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过年是什么?”这个春节找回“仪式感”,让孩子感受年味

 IF枕边育儿 2020-09-24

马上要过年了,趁着娃爹在家,我们就约了擦玻璃的师傅开始了新年大扫除。宝宝看着我俩忙来忙去,问:"妈妈,你们干啥呢?","宝宝,这不是快过年了,咱们家今天要大扫除,还有人要来帮我们擦玻璃,你自己乖乖玩哦",我也担心孩子捣乱,就详细的把工作内容讲了一遍。

"过年?妈妈,过年是什么呢?"刚满三岁的宝宝追着我不解地问。一下被孩子问的有点懵,想了想说:"过年就是春节到了,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大家要准备好吃的,买新年衣服,贴对联,还有压岁钱。"娃听得出神,然后若有所思地说:"哦,那可以给我买很多的零食吗?"我们被孩子认真的样子逗笑了,"当然可以啊",显然他只关心吃的。

我一边收拾家,一边看着在一旁玩积木的宝宝,他的疑问让我想到了一个词"仪式感"。什么是仪式感呢?《小王子》中的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而节日仪式感对一个家庭,对一名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仪式感的重要性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样一句旁白:"春节,或许终有一天,会淡化为日历上的一个寻常符号,定格为记忆里的一种颜色。
1. 每一个仪式的背后可以体现我们的愿望和需要

在节日或某些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准备一些仪式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份爱。仪式感是父母送给孩子童年的幸福印记,也是让他们长大后拥有有趣灵魂的基础。在准备仪式的时候,在每一份仪式体现的时候,里面通常都包含着我们的用心和爱。每逢过年的时候,全家人常常会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这就是仪式感的体现。那么在这些仪式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我们的愿望和需要:寓意着我们希望家庭美满和谐,希望日子红红火火

2. 通过自我暗示,能够帮助自我实现

我们在某些节日的时候,会准备一些仪式来庆祝,然后会许愿。比如在跨年的时候,很多人会熬到零点,然后许下自己的新年愿望。当我们许愿的时候,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和期盼。在之后努力的日子里,也会起到鞭策的作用,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尤其是当处于仪式的氛围中时,这种暗示就会愈加强烈。那么这种心理暗示,追根究底就是源于"相信"。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完成,相信自己有强大的力量去实现。

3. 仪式感需发自内心,而体现自我价值

常常会有人这样做:冬至的时候,买一份速冻饺子,腊八的时候,把买来的八宝粥兑点水热一热,凑合吃点。要说能不能凑合,这世间万物,凑合也不是不行。但是你不觉得这样做,自己内心深处少了点什么吗?

当仪式感没有发自内心,别人的仪式再怎么热闹,也会觉得和自己无关。甚至觉得别人为了吃顿饺子要费半天劲,得买肉买菜调馅儿、和面擀皮,最后也就吃那么几个,还不如买一碗来的实在。如若是为了充饥果腹,这样做未尝不可,但是你却丧失了在包饺子过程中的那份心意。因此你在节日中变得没有自我,随波逐流而已。

如何在春节期间,带娃体验仪式感?

作家丁立梅在《乡下的年》中写道:"老人们搬出老皇历,坐在太阳下,眯缝着眼睛翻,哪天宜婚嫁,哪天祭神,哪天祭祖,一点不含糊。村庄变得既庄严又神秘。"

首先,带孩子了解过年的意义。春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就是大年初一,俗称"过年"。但是我们去给孩子讲书面上的含义,宝宝未必愿意去听。家长们可以选择用绘本的方式来给娃讲春节,比如《打灯笼》、《灶王节》、《团圆》等绘本。

其次,春节期间和宝宝一起装饰,可以隆重些。

在春节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商贸大楼挑选年味十足的单品,比如灯笼、彩色挂灯、福字等。然后和娃回家一起装饰起来,让孩子参与其中。宝宝很喜欢动手,也想要爸爸妈妈邀请他来一起完成具有仪式感的工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一是可以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二是可以让娃更深刻的明白过年的具体含义是啥。

自从宝宝两岁生日以后,他常常把一堆玩具堆在茶几上。然后告诉我们,妈妈,这是你的生日典礼,或者这是生日聚会。然后会很认真的假装切蛋糕,放在一个小盘子上,还给带着叉子。这就是我们每次都会组织他,认真过生日的结果。

过年也不例外,我会给他准备专门的衣服,并且告诉他,你又长大了一岁。

最后,春节假期间,时间充裕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出去旅行。去了解不同地区的春节文化和习俗,比如:南方和北方饮食上的差别。可以让孩子开拓视野,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哪怕带娃去参加一次春节期间的庙会,也是不错的感官体验。


枕边育儿寄语:

春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想要一下让宝宝了解春节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从当下开始,给娃建立一种节日仪式感,让孩子对春节有概念,就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你说呢?

欢迎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