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好习惯很难?安利一个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习惯养成法

 长沙7喜 2020-09-23

你好,我是徐笑笑

我坚信文字是兵荒马乱中的安身立命之所

文|徐笑笑

我们会很羡慕那一类人,他们自律、上进,身上永远散发着健康、朝气蓬勃的气息。

这类人,说起床就起床,说早睡就早睡,动不动就跑个马拉松,还事业有成。

如果你去问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们基本都会回答:这都是习惯。

但是试过的人都知道,培养一个习惯有多么困难。

想早睡,但是却控制不住玩手机的手;

想多读点书,但是一年下来都看不了几本书;

想减肥,但是健身卡办了就没去过几次。

所以,不得不说,培养一个好习惯的能力,是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都不曾拥有的能力,也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最大的能力,之一。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一个好习惯呢?

01

关于习惯

我们必须知道的事

要想知道我们的习惯是如何培养起来的,我们就必须得知道,在我们的大脑里,习惯是什么样子的。

这就好像,在熟练使用一个高科技设备之前,我们得先弄明白,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过生物都知道,我们的大脑通过遍布全身的神经通道,控制着我们的躯体。

当某一个习惯指定的神经通路被触发,这时脑中会有一个电荷沿着这条通路放电,然后我们会有想进行这项习惯的欲望。

当这项行为重复了很多次之后,这条神经通道会变得更粗、更壮。

最后这条通道会由普通连接升级为超级链接,最终内化成我们的潜意识。

这就好比起床后要刷牙,这件事早已培养成自然而然的事。

我们才不会问:“我昨天都刷过牙了,那我今天还要不要刷牙呢?”这样的问题呢!

随着习惯的根深蒂固,与之相关联的神经网络就会越发牢固。

如果这是一个糟糕习惯,比如酗酒、暴饮暴食,我们足以想象那个可怜的人,他过的生活是怎样的万劫不复了;

但如果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比如跑步、读书、写作,这样坚持下去,我相信这人的一生最坏,也不过大器晚成。

所以,一个坏习惯能多大毁掉我们的生活,一个好习惯就能有多大程度地成就我们的人生。

理解这一点后,我们就明白,我们的大脑偏爱现有的神经通路,而培养一个新习惯相当于开拓一条新的通路。

然而开拓新的通路,就意味着没有实践、不确定的回报以及更大的风险。

所以在这个行为成为形成坚固的路径之前,我们必须压制平时的行为,不断地训练新行为,直到这个新路径强大到可以与旧习惯抗衡的程度。

我知道这很难,但是这正如同“飞轮效应”那样:

一开始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推轮子才能让它转起来,但是第二天会比第一天容易一点,第三天又会比第二天容易一点,当轮子飞起来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用很小的力气推它就可以了。

但若是自己懈怠导致轮子停了下来,想让轮子再次转起来,我们还得把所有的苦头再吃一遍。

所以,如果想要建立强有效的神经通道,我们就要不断重复、不断重复,直到把行为刻进我们的潜意识为止。

好啦!我们知道习惯是什么之后,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怎么培养习惯吧!

02

三种习惯驱动策略

我所知道的驱动自己养成习惯的策略,就有三种。

其中,青铜玩家靠“动力法”,钻石玩家靠“意志法”,但是王者玩家靠“微习惯法”,也就是我们这次要安利的方法。

01 动力法

首先“动力法”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在朋友圈立flag。

比如三月份在朋友圈发一条状态: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结果到了夏天果然伤悲了。

在鸡汤、对未来美好的愿景以及成功学的影响下,动力确实能让一个人热血沸腾个三五天,但是动力对养成习惯而言,并不是一个长久的策略。

经历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动力只有在自己精力充沛、没有受到强烈诱惑的时候,才可能有用。

当自己身体不舒服或是不在状态的时候,“动力法”便难以为继。

这是什么缘故呢?经济学上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认为:

吃第三块披萨带来的愉悦感会低于第二块带来的愉悦感,第二块时的愉悦感又低于第一块的。

我们进行重复性行为时也会有这样的现象。

当一个行为重复几遍后,你会没有那么热情了,行为本身也会变得枯燥乏味。

所以很多人健身一个月后便开始放弃,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发现自己热情的递减。

所以呀,有动力是一件好事儿。

但是我们最好还是因为选择做一件事而做一件事,而不是因为被打了鸡血而做一件事。

02 意志法

“意志法”最常见的形式,是每天规定一个时间段,强迫自己完成规定的目标,以此养成习惯。

“意志法”确实比“动力法”来得可靠一点,但是“意志法”可靠的前提是,你还没有完全消耗你的意志力。

1996年,科学家鲍迈斯特曾经进行过一项很有趣的实验。

他把实验对象分成两组,第一组可以吃巧克力饼干,另一组只能看着第一组吃巧克力饼干,但自己只能吃胡萝卜。

然后,鲍迈斯特让这两组人解答一道难题。

实验结果是,吃胡萝卜的那一组,为了抵制吃巧克力饼干的欲望,似乎已经消耗了绝大部分意志力。

所以他们放弃解答的人更多,解答成功的人也更少。

这个实验说明意志力总是有限的,尽管之后的实验也证明意志力可以像肌肉一样,可以被训练地更加强大。

但事实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该如何用好意志力,所以在习惯能够真正培养之前,自己的意志力却早就消耗殆尽了。

03 微习惯法

我们可以看到,对培养长期的习惯来说,依靠动力和意志力并不是最佳策略。

所以这里我要来安利“微习惯法”了。

微习惯法的策略源自《微习惯》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原来是一个十足的懒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

但是他有一次突发奇想:如果自己每天做一个俯卧撑会怎样?

不管自己有多忙,身体有多不舒服,每天都必须做一个俯卧撑;

不要做百来个,也不用做十个,只要做一个俯卧撑就好。

尽管每天的目标只有一个俯卧撑,但是盖斯总会超额完成一些。

之后他开始习惯了每天运动的频率,再之后他开始走进健身房尝试强度更大的运动。

两年后,“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的盖斯,如愿地拥有了自己梦想中的身材。

之后,他将“微习惯法”延伸到其他领域。

每天写50个字,后来他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

每天读两页书,后来读的书是过去的十倍。

“微习惯法”告诉我们:

要培养一个习惯,关键不在于一下子做很多,而在于每天只做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那一点点。

为什么微习惯可以这么有效果呢?我们先来讲一个小故事。

如果你家里养了猫猫狗狗,在下雪天,直接把它扔进雪里,它们会很懵逼,接着会很生气地回到屋子里;

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雪地边上,它们反而会更愿意去试探,最后走进雪堆里玩耍。

“意志法”相当于把自己扔进雪里,但由于周围的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自己反而会缩回到安全区域里;

但是“微习惯法”却是把自己放在雪地边上,每次只推进一点点,自己也会因为好奇心而不断试探。

“微习惯法”一个强大地方在于,它所需要消耗的意志力实在是太小了,小到你根本不会对它产生负面情绪。

毕竟每天读一页书、每天写五十个字、每天慢跑400米,实在不算很难的事情。

即使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开端, 但是一旦开始,你就很难停下来,而一旦当你开始了,你会尝试着像更大的目标前进。

这时,我们就验证了下面这个公式:

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可能有人会说,“微习惯”的目标太小了,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也没有什么意义。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对。

“微习惯法”的另一个强大之处在于:帮助我们把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变成习惯。

只有先养成习惯,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习惯,才能将它培养成目标更大、要求更高的习惯。

每天一个俯卧撑,要比一个月做三十个俯卧撑效果来的好。

而且,我只有先写出少得可怜的五十个字,我才有可能实现日更两千字的目标。

我们一定一定要记得下面的这句话:

塑造我们生活的,不是我们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做的事。

介绍完“微习惯法”,我们来看看具体怎么执行吧!

03

如何依靠“微习惯”

培养长期习惯

《微习惯》中总结了培养习惯的八个步骤,我嫌它讲得太啰嗦,精简了一下,总结出了三个步骤:

  • 第一步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微习惯。

适合自己的微习惯要满足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它要足够小。小到让你刚开始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和负担。对不同的人而言,这种小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比如,对身体基础比较好的人来说,从每天十个俯卧撑开始培养微习惯是可以的;

但是对我这样一个俯卧撑都做不起来的人来说,每天从几个跪姿俯卧撑开始比较合适。

第二个方面是要有用。培养一个习惯要符合自己的内在价值,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培养这个习惯对你有什么意义,你也不会坚持下去。

比如,我想培养写作的习惯,主要原因是我看书记不住,而写作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整理思维,次要原因是想赚稿费。

当微习惯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便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而一个好的开端,就意味着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

  • 第二步是建立闭环反馈体系。

这个闭环反馈体系就像是齿轮,推动着微习惯的开始到结束,从而帮助我们形成长久的习惯。

要开始一个微习惯,我们可以专门预留时间,比如规定自己每天睡前完成一个俯卧撑。但是由于微习惯实在是太小太小了,我们甚至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它。

我们可以在等人的间隙,读完几页书,背几个单词;我甚至见过一个身材火辣的小姐姐,在等公交的间隙,旁若无人地深蹲。

微习惯的魅力就在这儿,因为它很容易,所以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执行。

齿轮推动后,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回报机制。

当一种行为逐渐开始变成习惯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像一开始那样情绪高涨。

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习惯行为本身,就是不带有任何情绪的,想想,你还会因为早上刷牙而感到情绪高涨吗?

但是在微习惯变成我们根深蒂固的潜意识之前,我们有必要给予一点回报,让大脑喜欢上重复这个动作的感觉。

当然,基于物质的回报是靠不住的,真正靠得住的回报是一种叫做成就感的东西。

当你看到你的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一定要提醒自己这个进步是怎么来的;

当你额外完成了今天的任务,你也可以为自己欢呼鼓舞;

即使你只是勉强完成了一个微习惯,也请相信未来可期。

这种在培养好习惯过程中的满足感,是让自己快乐的的最重要的源泉,当然如果坚持不下去了,可以奖励自己休息一下。

最后,我们还需要及时记录和追踪自己的习惯。

美国知名脱口秀主持人瑞杰·宋飞,可以算得上是微习惯领域的先驱。他在脱口秀领域相当高产,而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每天写一个笑话,这个任务完成了,就在日历上打一个叉。

这样坚持下来,几天后就会拥有一个由很多个“×”组成的链子,看着这条链子变得越来越长,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而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惟一的事,就是不让它断掉。

这样,我们的闭环反馈体系算是建成了。

  • 第三步,我们要正确理解微习惯,并摆正心态。

微习惯太容易完成了,所以很多人之后便会偷偷给自己制定更大的目标。

什么意思呢?

就是给自己制定了每天一个俯卧撑的目标,但是你心里偷偷告诉自己你得做完十个。

这样即使你完成了微习惯的目标,但是你没有完成十个,你也会有挫败感。

设定微习惯的目标,是为了帮助我们培养长期的习惯,我们不必急于一时。

我们多余的精力可以用来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制定更大的目标。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十分留意习惯养成的信号,注意到这些信号是为了提醒自己更有耐心,而不是中途放弃。

有三个信号可以表明这项行为已经融入了你的生活:

第一个是你对它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不做反而好像比做更难一点;

第二个是我们行动时不用太多思考。

我们不会去想“这事儿是做还是不做呢?”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心里很清楚自己一定会去做的,除非发生紧急情况;

第三个是你会发现它开始变得无聊,你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感到兴奋。

因为它已经开始常态化,这时候胜利的曙光已经在眼前,千万别放弃。

我一直觉得,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优化自身操作系统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庞大的系统,上面有很多模块,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优化迭代这些模块的性能,日后好加载更复杂的软件。

这样的模块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强健的身体等等。

而软件,则好比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迎接的挑战。

如果说,这些能力就是一个个模块化的电路板,那么,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是这些电路板上的芯片。

一个好的芯片,和一个不那么好的芯片做成的电路板,其性能之间的差距,自然不言而喻。

只是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怎么制造芯片的,而这正是此文的意义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