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王之道与企业之道 | 《竞石说》

 竞石频道 2020-09-24

帝王之道与企业之道

 
 
再好的帝王之术
再好的企业规划
没有强大的心量和心力来支撑
 一切终将成泡影
 
帝王之道=帝王之心+帝王之术

 
 
(一)
人存政举 人亡政息
 
《中庸》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实际国情。
中国自古以来的治理体系一直是“人治”,西方现代的治理体系更多的是“法治”。
 
“人治”的中国总是期待“圣人之治”。
中国的国情本就如此,从宏观来看,体现为国家治理,微观则体现为中国的企业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信仰缺失,在经济潮流的引导下,金钱成了万能的上帝。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信仰、金钱崇拜也不见得全是坏事,起码在企业发展时,中国人依然保留了吃苦耐劳、上行下效的管理特点,每个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标杆,于是每个人都竭尽全力的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
 
而且近年来,中国商业界、企业界确实出了不少的“圣人之治”现象。

 
圣人之治,当然是先出圣人,后才有圣人之治。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因为中国企业界先出了个任正非,而后才有了名震四海的华为。中国传统生意场也是因为先有了个李嘉诚,而后才有几乎买下半个英国公众服务业的李氏集团。在中国创新互联网应用界,也是因为有了马云、马化腾,而后才有了阿里巴巴和腾讯。
 
“人治”与“法治”,对于世界舞台来说,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五百年。不管是“人治”或“法治”,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总是有其原因的。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论证才能更加看透事物的本质。

 
 
(二)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孔子在《中庸》中继续说: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在这里,孔子和哀公谈的是“帝王之术”中的用人之道——“凡天下事、国事、家事,皆有九经。”
 
经者,常也。九经者,九种经常遇到的人事关系的处理办法。
 
在中国做老板特别难,这是中国的又一个特殊国情。
 
中国自古以来不重商,管子在国之四民——“士农工商”中把商人排在了最末。
 
农耕文明主导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直到清朝末年才在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攻下土崩瓦解,而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正是因为中国没有了支柱性的文明所导致。

 
其实我们今天的任何一个企业,哪怕是小微企业,都特别像以前的小型诸侯国的治理。
 
所以行之者,一也
 
那么一是什么?
是“诚”。
 
不管做哪一种职业、身处在什么样的地位、经营哪一种事业,关键只有一个:先建立自己。
要建立自己,就要诚身有道”。
“诚”是道,是原则。
 
天地永远是诚。天地生生不息。它永远给万物、给人类以生命,给万物生机。
天道的境界,就如同人的诚心,如果人心像天地一样的开阔,就是诚身有道”的境界。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诚为第一。诚,是根本,是做人必须,更是做事的必须。
 
通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的深度学习,我们就能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能够用心研究、体悟中国古往今来的圣贤之道,不仅对我们自己修身做人很有帮助,对我们做企业会有更大的帮助。

 
 
(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
“修身”几乎涵盖了孔子所有文章的论说,是孔圣人所有思想的基石。
中国众多的古圣先贤,虽然总结了很多充满智慧的经典。但是,由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不同,古代的智者们特别喜欢用简练到极致的语言来概括最高深的智慧。所以,很多大智慧的总结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非有缘人、非有心人、非有慧根者难以察觉和领悟。
 
所以,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之说。
 
但是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名师指路还须自己开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本性,吸取每个人的优点,摈弃自身缺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和洞察能力,并不断修身完善自我,才有可能悟道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们学习经典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这些圣人的智慧化为我们自己内心的东西,这就是“悟·道”。“悟”就是顿悟、思考,是认识、认知,是内因,“道”是宇宙的规律,是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是人心人性的规律。
 
圣人并不是发明了真理,而是发现了宇宙之道、天地之道的运行规律,发现了人性的真相和世间万事万物的运作规律,并且用文字总结出来,这就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的圣人之教。
 
圣人还告诉过我们,修身是悟道的前提。
关于“修身”、“修心”的重要性,孔子在很多文章都反复提到。而且具体怎么修身?怎么修心?孔子也给过我们具体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或许终其一生也难以“悟·道”和“得·道”,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身、修心,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可以不断地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选择学习他好的方面,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缺点,然后改正它。

 
 
(四)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是说,国家政治清明,要言语正直,行为端正;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政治清明之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里讲的是一种为政之道,关于这一点后世有很多争论之处。
 
后世争论最大的就是,孔子倡导的“趋吉避凶”式的儒家文化微政之道,是打江山之道,还是治理江山大道。
 
我们回头看中国自古以来对儒家为政之道最高的评价中——“半部论语治天下”中的“治”,其实已经说清楚了儒家思想是太平盛世时治理国家的圣贤之道,而非打江山阶段的乱世英雄、枭雄之道。
 
我也认同这个观点,打江山并非儒家思想的强项,所以,在乱世,孔子告诉儒家子弟要懂得如何避祸。反之,治世时,就是儒家崭露头角,一显身手的时候。也正因如此,汉代大儒董仲舒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个建议成为了西汉中后期思想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也成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核心,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后世官方推崇学说中的独尊地位。
 
儒家文化,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儒家文化,企业基业长青之道。

 
 
(五)
帝王之道=帝王之心+帝王之术
 
帝王之道其实涵盖帝王之心和帝王之术。
 
自古以来,很多论述帝王之术的文章和研究,关于帝王之术,总结有三:
 
一为帝道,为者尧舜,也被称为先王之道,以道德治世。
 
二为王道,成于夏商周,后世王者多有伪名效法的,依法治世,厉兵秣马,勤政为民,图强于列国而先自强之。
 
三为霸道,春秋五霸的代天子之术,以武力征服天下,也称不择手段谋取天下之术。
 
历史上大多有功业的帝王都不是只使用一种术,而御人之术却是三者的共同之处。
 
先王御贤,王道御治,霸道御谋。

 
长期以来研究帝王之术的文章很多,但研究帝王之心的文章却非常稀少。
 
殊不知,在帝王之道中,帝王之心远比帝王之术更为重要。
 
什么是帝王之心呢?
为帝王者,一人为天,大权在握,审时度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拥有帝王之心者,心宽以容天下,胸广以纳百川。为帝王者要有气魄,口才,要善于招揽人心。
只有拥有了帝王之心的人,才有足够的胸怀格局来实施帝王之术这种谋略。帝王之术就是帝王用来驾驭臣子,稳定自己帝位的一种方法,核心内容是制衡。
一个深谙帝王之道的皇帝,不会让朝堂一家独大。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皇帝常常是让两个心腹大臣彼此对立,这个时候,皇帝往往一会站在这一边,一会又站在那一边,通过左右制衡的方式,加固皇权,稳固皇帝的威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不管是古时候想做皇帝的开国大帝,或是当下想做老板的创业者,只有心胸宽广,眼界独特,审时度势的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六)
《王道与王权》
 
笔者前面那篇《王道与王权》在个人公众号发表后,因为首次触及到长期实施“王道”引发帝王内心世界的扭曲这个话题,曾经引起了不少读者的认同。
 
就像现代的市场经济行为中,不少老板在创业时,求才若渴,谦卑谨慎,礼贤下士;成功后,欲望爆发,大权独揽,嫉贤妒能。这是典型的,以“王道”得天下,以“王权”治天下。
不过,这样的行为终将导致创业功臣纷纷流失,而企业化运作毕竟不是政权打江山,企业化运作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这些帝心不够强大的小老板们,往往第一阶段成功后,很难获得第二阶段的成功,即便少数机构侥幸获得了第二阶段的成功,也一定不能获得第三阶段的成功。
 
不施王道无以得天下,
乱施王权终将失天下。

 
 
 
(七)
修复受损的心灵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总在同样的老路上走向灭亡。
 
一个企业如同一个小的王国,管理企业如同治理小型的诸侯国。
 
创业初步成功后,如何拯救企业主在创业过程中受损的心灵,如何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如何让企业能安如磐石、万古长青,是我们每一个企业主都必须面对的难题。
 
在中国,很多企业最终是否能做大,最终拼的是企业领袖的心量和心力。
 
前面我们说了,“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不管是做企业老板,还是逐鹿天下的帝王,都需要一颗极其强大的内心——帝王之心。
 
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拥有极其强大的帝王之心,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则是其中的典范。
中国历史上未杀功臣并善待他们一生的人,最出色的有两个,光武帝刘秀与宋太祖赵匡胤(一些小朝代未算在内,因为它们还未到不用功臣的时候),若说既能善待又能善用的,则唯光武帝刘秀一人了。
 
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开国皇帝。他对结发妻子阴丽华非常专一,同时也是开国皇帝中不杀功臣的珍稀代言人。
 
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发现,刘秀曾经经历过数次性格变异,最终成就了历史上几乎最罕见的自信和强大的帝王之心。

 
 
(八)  
以圣人之法明智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老子写下了《道德经》,这本奇书为后世帝王所追捧,成为修身治国必读的经典。
 
唐朝时期,李世民下诏扩建鹿邑老子生地故里太上老君庙;高宗李治亲往鹿邑拜谒,命王公百官及举子皆习《老子》。唐玄宗下诏令玄学博士讲老子,举人加试《道德经》等,令各州县推荐对《道德经》有研究者,予以奖赏,以示鼓励。自己还于735年和755年两度对《道德经》进行注疏,名《道德真经注》。
注疏的宗旨是“取之于真,不崇其教,理国之要,可不然乎。”从务实主义出发,寻求治国理身的真要。
 
正因为唐代前几任君王均通过学习古圣先贤之法,提升了自己,治愈了受损的心灵,所以才有了君王以王道治天下,才有了200多年的大唐盛世。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于1374年亲自注解《道德经》并作序。在序言中他详细记述了自己读《道德经》的过程。

 
而清世祖顺治皇帝,也曾御注《道德经》,并曾言:“《老子》五千言,上可以通于妙,下可以通于徼。以之求道则道得,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修身则身安。”顺治帝的金口玉言,将《道德经》推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思是说,老子写的这5000多个字,精妙无比,想求道的,学完《道德经》就可以得道;想治国的,学完《道德经》就懂得了如何治国;想修身养性的,学完《道德经》就会身心安健。
古代君王尚且能通过圣人之法愈疗自己,我们的企业主是不是也该试一试?
那些在创业过程中心灵受损的企业主,如果已经意识到自身问题,就应该尽早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修心经典,有缘且有悟性的可以尝试研习《道德经》的内涵,争取尽早明圣意、知圣法,净化和涤荡自己的心灵。

 
 
(九)
圣人之道和领导者法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这里说的是: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润万物,滋养众生,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人争一时之长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这就是道。
 
事实上,《道德经》这本书,主要的说话对象就是国君,书中多有“上.....”“民......,”上,就是君上,民,指子民。
 
整本书所讲述的就是君王法则、领导者法则、企业主法则。

 
在《道德经》中,老子讲了两种道:天之道和圣人之道。
 
天之道,老子是这样说的,在人世间之上,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它支配了整个世界的形成,支配了万物的生长,我们看不清它,但能感受到他的存在,我们应该效仿天之道来做圣人之道。
 
最终,老子通过观察天之道悟出圣人之道。
 
那么圣人之道是什么呢?
 
圣人之道,就是领导者法则,又称为“帝王之道”。
 
把天之道用于人的管理中,就是圣人之道。
 
天之道是模糊的,圣人之道是非常清晰的,因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世间的运行规律。
 
所谓圣人之道,其核心内容就是:领导者要尽量放下自己的欲望,放下名利地位,尽全力为百姓谋福利。道德经通篇内容都是在讲述这个问题。

 
 
(十)
利他思维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这里说的是:
正因为你没考虑自己的私利,为大家做事谋利,大家都来帮助你、成就你,最终你的利益是非常大的。也就是我们常常在各类文章反复看到的“先舍后得”的转换关系。
 
“圣人之道”延伸到现代的企业管理,就是——利他——公司管理者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和名利,为客户和员工的物质及精神利益而努力。
 
结果就是大家都愿意来投奔你,都愿意来成就你,那么你的事业就会越做越大。

 
著名企业家,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讲过一个故事。
 
他上大学的时候,大学宿舍共有七个人,有个北京本地的同学每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会带七个苹果来,大家本以为他会给同学们一人分一个,没想到他自己藏起来,自己每天吃一个。这位同学这么做,倒也没有错。但是明显他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不懂得分享。
 
后来俞敏洪创办了著名的新东方,把老同学都拉来入股,成为合作伙伴,唯独这个同学,俞敏宏心里犹豫要不要请他来。
 
于是,把老同学们召集在一起开了个董事会,结果所有人一致反对,说这个人不行,从当年的小事就能看出,这个人太考虑个人私利,如果他进公司合作,他会把自己利益看得太重,和别人起冲突,当他的利益和公司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一定会捞取个人利益,牺牲公司利益,这种品性不适合做公司,更不适合成为合作伙伴。

 
如果一个老板创业,看到一点利益马上自己捞了,员工的利益丝毫不考虑,周围人就会慢慢离他而去,这样的人,他的事业能有成就吗?
 
企业主中,刚开始前呼后拥,到最后,慢慢成为孤家寡人的,不在少数。
 
那些曾经鞍前马后,为他拼杀的兄弟慢慢都散了,究其原因,主要是领导者的私欲作怪,那种看不得别人拿的好处比自己多,听不得别人名声比自己好的心理在作祟。
 
如果领会了圣人之道,看似前期吃了点小亏,但后期成就就会慢慢大起来,如果是公司的领导者,舍得先让利给属下,能人会慕名投奔,以后的公司就会越做越大。
 
这就是圣人之道,是老子通过揣摩天之道悟到的。

(黄竞石.2020.9.22)


本文为《竞石说》卷一“王道与王权”之第三篇
《竞石说》——从“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