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云科;白虎加人参汤5 1 消渴 赵某,女,54岁,1986年10月13日初诊,谓口干欲饮已超三月,一日饮水四壶,渴犹不解,且消谷善饥,食则狼吞虎咽,从未有饱足之时,而体重反日渐轻,三月消瘦10公斤。尿多且频,昼夜间小便10余次,夜间烦热,难以入寐。化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5.1、尿糖+++。诊断为糖尿病。患者自幼喜爱中医药,每病找中医,今持化验单来诊。视其面黄消瘦,舌红少津,苔薄黄燥。诊得脉来沉滑略数。观其脉症,属消渴无疑,进一步分辨,当属上中消,为肺胃热邪亢盛之故。《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肌。其治法,师《伤寒论》,“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之教,拟; 石膏100克,知母18克,甘草4.5克,党参10克,粳米30克,花粉15克,十剂,每日一剂,嘱令少食肥甘。 二诊;饥渴大减,小便仍多,原方加乌梅15克,5剂 三诊;诸症减轻,守方续服,共服45剂,于12月20化验检查,血糖、尿糖均在正常范围。 论;此是外感表解,而肺胃热燥,肺燥则渴,胃热则消。 此明明多食,为什么反而会渐消瘦,是不是津液内耗,不生气血,或是胃热约其脾阴,不化营血,肺燥不化雨露,滋润五脏六腑。 2 外感内热案 罗某,女,40岁。本家境欠丰,子女众多,40岁复老蚌含珠,产后体质虚弱,为风寒所袭,初发热恶寒,头痛骨楚,某医注射安乃近以治,汗大出而热不退,恶寒停止而恶热开始,虽解主揭补,仍呼热甚,五内俱沸,大渴引饮,昼夜四壶,渴犹不解,次日中午,邀余出诊,患者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头汗蒸蒸,舌戏少津,脉象洪数。此太阳病汗不得法,致邪传经入里,白虎加人参证,方; 石膏30克,知母10克,甘草6克,粳米30克,党参15克 药后热未再增,口渴也减,至暮,热渐减退,至凌晨,身凉神爽矣。 按;患者虑中药不能速效,惧黑夜漫长,焚灼难熬,不欲购药。此前,余尚无经验,然观其状,确与虎加人参汤证吻合,深信仲景不会误人,故力保速效,劝其快服,并晓之不治则阳明液亏,厥阴风动,变证将生诸害,如城门失火,必殃及池鱼。患者疑信参半,勉强服之。此1969年冬季之事。 论;白虎汤证,有很多患者,都有面红、面赤这个症状。此面赤者,面有热色之象,此更能确定,就是外感而内热。 太阳二十八,面反有热色者,是阳气蒸发,欲从外解,而表寒郁迫,未欲解也。 阳明十一,假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拂郁在表,当解之熏之。此是表邪外盛,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拂郁在表,不得出路,郁蒸头面之故,当内解外熏,令其透彻。不得小汗,以致邪留。 从这两条提纲看,面赤代表着外感,而见白虎汤证者,此内热从外感之来路。 3 发热 罗某,女,18岁,发热两月余,每下午,体温波动于39至40度,至子夜热减,俳徊于37度左右。某医用安乃近,青霉素治疗月余,汗出热退,继而复热。自服开胸顺气丸4袋,也不应。验其血尿,均属正常。视其面色潮红,舌质红润少苔。询知寒热往来,热时头汗如蒸,寒时战栗欲被。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喜冷思饮,渴饮无度,大便不干,小便色黄。脉来滑数无力,观其脉证,病属少阳阳明合病,既有表邪,复有里热,岂能舍表求里,或舍里求表?发汗未伤及气阴,开泄未成结胸。坏病者,正气可支也。如此简单明了之证,治不如法,竟延二月之久,《伤寒论》一书不读可乎?拟白虎汤合小柴胡,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方; 石膏45克,知母10克,甘草6克,人参6克,天花粉15克,柴胡24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6片,红枣6枚 一昼夜连进二剂,大便3次,次日寒热解,渴饮止,诸症均失。 论;面色潮红发热者,此是外感,汗出热退,继而复热,此是表也未解,汗出亡津,内也生燥。若表能解,不会内传少阳,两月不愈,变生他证。喜冷思饮,渴饮无度,脉来滑数无力,此是白虎汤证。头汗如蒸,寒热往来,恶心呕吐者,此为少阳,小柴胡汤证。脉滑数无力与大便不干者,此是少阳内郁,阳明受克也,所以只是燥盛,而不腑实。阳明阳实,则太少无权,必不见少阳经证。而见少阳经症者,仍有太阳表证不解也。小柴胡汤,和解表里,白虎汤,清肺胃热燥。 黎崇裕;白虎加人参汤6高热头痛案《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男,38岁,2012年3月20日就诊,主诉;发热,头痛,十余天,他医治疗无效。刻下,汗出身热,头胀痛如裂难忍,烦躁欲吐,口干喜冷饮,自感肤灼热,大便三天未解,舌苔白厚,脉弦数,无恶寒,体温39度,CT检查无异常,辩证;阳明内热。处方,白虎加人参汤 生石膏60克,知母20克,粳米50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1剂,煎当茶喝。 病人刚服药一时许,打来电话,说头不痛了,身不热了,口不太干了,体温降至37.8度,嘱停药观察。次日复诊,已无头痛发热汗出,体温37度,口中和有津,有恶心欲吐感,腹胀,得失气则舒,腹部叩之鼓音,苔白微厚,大便未行,脉弦,处竹叶石膏汤善后。 论;发热,头痛,典型的外感证状,正常理解就是解表,此已十多天,又汗出身热,头胀痛如裂,外感内热,所口干喜饮,烦燥者,是内热而肺燥发烦也,三天不大便,胃肠燥盛,渣滓燥结而不下,壅塞肠窍,胃气不降,气逆则见欲吐也。三天不大便,白虎汤,真是承气汤之初证。本条病证,就是外感之内热,内热不清,即为伏热。白虎加人参汤,透泄伏热,热泄则病愈大半。 次诊恶心欲吐,腹胀,得失气则舒,腹部叩之如鼓音者,皆因大便不行之故,首诊三天大便未解,次诊四天大便未诊,肠中壅气,胃气不降,必腹中如鼓,气逆欲吐。此应当用调胃承气汤,轻下胃热肠燥,以和太阴。此用了竹叶石膏汤善后,提纲;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显然是抓了竹叶石膏汤的提纲主症,气逆欲吐,此应该也可以,麦冬一升,足能滑肠通便。又有石膏,人参,粳米,只要此大便一通下,此病就全愈了。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