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卒中的辨证施治与临床体会

 学中医书馆 2013-10-16
内容提要: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本文首先谈了中风之证在国内外治疗的概况,继而谈了传统医学对本病的古今认识和病因病机,始终贯穿了整体观念指导下,辩证施治。治疗第一部分谈中风先兆期,从古今对中风先兆的认识,此期治疗的重要性,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可防止病情恶化是保存生命的第一关键。治疗第二部分是中风的急性发作期中脏腑型,此期的治疗必须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多途径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治疗第三部分是中风恢复期及缺血性中风的综合治疗,采用中药、头针、体针、点滴、按摩、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相结合,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治疗的三个部分中都谈了中医辨证基础上使用中药针剂的临床应用。后半部分是客观的谈了,中风之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中风发病诱因、预防及生活指导的确良六条要素,脑血管病的病情及予后估计,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估计等全面总结了中风证的全过程。

    一、概述:

    中风之证是当今全球性威胁人类生命的四大死亡病之一,发病年龄逐年提前有年轻化趋势,不分种族、区域,我国发病率为90。07/10万。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的常见危重病证。

    中风之证,分中脏腑与中经络二大类,中脏腑型包括西医的出血性中风的大部分(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栓、脑栓塞致损伤脑血管主干支的部分病证;中经络型包括西医的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脑栓塞、脑梗塞、脑供血不足、高血压脑病、重度脑动脉硬化、中风先兆等诸证。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风之证的治疗,有内科的保守疗法、外科的手术疗法两大类。这两种疗法各有长处,特别是对危重症的脑出血进行对照研究,孰优孰劣,结论不一。高血压出血,内科保守疗法总的病死率为50-90%,其病后生存者有60-65%留有后遗症,而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统计为3-51%。对急重型的脑出血内科几乎100%的死亡者中颅脑钻孔减压术能挽救其中约25-50%患者的生命,近年来脑外科手术技术迅猛发展,脑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但由于手术本身的创伤和麻醉可带来对机体的进一步打击,以及由于脑出血导致脑的血液循环障碍致脑组织缺血,从而产生脑的局部乃至全脑的继发性损伤,甚至造成恶性循环,与病死率、致残率息息相关,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针灸等结合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和优势,虽然是这样,但总体疗法不尽人意,因此,需要我们广大医务人员及科研技术人员,急待研究、探讨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着重谈传统医学与西医内科抢救方面的方案,不探讨西医外科手术疗法。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风的病因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及脏腑功能失调,产生风、火、痰、瘀、气、虚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致的独立性疾病中风,发病部位主要在脑,在脑之脉络。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中风之病因,多为脉络空虚,风邪如中;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学的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上的一个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心火暴甚为立论;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痰湿生热本病多因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致脉络瘀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心阳暴盛,瘀火内萌,蒙蔽心包,或高梁厚味,生湿化热,忧思愤怒,致伤肝阴,损及脉络所致,故心、肝、肾、脾、四脏密切相关。心主血脉,为营阴之所,循行周身,内丽脏腑,外泽皮毛,以为生息。如阴血不充,则心阳暴亢,与肝阳并举,逆行于上致中风。肝为藏血之脏,体阴用阳,最喜升动,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上盛则下虚,阴不潜阳,阳气独越致中风。肝火内热,练液成痰,以致肝火挟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轻窍致猝昏,歪僻不遂。

    肾为水脏,聚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主骨生髓,上注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阴不足则肝木失荣,导致肝阳偏亢,肝风内动,风火相煽,血随气升,上犯于脑则溢血。横窜经络则歪僻不仁。脾主运化,脾病多于湿有关,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伤脾,致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聚湿生痰,痰郁化火,阻滞经络,蒙蔽清窍致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其病机概括起来,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煸,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最终导致偏瘫的病机有,筋脉失养,经络阻滞,这是造成偏瘫的直接因素。

    三、中风先兆期

    中风证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之内有暴病。《证治汇补》中风篇中说:平人手足麻木,不时晕眩,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帷,调情志。近代医学对中风先兆概括为高血压伴有,头痛项强、头晕目眩、昏厥、鼻衄、嗜睡、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肌肉微掣、语言障碍及精神萎靡等应加以警惕,一般中风先兆的发现,在数日或数年之内,即可发病,故医患双方都要提高警惕,以免后患无穷,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缩短病程,防止病情恶化。

此期分为三个证型论治。

   (一)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主证:剧烈头项强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或鼻衄、腿软、手指麻木,一时性偏瘫,语言不利,血压突然升高,轻度意识障碍,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洪等。

    此证按西医属高血压脑病阶段,此期的处理是很关键的,处理得当,防止形成脑出血,本人几十年临床体会,此期用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治疗效果很理想。使用清开灵20-40ml加入5%糖或生理盐水250-500ml,静脉滴注一次/日,或轻者清开灵2-4ml二次/日肌注。清开灵是胆碱,水牛角,黄芩,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等药物组成,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等功效。故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同时配合降压药利血平1mg/日肌注,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给药,降低颅内压防止病情恶化,根据病情一日用2-4次。

    治则: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镇肝熄风汤为主方,根据辨主随证加减药物。如阴虚加生地,女真子、旱莲草;头痛甚者加菊花、桑叶、全虫、夏枯草;如高血压伴轻度意识障碍可服牛黄安宫丸,一次一丸,一日3次。

    针灸:风池双、太冲双,曲池透少海双,上星透百会,大幅度、强刺激捻针,并耳后静脉放血。

经上述处理很多病人约30-60分钟血压逐渐下降,诸证随之逐渐缓解。如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麻木者可取头针疗法取足运感区、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功能障碍根据不同的失语种类采用头针的语言一、二、三区配合体针治疗之。

   (二)   气虚血瘀型

    主证:偏身肢体软弱无力,感觉障碍,肢体本梢麻木,轻度语言障碍,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心悸头晕,食少纳呆,舌质淡或暗、苔白、脉沉细或弦细。

    治则:益气活血,熄风通络。

    方:补阳还五汤加味。

    同时配合使用黄芪注射液10ml+血栓通(或血塞通)6-10ml+v-c2.5g+%糖250ml每日静点一次。15次为一疗程。

此证属西医的脑动脉硬化严重期,脑供血不足,轻度脑梗塞范畴。此期针药并用有很好的疗效。此证型与风痰阻络型可参考后边中经络型篇章。

    四、中风急性发作期

    此期可分为闭证与脱证之分,是指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栓塞和脑血栓的部分重症的危重期而言。本人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此期的处理涉及到人的生存与死亡的关键。此期患者因昏迷,口服中药有一定困难,所以本人主张,脑出血患者行颅钻孔减压术能挽救其生命,同时内急救常规处理,结合插胃管应用中药。此期昏迷1-25天不等,个别人还有长的。这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出血的部位均有关系。经抢救治疗进入病情稳定期后,用中药、头针、体针、按摩、鼻粘膜激光等综合治疗,疗效很好。

   (一)   脑出血病人急救常规归纳为:

    掌握好适应症,有条件者行颅脑钻孔减压术清除瘀血,降低颅内压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给以下处理。

    1、  镇静止血(带冰帽);

    2、  积极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3、  调节血压,改善循环;

    4、  补充营养,防止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5、  早期使用神经细胞活化剂,促进代谢,积极复苏;

    6、  必要时根据并发症对症治疗;

    7、  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二)   中风中脏腑型

    中脏腑型是中风的重症,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亦有严重的缺血型中风,此型可分为闭证与脱证之分。

    此期执行以上急救常规,同时使用中药针剂醒脑静注射液1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一次/日,半月为一疗程。该药醒脑开窍作用较强,尤其适用于中风病中脏腑患者,因中风与心血管病均属同一个系统病故常伴有胸痹心痛根据辨证可同时应用参麦注射液20-30毫升+黄芪注射液10毫升+12。5%v-c2.5g加5%葡萄糖250毫升静脉滴注一次/日,半月一个疗程,同时根据辨证施治下胃管灌服以下汤有很好的疗效。

    1.闭证:

    闭证多属里、实、热症。常以风、痰、火、血、热等因素交炽,表现为昏仆在地,不省人事,半身不遂,面赤气短,双手紧握,牙关紧闭,二便闭结,少汗,此期的血压在200-260/120-150mmHg不等,部分患者体温上升可达39℃-40℃,称之为中枢性高热,肌张力增强,键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大多数的脑出血属于此型。中医根据热象的有无又分为阳闭和阴闭之分。

    ① 阳闭

    阳闭是由于肝阳暴亢,阳升风动,挟痰挟火,上蒙清窍,见痰火的症候;临床表现除闭证的主证外,尚有面赤气粗,痰声如锯,舌苔黄腻,甚则舌苔卷缩,口臭身热,躁动不安,大便干燥,口禁等证。

    治则:辛凉开窍,清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以辛凉开窍,并用羚羊角汤加减,加牛夕、益母草,引血下行;如有抽搐者加全虫、蜈蚣、僵蚕以增强熄风解痉之力,痰多者加胆星、竹沥以豁痰:便秘、口臭、腹胀者加大黄、枳实、芒硝通腑泄热。

    ② 阴闭

    阴闭是由于内挟湿痰,上壅清窍。主证除闭证的主要症状外兼见面白唇暗、痰涎壅盛,静而不烦,四肢欠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则:辛凉开窍,豁痰熄风

    方:急用苏合香丸,并用涤痰汤加味,加天麻、钩藤、僵蚕平肝熄风。

    2.脱证

    脱证多属里、虚、寒证,或兼有虚热现象,由于元气衰微,呈现阴阳离决之象。如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舌卷囊缩及出现五绝之证(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鼾声息微),更有吐沫、直视、汗出如油等脱绝之证,脉微欲绝、舌痿、肢体瘫软等。并见体温下降35℃-37℃,或体温不升;血压较低或在90/50mmHg以下,四肢肌肉迟缓性软瘫,键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有时也消失。脱证是近代医学中脑出血的重证,相当于脑室出血,或重证晚期休克衰竭的征象。

    治则:益气回阳固脱

    方:参附汤加味

    如汗多不止,可加龙骨、牡力、山芋肉、五味子等敛汗固脱。

    可用中药针剂:参附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此为参附汤提取物,有回阳救逆的功效。适用于中风中脏腑阳气欲脱之证。对于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休克病人,往往需要配合西医抗休克扩容,血管活性药,调整血压等。如气阴两脱者可用生脉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1-2次/日。生脉注射液是生脉散的提取物,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的功效,主要用于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中具有气阴亏虚或出现气阴两脱的患者均可使用。

   (三)   中风中经络型

    此型是脑组织缺血性改变为主,多见于腔隙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重证脑动脉硬化等。根据临床实践,中风中经络型可分为四个证型论治。

    此期可用中药针剂血栓通或血塞通6-10mll+黄芪注射液10m+v-c2。5g+5o%糖250ml静点一次/日,15次为一疗程。该药有效成分是三七总皂甙,三七又称金不换,有很好的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心脑耗氧量,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度,有抗血栓和抗凝血作用,改善梗死灶的缺血。同时根据辨证使用如下方法治疗。

    1、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主证:手足麻木,肌肤不仁或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证,舌苔薄白,脉弦或细弱。

    该证的病因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乘虚入经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

    治则: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方:大秦艽汤加减,并加白附子、全虫、祛风痰通络;如无内热者去黄芩、生石膏等清热药物;如有风热表证者可去羌活、当归、防风等药加桑叶、薄荷、菊花,以疏风清热。

    2.肾阴虚,风阳上扰

    此证是肝肾阴虚,风阳内动,气逆血苑于上所致。

    主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伴有心烦易怒,口粘痰多,便秘溲赤,苔黄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滑。

    治则: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镇肝熄风汤为主方加减。如心中烦热者加山栀子、黄芩;如头痛加重而晕才者加石决明、夏枯草、天麻、蒺藜,以清熄风阳;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茯神、夜交藤以镇静安神。

    2.风痰入络型

    主证:起病即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流痰涎,舌强语謇,半身肢体不灵活,麻木或手足拘急,舌苔白滑腻,脉弦滑。

治则:祛风化痰通络

    方:二陈汤+牵正散加味。如语言不利头昏蒙加菖蒲、郁金、远志以祛痰利窍;如肢体麻木加胆南星、半夏、陈皮、茯苓、白术以健脾理气、燥湿祛风痰。

    3.气虚血瘀型

    主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痛痒不知,气短自汗语言謇涩,舌质暗或暗紫或有瘀斑点,脉弦细或涩。

    主要表现为半身肌肉弛缓性瘫痪,大部分病例键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存在,绝大部分有掌颌反射。

    治则:益气活血,熄风通络

    方:活血通络汤或补阳还五汤为主方,根据辨证,随证加减。

    上方是根据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重用黄芪协同诸药,促进和加强其活血化瘀熄风通络的作用。因此,常用黄芪100-150克,有人认为黄芪有促进淋巴循环作用,这样,使血栓被身体吸收或将其它药物所溶解的胆固醇从病灶部分排除出去。如出现不同的兼证随加减药物,如伴有肝阳上亢加天麻、石决明、钩藤、赭石、夏枯草、蒺藜等;阴虚者加生地、女真子、旱莲草;语言不利者是风痰阻廉泉或肾虚不能上乘所致,前者偏实,后者偏虚,偏实者用解语丹,偏虚者用地黄饮子加减。

    五、中风之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此期是中风之证经过急性抢救以后脑部出血控制,病情稳定,并向恢复转化过程。这个阶段是在整体辨证施治的指导下,多途径综合治疗,是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的关键时期。进入恢复期的时间,每个病人病变部位的不同,疾病的轻重不同,治疗方法均不一致。一般出血性中风2-4周进入恢复期,缺血性中风一般1-2周进入恢复期,半年以后进入后遗症期。此期一定要在中风急性期的辩证施治基础上可综合治疗。

    中风中脏腑型,经行颅脑钻孔减压术清除瘀血抢救成功及内科抢救,脑出血控制,病情稳定,即可施行针刺或按摩、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综合治疗;中风先兆或中经络型中风,发病当天即可用头针,或头针加体针结合,治疗偏瘫、语言障碍诸证,同时用血塞通300mg-500mg、黄芪注射液10-20ml、12。5%Vc2.5-5g加入5%糖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可增强心脑血容量、扩张血管、降低心脑耗氧量、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度,促进疾病恢复,缩短病程。

    中经络型中风患者的早期或中脏腑型中风的恢复期即可应用头针疗法,可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临床观察到很多患者,头针治疗一次,当即能看到肢体运动幅度明显增加,部分肢体瘫痪轻者,针即可下床活动。头针治疗一般2-4周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头针取穴:选取偏瘫对侧的运动区,足运感区;感觉障碍,针对侧的感觉区;语言障碍,按照不同的失语种类分别语言一、二、三区等,平衡障碍者可取平衡区,取穴手法可参考山西稷山焦氏主编的头针疗法。

    后遗症期是发病六个月以后即进入此期,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通过各期诉辩证施治,很多病人恢复了健康,还有一部分留下后遗影响正常生活。此期,可参考以上综合疗法,按疗程系统治疗,有些病人亦可收到明显的疗效。

    六、中风证的预防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时代,随着社会发展脑力劳动者多,体力劳动者少,肥胖症渐年增多,因肥胖导致的病也明显增加,肥者胆固醇、血液粘稠度增高,影响循环血流量促进动脉硬化,肥胖与中风有密切关联,加之老年人诸脏腑功能低下,肌体调节适应性明显减退,血管弹性减弱脆性增强,管腔凸凹不平,管壁厚薄不一,因此中风发病率逐增高并有年轻化趋势。中风之证,发病急骤死亡率高,易留终身残疾,影响正常生活,给病人带来诸多不便,给家庭与社会带来很多负担,是影响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因素,这样看预防中风之证,不光是一个病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家庭的事,是需要全社会都要关注的一件大事,需要全民动员起来增强体质,预防中风。

   (一)   致中风的诱因

    诱因很多,概括起来:1、高血压基因(遗传因子);2、不良的生活习惯与嗜好;3、社会因素;4、劳逸失调;5、情志失调;6、治疗不当,乱用药物,特别是补阳药;7、不注重锻炼身体;8、不节制饮食使体重无限度加重。在以上诸多诱因的影响下致使气机逆乱,阴阳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中风。

   (二)   预防中风的非药物疗法及生活指导(六条要素)

    1、  生活规律,消除不良嗜好,戒烟限酒,劳逸结合。

    2、  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少食糖、盐、肥甘厚味,常吃蔬菜瓜果及山产品,如木耳、蕨菜、胡萝卜、洋葱等无公害食品。

    3、  疏调情志,遇事不怒,笑待人生,磨练毅力,改变性格,保持心理平衡,知足者常乐也。

    4、  增强体质,及早开始锻炼身体,参加有益的健身活动,如散步、五禽戏、交际舞、体操、各种球类,持之以衡。

    5、  针灸、按摩及各种保健功,如气功等。

    6、  定期健康检查,发现问题,随时就诊治疗。

    总之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帷,调情志,常锻炼,限体重

    七、脑血管病的病情及预予后估计

    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中查出以下临床表现者,均为病危体征。因此,注意观察密切护理。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

   (一)   血压持续下降或突然下降及突然升高而不稳者;

   (二)   瞳也时大时小(提示脑出血在继续),偏视,两目上吊,昏迷时重时轻者;

   (三)   发现不规则呼吸或潮式呼吸停止,但心脏搏动,血压存在是标明脑疝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体征。

   (四)   不易查出的偏瘫或两侧瘫痪(是标明脑出血量多或两侧大脑出血);

   (五)   存在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汗出过多、战汗、绝汗、油汗、或体温突然升高而持续不退是中枢性高烧,均属危象。

    八、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估计

   (一)   临床上观察到上肢功能比下肢功能恢复的慢,近端关节比远端关节恢复的快,末梢各小关节恢复的最慢。

   (二)   昏迷期过后下肢肌力评定达二级以上者经治疗后,估计下肢功能基础恢复。上肢肌力达二级手指微动者,估计生活能自理。

   (三)   能否谈话不标志着病的深浅程度,语言障碍于大脑病变部位有关。

   (四)   一般三个月内肢体恢复较快,三个月后肢体恢复较慢,半年后大部分无明显进步,但个别病人经治疗也有肢体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

    九、小结

    中风之证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危重证之一(亦称死亡四大病之一)。30余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治疗中风,必须在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指导下本着同病异治原则,对中风之证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是当今治疗中风病的最好办法。

    本文开始谈了中风之证在国内外治疗的概况,继而谈了传统医学对本病的古今认识和病因病机,始终贯穿了整体观念指导下,辩证施治。本篇治疗的第一部分首先谈中风先兆期,谈到古今对中同先兆的认识,谈了此期治疗的重要性,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可防止病情恶化是保存生命的第一关键。治疗第二部分是中风的急性发作期中脏腑型,此期的治疗必须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多途径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治疗的第三部分是中风恢复期及缺血性中风的综合治疗,采用中药、头针、体针、点滴、按摩、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相结合,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并介绍了中药注射剂在中风证中临床使用。最后一部分是客观的谈了,中风发病诱因及预防的六条要素,及脑血管病的病情及予后估计,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估计。全文全面的总结了中风的全部过程。

  

 附:常用方剂

    1、  降压汤:石决明50g、天麻20g、钩藤50g、桑寄生20g、黄芹15g、山栀子15g、夏枯草25g、菊花25g、蒺藜20g、牛膝20g。

    2、  活血通络汤:黄芪150g、当归15g、红花15g、桃仁15g、姜黄15g、牛夕15g、鸡血藤15g、地龙20g、戈根20g、川芎15g、丹参50g。

    3、  镇肝熄风汤:赭石、牛夕、生龙牡、龟板、抗芍、天冬、玄参、菌陈、甘草、麦芽、川楝子。

    4、  涤痰汤:姜半夏、胆南星、秸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姜。

    5、  天麻勾屯汤:天麻、勾屯、黄芹、山栀子、石决明、桑寄生、牛夕、杜仲、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6、  解语丹:白附子、石菖蒲、天麻、羌活、远志、胆南星、全虫、木香、甘草。

    7、  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天、山芋肉、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附子、菖蒲、远志、蒲荷少许、姜枣为引水煎服。

    8、  大秦艽汤: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术、生地、熟地、茯苓、独活。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也应遵循辩证论治的原则,如:中风急性期痰热证,宜选用清开灵注射液;神昏病人,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兼有气阴不足者,可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期阳气外脱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病情趋于稳定后可适当配合活血化瘀的中药制剂治疗;一般缺血性中风,血栓通或血寒通(三七皂甙)注射液。

    血寒通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有效成分均为三七总皂甙。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具有降低机体耗氧量,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扩张脑血管,使脑血流量增加,抗血栓和抗凝血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梗死灶的供血。

    生脉注射液:是古方生脉散的提取物,有红参,麦冬,五味子的提取物,含有人参皂甙,麦冬皂甙,五味子素等有效成分。

清开灵注射液:由胆碱,水牛角,黄芩,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等功效。针对中风急性期,风,火,痰,瘀的病机特点,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醒脑静脉注射液:由麝香,郁金,栀子,冰片等药组成。具有开窍醒脑,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本药醒脑开窍作用较强,尤其适用于中风病中脏腑患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