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松教授|教你轻松搞定美尼尔

 中医药方便 2020-09-24

华医世界

图*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 谷松教授

9月17日晚19:30,辽宁中医药大学谷松教授在华医世界私塾班的大师课上为大家讲授了《经方辨治妇科病》。

这节课中,谷松教授为大家解读了半夏厚朴汤和甘麦大枣汤,并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了一些大师医案。这两个方证都跟情绪有关,就是跟肝主疏泻的功能有关,肝主疏泄主要包括调畅气机、调畅情志、参与脾胃运化。

对于这两个方剂,相信广大从事临床工作的临床医师都不陌生,但是,如何让这2个方剂效如桴鼓呢?

带着疑问,小师妹也有跟大家一起认真听讲哦~

今天,小师妹就整理其中的一部分,供临床中医师们一同学习探讨。

半夏厚朴汤方、证

▶ ▶ ▶

- Best for you -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五)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方剂量】半夏一升 厚朴二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原方折算】半夏84g、厚朴45g、茯苓60g、生姜75g、干苏叶30g

【临床参考】半夏17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干苏叶6g

  • 本方主治咽中痰凝气滞之证

  • 本证病机为七情郁结、气机不畅、气滞痰凝、痰气交阻于咽喉之间。

  • 本证临床表现为自觉咽中梗阻,若有异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与饮食无碍,每于情绪变动或天气干燥时而发,后世俗称“梅核气”,不独妇人患此,男子亦有。

  • 治疗本证重在化痰理气:半夏厚朴汤用半夏、茯苓、生姜以化痰利饮,以厚朴、苏叶顺气降逆。(实验研究,此两味药配伍有喉反射抑制作用)。

  • 临床上还常酌加疏肝理气之品,或化痰开结之药,以助提高疗效。

    若气郁化火,兼见咽喉肿痛,咳痰不利,可减少生姜的用量,酌加清热利咽、咸寒化痰之品,如瓜蒌仁、连翘、海浮石、桔梗等。

    若阴伤津少者,可酌情选用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等加减化裁。

医案举隅

医案1——蒲辅周先生医案

患者,男,65岁

初诊:1965年10月28日

十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4个月的治疗已缓解。在1963年曾复发1次,近日来又自觉咽中气堵,胸闷不畅,经检查无肿瘤。六脉沉滑,舌正苔黄腻。

辨证: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

诊断:梅核气。

治法:开胸降逆,理气化痰。

处方:

苏梗3g

厚朴3g

法半夏6g

陈皮3g

茯苓6g

大腹皮3g

白芥子(炒)3g

炒莱菔子3g

薤白6g

降香1.5g

路路通3g

白通草3g

竹茹3g

10剂,一剂两煎,共取160ml,早晚食后温服

二诊:11月8日。

服上方,自觉咽见堵塞减轻,但偶尔稍阻,纳食无味,晨起痰多色灰,失眠,夜间尿频量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脉转微滑,舌正苔秽腻。湿痰见消,仍宜降气、和胃、化痰为治。原方去薤白、陈皮、加黄连1.5g、香橼皮3g,白芥子1.5g。10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11月22日。

服药后,咽减梗阻消失,低热已退,纳食、睡眠、二便均正常。不再服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调理为宜。

按:老年男子患梅核气,可见本证不唯女子独有,因证见舌苔黄腻,湿热重,故蒲老加黄连、竹茹、白通草、白芥子等清化之品,体现出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特点。

医案2——眩晕(美尼尔氏病)

患者,女,47岁,工人。

初诊:1993年10月3日。

主诉:眩晕,呕吐,两耳鸣胀2年,加重1天。

病史:2年前,因恚怒起病,每半年左右发作一次,天旋地转,水米难进,需卧床休息1~2天方能逐渐好转。昨天因生气前证又作。某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病。治疗不效,求为诊治。诊见:闭目卧床,不敢翻身,天旋地转,两耳嗡鸣听不清声音,胸闷胃满,恶心呕吐。大便2日未行,小便少。舌质淡苔白,脉弦滑。血压:135/75mmHg。

诊断:眩晕。

辨证:痰气郁结,浊阴上逆。

治法:行气散结,降逆化痰,和胃畅中。

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味。

处方:

半夏15g

茯苓18g

陈皮15g

白术15g

白蔻9g

厚朴20g

木香10g

生牡蛎40g

苏叶12g

生姜3g

水煎服,6剂。

药后主症好转,随访一年多未见复发。

按语:古有“无痰不作眩”,“脾为生痰之源”、“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的论述。此案因有肝气郁结,横逆乘脾犯胃。脾运失职,聚液成痰,痰气郁结。符合半夏厚朴汤证机,又加理气化痰之品,则其效更彰。

医案3——不孕(输卵管不通)

患者,女,26岁。

初诊:1976年3月11日

婚后6年未孕。自述婚后不久,正值经期,因与人争吵而昏厥,经行即止。其后常觉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咽中如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月经延期,经行腹痛。脉沉弦,苔薄白。某医院诊断为床侧输卵管不通,屡治不效。

辨证:肝气郁滞,痰湿内停。

方剂:半夏厚朴汤去生姜,加当归15g、枳壳10g、香附10g、柴胡6g、红花6g、甘草6g。

以上方为基础方,调制3个月,诸证基本消失,月经恢复正常,与同年8月怀孕。

按:妇人杂病多因虚、积冷、结气所致。而结气尤为本恙之本。肝气郁结,痰湿内生,阻滞经脉,气血不行,病及冲任,则月经不按时而至,或闭止,故不孕。多见胸胁胀满,头晕目眩,咽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经期腹痛,月经不调,婚后久不孕,脉多沉弦,舌苔薄白等症,治拟顺气散结,可试用半夏厚朴汤。

▶ ▶ ▶

甘麦大枣汤方、证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六)

甘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小麦一斤、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方剂量】甘草三两、小麦一斤、大枣十枚

【原方折算】甘草45g、小麦240g、大枣25g

【临床参考】甘草9g、小麦48g、大枣5g

小麦(淮小麦、浮小麦)

性味功效:甘平,养心安神,润肺健脾,益肾

适宜人群:阴虚者,心神不宁者,体虚多汗者。

禁忌人群:对小麦过敏者。

  • 本方主治脏躁证

  • 本证多始于肝,伤及心脾,累及肺肾。

  • 本证以肝气郁结,心脾两虚为基本病机

  • 临床表现: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欠伸频频,神疲乏力等,可伴有心烦,不得卧,急躁易怒,大便秘结之症。

  • 治以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安神凝心,缓肝之急。此《内经》所谓“心病者宜食麦”、“损其肝者缓其中”之法则也。

  • 本方被广泛用于癔病、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病的治疗。

医案举隅

医案1——脏躁

1936年于山东菏泽县医院诊一男子,年约30岁,中等身材,黄白面色,因患精神病,曾两次去济南精神病院治疗无效而来求诊。查其具有典型的悲伤欲哭,喜笑无常,不时欠伸,状似“巫婆拟神灵”的脏躁证.

遂投以甘麦大枣汤。甘草9g、淮小麦9g、大枣6枚。药尽7剂而愈,追踪3年未发。

按:可见脏躁不唯妇女独用,男子亦兼患之,其治相同。关于脏躁的病理,不能如一般注释家以子宫血虚作解释。有些学者认为脏躁的发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以致心脾受损,脏阴不足而成。

《金匮要略》与甘麦大枣汤煎法服法之后,有“亦补脾气”一句。心主神明,悲伤欲哭,像如神明所作,是病与心有关。但心与脾有密切的关系,甘麦大枣汤所治的情志之病往往兼见脾虚之证。甘草、小麦、大枣三药确有补养心脾的作用。

医案2——午后低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女,64岁,干部。

于5年前开始午后低热,曾服清骨散、秦艽鳖甲散之类症状未减。后因体重锐减而求诊,西医诊断为“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口服谷维素等地热未退,五心烦热,收住入院。

余思蒲辅周老先生之训:慢性病应重视脾胃为本,内伤地热脾胃已弱,苦寒药不宜多用。

本证低热久羁,病在阴分,阴虚内热,前医用过苦寒之品,反伤阴分。

遂用甘麦大枣汤调养,再加百合、沙参连服15剂,五心烦热减轻,唯低热未退兼见难眠,故上方去沙参加酸枣仁、朱砂、太子参,数剂而取效。

按:心肝血虚,脏阴不足之低热不退,本方用之有较好的疗效。

医案3——盗汗 

患者,女,5岁

初诊:1988年7月28日

患儿5周前曾发热,体温达39.8℃,经治热虽退,但寐则汗出,初以前额汗出为多,渐至全身大汗涔涔,曾服当归六黄汤等罔效,睡眠不佳,且面黄消瘦,纳差,口感心烦,神疲乏力,舌口少津,苔薄白,脉细微数。慈溪感受暑热,耗伤津气,心脾失其濡养。

治法:益气健脾,滋阴养心。

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处方:

淮小麦12g

浮小麦12g

茯神9g

太子参9g

麦冬9g

五味子6g

酸枣仁6g

炙甘草5g

大枣6枚

3剂

3剂后,盗汗明显减轻,睡眠亦安,余症均有好转,前方有效,加生谷芽9g,续进4剂,病瘥。

按:盗汗之证,多从阴虚内热论治,然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功能未健,复受暑热之邪,伐伤津气,心脾失养,而致心液外泄而为盗汗,故当以益脾养心为先,若拘于成法,恣用清燥,反使心脾更伤,故拟甘麦大枣汤加味,补而不滞,药证相得,故收全功。

医案4——产后自汗

患者,女,38岁。

产后1周,恶露量小,小腹疼痛,日间汗出津津,入液盗汗如洗,醒后心神恍惚,极度疲惫,口渴引饮,饮食无味,舌淡,边黯紫,苔白,脉细涩,辨证为产后气血虚,营卫失调兼胞宫留有瘀血。

治法:补益心脾,调和营卫,去瘀生新。

方剂:甘麦大枣汤加生化汤

1剂之后小腹不痛,汗少,3剂汗止,口不渴,饮食有味。

按:妇人产后自汗不止,或盗汗如洗,或口渴引饮,或渴不欲饮,系产后耗气伤血,心脾不足,营卫不和;阴阳失调居多。宜用甘麦大枣汤主之,阴虚偏重,酌加首乌、熟地、当归、沙参、麦冬、五味子;气虚偏重,加黄芪、白术、党参;兼瘀血者,合生化汤。

医案5——眩晕 邓铁涛先生医案

患者,女,38岁,工人

两年前觉得头晕眼花,睡眠欠佳,下肢酸软乏力,胃纳可,二便正常。得病后屡用补气血,养肝潜阳,祛痰息风及温补等法治疗未效。来诊时症状加剧,眩晕持续,不敢外出。若步行六七十米至百米左右则头晕加剧,需要坐下休息片刻,方能继续行走。眩晕非旋转性,无恶心,呕吐,耳鸣,头部时有麻痹感。此外,背部汗出,汗出后背部觉凉,失眠多梦。胃纳一般,二便正常,月经准期而量少,经前后腰腹痛。诊其面部如常,唇色如常,舌尖红,苔白稍干,脉弦微浮。

检查:体温正常、血压正常、听力正常、血、尿、便常规无异常,X线胸透心肺正常。

从辨证看,头晕、失眠、多梦、脉弦,即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似属肝风内动之眩晕,但历经养肝潜阳,息风等方药均无效,可见本病虽与肝有关,但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根据其每不行稍远即晕甚,休息后又能起来行走看,则与情志密切相关。故予以甘麦大枣汤稍加疏肝健脾之药。

处方:

钩藤15g

素馨花15g

麦芽24g

豆花9g

云苓12g

大枣3枚

甘草9g

2剂

2剂。钩藤、素馨花疏肝以治胁痛,麦芽亦有疏肝之功,故用麦芽而不用小麦。

再诊:证候大致同前,胸胁痛已除而见腹痛,舌质红活,苔白润,脉弦。

处方:大枣6枚、甘草9g、麦芽12g、白芍12g、面粉1汤匙(冲熟服)

服3剂后头晕大为减轻,以后以甘麦大枣汤加龙骨、牡蛎或糯稻根、白芍、首乌之属以养肝肾,或加参、术之属以健脾,治之四月而愈,追踪4年未再复发。

邓铁涛教授应用甘麦大枣汤的体会:

本方为治疗脏躁的有效方,方中甘草干缓和中,小麦养心气,大枣健脾补中,药虽三味,心脾并补。因药房常缺小麦,我喜用面粉代之,分量一般为一汤匙,可先用少量冷开水调为糊状,再用煎好滚烫之药液冲熟和匀即可。

上述脏躁证病例,用甘麦大枣汤治疗,效如桴鼓。可见经验之可贵,值得继承和发扬。其他病例虽然主症不一。

听完课之后,小师妹认为谷松教授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籍中的经方的理解与运用非常的独到。

谷松教授说:“经方能够流传千百年,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内在的结构非常好,经方体现的是中国人对自然界、人体的认识——阴阳平衡,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