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106篇:好经验成就好文章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9-24

2020年第106篇:好经验成就好文章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之前做关于教研论文写作的讲座,我提出过“教研论文写作要转变思维”的观点,所谓“转变思维”,就是要从“经验总结式”写作转变为“课例分析式”写作。教师的阵地在课堂,教师要把论文写在课堂上,这是绝对正确的写作方向。什么叫做把论文写在课堂上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写课例分析类的论文。但我发现,很多老师写论文写的不是课例分析,而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即寻找几条自己教育教学的经验,糅合成文。这样的写作有很多弊端,例如不能保证经验是新颖,也就不能保证文章有新意;不能保证经验与经验之间有内在的关联,也就不能保证文章有逻辑性;同一种经验不可能反反复复写,不能保证文章的“产量”。正因为如此,我才大力提倡老师们写课例,或者以课例为本进行论文写作。但这不是说任何经验总结型的论文都没有价值,好的经验是教师最宝贵的财富,好的经验要转化为好的文章,这是需要不断学习、修炼的。《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7期发表的曹茂昌老师的《指向核心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短歌行>为例》一文,既是一篇课例分析的论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经验总结式论文。分析教学经验在文中的运用、提炼及转化,对我们写作教研论文是有极大启发作用的。

首先,好的经验要有“学理依据”。“经验”一词指向的多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的想法、做法,教师看重的往往是经验的有效性,即是否能解决教育问题,是否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等。写论文时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做法和盘托出,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能够论证想法、做法背后的学理依据,那写出来的论文就更有说服力了。曹老师的这篇论文,其核心经验就是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建构。经验背后的学理依据,自然是群文阅读的理念。曹老师在论文的前言部分简要阐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这些理念可以由作者自主概括,可以参考其他学者、教师的观点进行重述,也可以直接引用有代表性的观点原文。曹老师没有引入其他材料,直接阐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主张及操作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曹老师提出了两种群文阅读方式,一种是“外延式迁移阅读”,一种是“内聚式群文阅读”,前者侧重于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后者则是发现核心文本的价值,发挥核心文本的凝聚功能,加深学生对核心文本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这两种群文阅读方式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或者说,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同时实现拓展与内聚两种价值。

其次,好的经验需要“概括提炼”。存在于观念层面或操作层面的经验,虽有实效性,但缺少传播的路径,自然也无法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经验只有转化为语言表述,才有可能进行推广。用精炼的语言对经验进行概括、提炼,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化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过程。曹老师在文中呈现的经验主要有三条,第一是引入与核心文本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感知;第二是引入与文本有内容联系的文本,或曰互文性文本,用“围魏救赵”的方式促进对核心文本的理解;第三是引入与核心文本有主题、人物、意蕴、形象、意象、形式等相似性的文本,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核心文本的理解。这些表述本身已经是对操作方法及程序的概括,但还不够精炼。曹老师创造性地用了三个短语来概括,经验1对应的是“群文引读”,经验2对应的是“群文联读”,经验3对应的是“群文比读”。三个短语中的“群文”,是论文阐述的主要话题,“引”“联”“比”则是用一个字揭示、提点经验的核心内容,三个动词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从形式上讲,三个短语只变换了中间的动词,达到了美观的可视化效果。从逻辑上讲,三个动词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引”出现在课堂之初段,“联”出现在课堂之前段与中段,“比”出现在课堂深化的阶段,三个动词的顺序不能颠倒错乱,其顺序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逻辑顺序。

第三,好的经验要有“材料支撑”。好经验的实施,不仅需要严密的构思,也需要精心准备教学资源,好经验与好材料是密不可分的。曹老师这篇论文讲的是群文阅读,更需要有好材料、硬材料作为支撑。作为课堂的导入,可以引用的材料是很多的,苏轼的《赤壁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网上的朗读音频、《三国志》的背景资料等等。曹老师选择是是《三国演义》中与《短歌行》有关的小说片段,名著引出名诗,不可谓不巧。对于联读文本,曹老师选择是《诗经》,因为《短歌行》引用了数个出自《诗经》的句子,这在诗歌创作中被称为“用典”,但如果典故在使用时改变了原意,就会带来阅读理解的障碍。曹老师直接将《诗经》中的相关篇章作为“联读材料”,无疑有助于对核心文本的理解。当学生大致理解了《短歌行》本身的意思后,曹老师又适时引入“比读材料”,即曹操写的“求贤三令”,包括《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偏废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这四个文本都指向“求贤若渴”的主题,学生就可以对比阅读这些文本,比较不同的文本表达的求贤主题有何不同,不同文体的文本在表达同一主题时有何差异,进而探究曹操的人物形象,揭示核心文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记得当时我在教读《短歌行》时,引入了《古诗十九首》的相关诗章,这个材料只能与《短歌行》的前八句进行对比阅读,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短歌行》的主旨。

总之,相信每一位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都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那一刻往往会诞生新的想法、做法,也意味着产生了新的经验。此时,如果没有及时将经验捕捉并形成文字,经验可能就转瞬即逝了。当有了好的经验之后,再不断进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与教学反思,那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此时在与课例分析相结合,就可以写出一系列有特色、有启发性的论文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