方
来源: 广东省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业芳。
[功能主治] (
(1)方功能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主治气虚血滞、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
 (2)方功能养肝熄风, 化痰祛瘀;主治风阳上扰、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
 (3)方功能养肝益肾,化痰祛瘀,主治肝肾不足,痰瘀 阻络型缺血性中风。(
(4)方功能通腑理气,化痰袪瘀;主治腑气不通,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
[处方组成]
(1)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2克、海藻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熟地15克、茯
苓15克,半夏8克、田七粉(冲服)2克,水煎服。
(2)陈皮6克、茯苓15克、甘草4克、半夏9克、菊花12克、竹
茹12克、枳实12克、海藻12克、葛根12克、羚羊角2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水煎服。
(3)熟地15克、
杞子15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淮山药15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2克、杜仲20克,山萸肉6
克、鹿茸3克(另炖)、当归10克、党参21克、菖蒲9克,水煎服。
(4)大黄9克(后下)、山栀子9克、桃仁9克、连
翘12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枳壳12克、甘草3克、玄明粉6克(冲服)、党参18克、杏仁15克、牛膝15克、
人工牛黄粉1.5克(冲服),水煎服。
[临床疗效] 治疗100例,痊愈(半身不遂基本恢复,口眼.斜、言语蹇涩等症状消失)29例,明显好转(半身不
遂明显恢复,能扶杖步行,口眼.斜,言语蹇涩等症状明显好转)44例;好转(半身不遂好转,但不能步行,
口眼.斜、言语蹇涩等症状有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
[处方来源] 广东省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业芳。
功效: (1)方益气活血,化痰通络;(2)方养肝熄风,化痰祛瘀;(3)方养肝益肾,化痰祛瘀;(4)方通腑理气,
化痰袪瘀。
主治: (1)方气虚血滞、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2)方风阳上扰、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3)方肝肾不足,
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4)方腑气不通,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
主题词或关键词: 中医方剂 缺血性中风
栏目关键词: 中医方剂 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
辅助分类项: 中医

出处: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上册

浅析治疗中风十大名方

江西中医药大学 虞胜清

中风列于风、劳、臌、膈四大难治疾病之首,以偏枯、?僻、言蹇、甚或扑击、昏不知人为其主证,并具有发病年龄多在四旬以上、起病急暴、变化迅速、见证多端、死亡率高、病后多有后遗症等特点。

由于中风为病极危、为势最暴、病机复杂、预后不佳,故历代医家对此病极其重视,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在临床中不断摸索,诸家内容极其丰富,创制方剂不胜枚举,许多方剂经过长期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疗效显著,为医家所习用,流传至今,堪称名方,难以尽述。本文拟选其中十首分析探讨。

1. 至宝丹(《灵苑方》引郑感方,录自《苏沈良方》)

组成:生乌犀(水牛角代),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黄,牛黄,龙脑,麝香,安息香,金箔,银箔

救治中风阳闭危证之名方。功能清热祛痰、芳香开窍,主治风阳暴盛之闭证,此乃肝肾阴亏、风阳暴张、气血上逆、痰火壅塞所致。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为主要脉证。在临床中,本方以救治痰热偏甚之中风为主;吴鞠通《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功效相似,同样为优选之名方;但若风阳偏盛而动掣者,则当选用《外台秘要》紫雪丹,以清热解毒、镇痉开窍。

2.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组成:苏合香,安息香,龙脑香,犀角(水牛角代),麝香,白檀香,沉香,丁子香,香附子,青木香,薰陆香,荜茇,白术(吃力伽),诃黎勒皮,光明砂

为救治中风阴闭危证之名方,功能辛温开窍,主治痰壅气闭、阳气不运、阴气暴盛之阴闭。以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象沉滑为主要脉证。临床中应中病即止,一旦神志清楚,便当它图。

3. 参附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附子(炮,去皮)

救治中风脱证危候之名方,系为明代大医学家薛己所创制。功能回阳救脱,适宜中风阴阳虚甚、阴血大亏、元阳虚耗之脱证: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细弱或细微欲绝。临床应用时,人参用量宜重,常倍于附子。

4.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养阴潜镇、凉肝熄风之名方,由清末民国初年著名医家张锡纯创制。本方滋养肝肾以治本,潜阳镇熄以治标,共奏滋阴潜阳、标本兼治之功。其肝肾阴虚乃因精血衰耗所致,阴虚不能制阳,临床表现为中风兼见头晕头痛、目蒙耳鸣,或少寐多梦,脉细弦,舌质红;甚则肝阳暴动、内风鸱张、气血上逆、痰火壅塞而发为阳闭,除急投辛凉开闭之外,多以此法重用潜镇。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证情,酌加菊花、珍珠母或牡蛎、龟版、地龙等潜镇、通络,以及豁痰开窍之菖蒲、远志,清火化痰之竹沥、竹茹、天竺黄、川贝等药;亦可选《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与本方合并加减应用。若内风鸱张而见惊厥抽搐者,增羚羊角(可以水牛角代之),或合清代俞根初所创羚角钩藤汤。若肝火炽盛者,即加龙胆草。又因阳亢风动最多挟痰,故选用养阴之药宜滋而不腻,如何首乌、桑椹、白芍等。

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本方为平肝熄风之名方,为近代名医胡光慈所创。功能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中风证,主要脉证为: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甚者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半身不遂。本方证由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所致。证属标实为主,故治以平肝熄风为主,佐以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法。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用为君药;石决明咸寒体重,功能平肝降逆、潜阳熄风,并能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补益肝肾,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伍牛膝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泻火,以折其亢阳;益母草清热活血;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均为方中佐药。本方配伍,重在平肝熄风为主,配以清热、活血、安神、补益肝肾之品,标本兼治,但以治标为主,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剂。

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组成:生白芍,阿胶,生龟版,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

此为滋阴熄风之名方,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创制的名方“加减复脉汤”基础上化裁而成。后世医家用其主治心营亏耗引动肝风内动、肝火上扰之中风。盖心主血、肝藏血,心血亏耗可导致肝血不足,而引起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又因阴血亏耗、阴不涵阳,易致心火挟厥阴相火升腾炎上,故心营亏虚多兼风阳内动、肝火上炎为患。证见中风多兼心悸头晕、虚烦少寐、脉细数或细弦、舌尖红苔干。临床应用时,可酌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养心安神,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平肝潜镇,或配豁痰开窍、清火化痰药物。

7.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组成: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附子,石斛,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

治疗中风喑痱名方,出自北宋宋徽宗赵佶主持下政府编著的医学名著《圣济总录》。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肾元亏虚所引起的中风,其病机为肾阴衰竭于下、虚阳浮越于上,痰浊随之上泛,以致堵塞窍道。轻者中风兼见语声不出、肢体偏废,甚者中风兼见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此乃将成暴脱之危候。用此方固本为主,稍佐治标:既可温补下元、摄纳浮阳,以防虚脱;又能开窍化痰、交通心肾。

临证时若兼见气虚者,增党参、黄芪;偏肾阳虚而感腰膝寒冷者,加重附子、肉桂之用量,或酌增淫羊藿、仙茅等药;偏肾阴虚而见痰热者,去附、桂,加清化痰热之品。但若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卒然中风者,本法不宜使用。

8.涤痰汤(《济生方》)

组成:半夏,胆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姜,枣

治疗中风窍阻舌蹇之名方,北宋著名医家严用和所创。功能如其方名,能涤痰以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语。朱丹溪认为中风多因“湿痰生热”,力主“治痰为先”。中风病变中,痰引起的病理损害较广,病机较为复杂,兼夹病邪亦较多,故而症状变化较大,但其病机关键,仍当责之脾气虚弱、中土不运,以致湿聚痰生引起中风。此时,当健脾气以治本,化痰湿以治标。本方为偏重治标之方,若标本并重,临床应用时可选用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所创十味温胆汤。若痰湿壅盛,闭塞清窍,阳气不运,甚而发为阴闭者,则当用辛温开闭之法急救之。

9.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活血通瘀之名方,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创制。功能益气、活血、通瘀,主治气血虚弱、脉络瘀阻之中风。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或自汗心悸、饮食不振、舌淡苔少、脉虚无力,多属中风之中经络及后遗症。

关于本方的应用,张锡纯曰:“然王氏书中,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医学衷中参录·治内外中风方》)诚经验之谈,临床若见阴虚阳亢、风火上扰之中风,使用本方切宜慎重。必待阳亢风动已平,证情稳定,确具气虚血瘀证候,方可使用。此时应与滋养肝肾、潜阳熄风之剂配伍,以防其肝阳复亢。

10.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细辛,川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独活

为扶正祛风治疗中风之名方,亦为金代名医刘完素所创。功能祛风通络、养血活血,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见中风兼见寒热、肢体拘急、舌苔白腻、脉象浮滑等。中风发病,外风为诱因之一,且每多挟寒、挟湿为患。对于这类外风诱发的中风,可运用扶正祛风法施治。但因人的体质与感受邪气各有不同,证候又有寒化、热化之异,选方用药显然有别;本方调理气血,偏于祛风清热;若属风寒偏盛诱发中风者,又当选用(《备急千金要方》)所载小续命汤以祛风散寒,临床不可不察。

全国中医各家学说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读论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