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教育研究!过早抢跑的优势,将在下一个时代消失殆尽

 长沙7喜 2020-09-25

本文来源:“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刚开学,4年级的女儿兴冲冲跑来说:妈妈,你别忘了给我报足球课后班。诶?垒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现在又是足球?她这是要“全球种制霸”吗?

几年里,我亲眼见证了女儿对体育的巨大热情。她所在的国际化学校每个学期都会体验1-2种新的体育项目,垒球、羽毛球等都是之前学的。看娃的兴奋劲,她是真的特别喜欢体育。她还在其他地方试验过击剑、格斗、游泳、花样游泳等等。

对比她学钢琴的经历,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说来惭愧,因为我对音乐的偏爱,四五岁起就让娃开始学钢琴了,但娃却早早失去了兴趣,把她摁在琴凳上,就消极怠工,还放“狠话”说,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我一直以为,女儿爱体育讨厌音乐是天生的,但最近看了一本畅销书《范围》,突然意识到,也许是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学音乐时,让她练得太早、太专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不管是学乐器、体育还是其他技能,要想做得好都应该尽早开始“刻意练习”,集中精力专攻一个领域。如果晚了,你就永远赶不上那些从“起跑线”就开始抢占先机的人。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有一本目前位于亚马逊流行发展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医学发展心理学三个榜单之首的书《范围:为什么通才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取胜》,研究了大量世界上成功的运动员、艺术家、音乐家、发明家、科学家等,用大量的科学案例颠覆性地证明了三个“反直觉”的结论:

· 更多的成功人士竟然都是相对“大器晚成”的人;

· 孩子过早开始学习,可能出现“凋零效应”,优势慢慢消失;

· 这个社会更需要通才,而不是专才。

大卫·爱泼斯坦《范围:为什么通才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取胜》

本书作者大卫·爱泼斯坦于2002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环境科学和天文学学士、新闻和环境科学硕士。他现在是一名调查记者,曾是《体育画报》的作家,专攻体育新闻和相关的科学问题,著有《运动基因:非凡竞技能力背后的科学》一书,从基因的角度对运动到底是靠“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此书成为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推荐读物。



伍兹VS费德勒
将刻意训练延后的人竟然更容易成功?

爱泼斯坦给大家举了两个体育名人的例子——老虎伍兹和费德勒,他们都是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两人的成长模式却截然不同。

· 年少成名的代表:老虎伍兹

老虎伍兹据说10个月就能模仿高尔夫挥杆;2岁因为会打高尔夫上了电视;3岁参加比赛成绩就引人注目;4岁时开始像成人一样训练,父亲上午9点把小伍兹放在高尔夫球场,训练8小时后才接他回去;8岁,小伍兹击败了他的父亲,并开始赢得青少年比赛的冠军……之后一路开挂,被认为是史上最成功的高尔夫选手之一。

老虎伍兹

· 大器晚成的代表:费德勒

费德勒的路径则和伍兹完全不同。小时候,他玩过壁球、滑雪、摔跤、游泳、滑板、篮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英式足球,当然还有网球。

他的父母并没有特别的体育培训计划,而是鼓励他尝试各种各样的运动。当费德勒十几岁最终决定放弃其他运动专攻网球时,其他孩子已经专业训练了很长的时间。

虽然起步晚,但费德勒比他们坚持得更久,在38岁“高龄”,仍然活跃在网坛,2019年获得了他第101个冠军头衔。 

费德勒

· 更多成功的人,竟然都是费德勒模式?

伍兹和费德勒的成功都离不开“刻意练习”。一般人可能都会觉得,天才多半是“伍兹模式”,从很小就开始“刻意练习”,这样才容易获得成功。但爱泼斯坦的研究表明:事实可能截然相反。

拿精英运动员来说,15岁之后,他们的刻意练习时间确实远远大于水平较低的准精英运动员: 

但是15岁之前,精英运动员每周花在刻意练习上的时间,居然要低于准精英选手。

换句话说,这些后来获得成功的精英运动员其实延迟了他们的专业训练。这是一个反直觉的结论。那么他们在15岁之前,都在做什么呢? 

爱泼斯坦引用研究者的话说,他们都有一个“尝试期”(Sampling Period),玩各种不同的运动,了解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之后才会专注于一项进行训练。

也就是说,在体育界,虽然老虎伍兹的模式也能获得成功,但费德勒模式才更流行。爱泼斯坦看到了很多足球、冰球、排球、橄榄球、拳击、滑雪等项目的精英,经过了青少年阶段的大量尝试,不着急在年少时争夺第一,最后反而走得更远。

不仅在体育界,在音乐、艺术、职场等很多领域都是如此。

比如音乐,爱泼斯坦看到很多父母为给孩子选择什么乐器感到痛苦,认为学习多种乐器是浪费,希望他们从小开始专心学习一门,如果学晚了,就会“不可挽回”地错过学习的“黄金期”。

但其实,一份对英国寄宿学校的调查显示,在音乐上更有造诣的学生,其实通常不会太早开始学习音乐,入学前的专业练习时间更短,且至少尝试过三种乐器,一半以上的学生甚至学习四到五种。

马友友

像马友友这样世界级大提琴手,也是先学习钢琴和小提琴,最后选择了大提琴,只不过他的尝试期比较短而已。

因此,爱泼斯坦认为,“延迟专业化”和“尝试期”才是“通向成功的关键”。

这能很好的缓解现在家长焦虑的心态,无论是魔都帝都家长,海淀顺义妈妈,焦虑的很大原因之一,就是怕孩子学得比别人晚,会落后,不容易将来获得成功。

爱泼斯坦书中提及,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如果孩子7岁开始没有学习小提琴,就不用开始了,因为已经太落后了。由此催生出的焦虑感,让他们在每个领域都让孩子早早开始“刻意训练”。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有的时候“慢才是快”。

封闭VS开放

慢下来学习才是真的快?

2017年,教育经济学家Greg Duncan和心理学家Drew Bailey及其同事,分析了67个希望提升孩子学术水平的早教项目,发现了一个“凋零效应”(fadeout effect),即那些因为早教带来的学术优势,通常保持不了多久,便会慢慢消失。


究其原因,研究者总结,因为早教项目教的往往是“封闭”技能、灌输的知识,虽然当时好像超过了其他孩子,但没过两年,其他孩子也都慢慢学会了。

研究组建议,如果要更长久的学术能力,学生们应该致力于培养“开放”技能,为知识的学习建立连接。比如:

· 阅读

“早点开始阅读”是封闭技能,而教孩子如何寻找和连接上下文线索、理解他们所读到的内容,才是开放技能。

· 数学

老师教数学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程序型”,教公式并用学过的公式进行计算,举个例子,学生学习多边形内角之和的公式(180×(多边形边数−2)),然后代入多边形边数,求内角和,这就是“程序性”的计算;

另一种是“建立联系”型,老师会问学生为什么这个公式有效,或者让学生试图弄清楚它是否适用于从三角形到八边形的任何多边形。后者才是“开放技能”。

爱泼斯坦还建议:学生要努力思考自己的答案,即使是错误的,也会促进后续学习。

科学家提出一个“超校正效应”,学习者越是确信自己的错误答案,当他们随后学习正确答案时,记得就更牢固。“容忍大错误,可以创造最好的学习机会。”而犯错意味着学习者要抵挡住获得即时成功的诱惑,来换取更长久的进步。

专才VS通才

这个社会居然更需要通才?

最后,爱泼斯坦甚至认为,相对于那些单一领域的专才,现在社会更需要能在多个领域游刃有余的通才。而真正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通才。

爱泼斯坦的研究显示,那些拥有更多元专业背景的科学家们,更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因为他们会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类比,从而获得极具创新的思想和解决方案。


相比较普通科学家,国家级科学家甚至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兴趣更为广泛,更有可能同时是音乐家、雕塑家、画家、木工、机械师、玻璃吹制工、诗人、作家等。

正如心理学家和著名创造力研究者Dean Keith Simonton所观察到的,“创造性的成就者,往往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专注于一个狭隘的话题。”“这种广度会让他们比只了解单一领域的人更有见解。”

还记得乔布斯的故事吗?他曾说在大学里上的一门书法课对他未来的设计美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在大学没有上过这门课,Mac电脑就不会有多种字体。”“要相信这些点迟早会连接到一起。”

年轻时的乔布斯

乔布斯的话或许道出了我们为什么需要通才的原因,因为说不准什么时候,你接触到了几个领域,就能结合在一起,碰撞出全新的火花,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成为通才呢?爱泼斯坦在书中也给出了几个建议。

第一,不要害怕自己落后而“抢跑”,或是让孩子从小盯着一门乐器、一种体育项目、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卯足了劲的练。每个人进步的节奏不一样,孩子应该从小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项目,拓宽自己的广度,学习更多开放式的技能,而非在早期急于求成,才更有可能在未来获得成功。

第二,跨学科。作为学生来说,那些上过跨学科课程的学生,往往更能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共性和连接,从而更能培养他们类比思维,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最深层次的结构,更创新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三,专门安排一些时间去做主业之外的事情,保持“刻意的业余”,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而不要仅仅停留在一个领域,说不定哪个时机,就像乔布斯那样,所有的点都联系了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