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套改造“天下第一难”,设计师都要打退堂鼓!看普陀如何化不可能为可能→

 cxag 2020-09-25


5个基地、12幢楼、2.9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体量全区第三。在今年普陀区全面打响“三旧”换“三新”攻坚战的时刻,真如镇街道抓住历史机遇期和政策窗口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推进辖区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

在完成杨家桥、南大街成套基地100%签约后,真如面临了全年最难的任务——曹杨八村旧住房成套改造。8栋楼住户656家,产权户比例高达50%,这个比例,在整个普陀区已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成套化改造工程中,是最高的。

面对这“全区首家”“天下第一难”,街道成立了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10位处级干部包楼栋的8个攻坚小组。

机关干部带头报名,发动社区干部积极增援,全线推进这场“攻坚战”,大家参与方案设计、协议签约、矛盾化解、施工监督等各个环节,深入到涉改的所有楼栋,俯下身子倾听百姓诉求,先后修改方案近20次,利用双休日举行了20场方案见面会,在政策范围内,通过“螺蛳壳里做道场”,让百姓得益最大化。

在方案公示和签约环节,面临部分居民的不理解以及提出的五花八门“无理要求”,工作人员用真心一遍遍解释、用真情默默感化。


一份承诺与20份设计稿的背后

曹杨八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直至70年代,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众多工人们在此汇集居住,与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同步,也引领过一代人的“时尚”。

“那个时候,能住在工人新村里,都是老百姓眼中的‘模子’,得要是单位里的优秀职工才行。”讲起之前的历史,小区里的老人们一脸骄傲。

随着时间推移,60多岁的曹杨八村渐渐步入老龄,成了老旧小区。窄小阴暗的楼道、霉斑点点的墙壁、蛛网缠绕的电线,令人掩鼻的异味。多年的地面沉积,如今路面倒比一楼地板高5公分,“最怕下雨,尤其是每年台风来的时候,提心吊胆啊……”

更让部分居民尴尬的是,由于小区历史已久,各种类型的房子异常复杂,不少居民依然过着煤卫合用的日子。“一个人在里面,另一个只能在外面等着……除了自己小区的邻居,多少年都没有过朋友上门了,逢年过节也不好意思叫亲戚来做客。”

随着上海市旧住房成套改造力度的加大, 2020年,曹杨八村的旧住房成套改造驶入快车道,7月21日,街道启动涉改房屋意愿征询工作,在短短一周内获得了637户居民同意,同意率达到97.4%。

家住八二小区的准妈妈陈琴,挺着5个月的大肚子第一天就来签约,她也是148号里第一个签约的住户。“我的孩子出生后,可以在新房子里长大,想想都觉得幸福!”

149号一楼的周阿婆今年已经83岁了,她也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地签约了。“终于要告别这种煤卫合用的日子,可以不再害怕台风天了,我们盼了几十年!” 

怀为民之心,得群众之感

曾经,动拆迁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随着政策和工作机制的成熟以及百姓观念的变化,如今旧住房成套改造成了“天下第一难”。而曹杨八村,被称为“难中之难”。

“一般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的小区,产权户比例大概在10%,可曹杨八村,8栋楼754家住户,产权户达到了50%!这个比例,在整个普陀区已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成套化改造工程中,是最高的。要同时取得非成套房住户和成套房住户的一致同意,工作难度大得难以想象。”有着10多年旧住房成套改造设计经验的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师陈健洲这样形容。

一面是居民翘首以盼的新房,一面却是政府工作的难度“之最”。

面对巨大的压力,真如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韶春坚定地表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很大一块来自住房条件的改善。再大的困难,想想这些下雨天家中漏水的百姓,他们的期盼。‘怀为民之心,得群众之感’,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争取让居民们早一天感受到新时代生活的美好。”

正是靠着这股子为百姓谋福利的“儿女之心、儿女之情”,两个月来,街道几乎倾尽全力,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10位处级干部包楼栋的8个攻坚小组,机关干部带头报名,发动社区干部积极增援,深夜挑灯、挂图作战。上至“60后”,下至“90后”,大家停止休假,每天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参与方案设计、协议签约、矛盾化解、施工监督等各个环节,深入到涉改的所有楼栋,俯下身子倾听百姓诉求。

有人带病坚持走家串户;有人为了方便居民拿材料,自己开车跑到浦东、宝山,甚至苏州、杭州“送签上门”;有人为了一户居民的见面,一连几天,从早守候到晚,电话打到烫手、自动关机……

这一切,只为了让八村居民期盼多年的“新房”,到来得能早一点,再早一点。

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根据区委、街道的部署,要在后续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让600多户居民“变百家心为一条心”迅速签约,设计方案的优化、细化是第一道关卡。

按照现有旧住房成套改造的政策,初稿的时候,有抽户、不扩建加层、仅扩建和结构性大修4种方案摆在眼前,前三种方案是让大楼长高长胖,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但涉及到较多的抽户,“也就是说有些居民可能无法回到‘老地方’。”还有些底楼居民或许会因此“损失”部分天井面积。

“别看天井这小小的几个平方,也许是一些居民不得不存在的栖身之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我们想尽可能让全体居民得到最大的权益。”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韶春动情地说。

在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中,既要最大程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又要尽最大可能让群众受益,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一番权衡下来,结构性大修的方案被定了下来,除了“楼层不变、朝向不变、位置不变”,每幢楼都将加装上电梯,居民的家中面积也都增加了。

“曹杨八村是上世纪50年代的房子,但在70年代和80年代均有改造改建,每个建造年代的不同,导致了内部布局结构的不同。有一梯8户,也有一梯6户。3楼以下多是土木结构、煤卫合用,四楼五楼却已是砖混结构、煤卫独用。仅仅从成套的房型来说,有的是套内成套,有的是套外成套……共涉及17种户型。”

陈健洲坦言,像八村这样的户型堪称套改中的“最难户型”,在整个普陀区并不少见,但真正开始启动成套化改造,八村算是“全区首发”了。

“要在有限的螺蛳壳里保证每栋楼住户的得益均衡,这复杂的局面对于我们来说,是从没有过的挑战。”陈健洲回想当时,说自己当时一下子接受不了,脑子里的第一反映是,“要么你们换家设计单位吧!”

陈健洲的同事们,曾一起对这个方案进行“会诊”,面对如此疑难杂症大家也都纷纷摇头,八村能做到整个小区平衡就很厉害了,现在要做到整幢楼平衡,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怎么办?做还是不做?在这关键时刻,陈健洲说,是街道上下拧成一股绳攻坚克难的精神给了自己攻克难关的信心。

“街道带队领导们每天都哑着嗓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们浑身晒成酱油色,社工从们早到晚泡在居民家中进行解说,街道班子放弃周六周日,参与到方案的讨论中,反复开会打磨……有好几次凌晨二三点我把又一次的修改图发给对接的同志看,想让他们明天一早就能看,没想到,他居然秒回。”

做了那么多房子的套改,真如镇街道这样的工作状态和精神,让陈健洲深深感动。“这样没日没夜,为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我也住在真如,是真如的一份子,怎能不全力以赴。”

优化方案细节

“天下第一难”迈出第一步

启动套改,需要整幢楼每个门洞,每户居民一致同意并签约。曹杨八村的产权状况复杂,产权户都是已经成套的户型,有的家里还是新装修,有的房子已经出租,与非成套户相比,他们对启动成套化改造的意愿并没那么强烈。

“将心比心,要让他们同意签约,势必要保证他们与非成套住户的获益得以均衡,老百姓俗称‘不吃亏’。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把这个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

事实上,在八二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的一步步推进中,困难远远超过想像。虽然已经从设计上考虑到面积的增量,但居民们的意见五花八门。

有的坚决要求朝向向南、有的想要天井、有的想要阁楼、有的不愿共用烟道、有的要求拆套;还有些居民提出种种“无理要求”,补偿装修款、把套改与动拆迁混淆要求落实动迁款、有的要求分房子,有的要求帮忙找工作,甚至有的“没有原因,就是不高兴”……

“套改的原则是‘非动迁非解困’,面对有些无理要求必须坚守原则,但是有些细节上的优化,我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整个框架做到了极限。”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韶春诚恳地说。

比如装电梯位置,到底是装在外,还是装在内?放南边还是北边?放在外面施工方便,但可能遮挡阳光,也存在错层问题;电梯门开在楼梯左边还是右边?涉及到相邻关系以及后续维护。哪怕是1个平米的调整,都会涉及到方方面面。

拿居民的入户门来说,在陈健洲看来,居民回到家中,大门必是关上的。因此先进厨房,还是先进卧室,并不能成为“问题”。“从我们常规设计来说,进厨房也好,进卧室也好,规范上面都是可以的。包括现在有些经适房,廉租房,也是先进卧室再到厨房和卫生的。”

可是这个方案拿到街道套改办讨论的时候,却遭到大家的强烈反对。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街道干部表示,八村的居民以老人为主,相互之间非常熟悉,很多人习惯打开入户门,跟邻居聊聊天,拉拉家常。如果入户即是卧室,那么等于家里面没有隐私了。

“我开始理解不了为什么大家要敞开大门。经过几次讨论,设身处地站在八村居民的角度想,因为房屋的局限,这小小走道的公共空间,就是他们的迷你‘会客厅’。所以对于老房子居民的生活习惯,街道干部真的了解得非常细,也非常贴心,真正是为百姓想到极致了。”

锻炼在火线上的 

“指尖一代”“斜杠青年”

“平日里,我俩对接最多,彼此磨合、彼此催促、甚至彼此吵架。” 街道管理办刘轶豪笑着拍拍陈健洲的肩膀,这个88年出生的小伙,和陈健洲一样,如今都成了“斜杠青年”,一个体会到了设计理念与生活习惯的碰撞,一个则跨界成了半个“土木专家”。

事实上,在真如镇街道为此次旧住房成套改造派出的工作人员中,既有经验丰富的“60后、70后”,也有青春洋溢的“后浪”。85后、90后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中坚力量,仅是“90后”就占到人员的10%,年龄最小的只有26岁,在为民服务的火线战场上,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91年出生的浦家俊之前在街道里负责“两新”组织工作。都说90后是“指尖上的一代”,这次的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他说自己在跟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一起入户时学到了很多,“如何接话、如何切入谈话重点、如何打开居民心扉……小环节里都蕴含着大学问。”他深深感受到,“居民工作是非常生活化的,不仅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细致,还需要掌握与不同人面对面真诚交流的技巧。”

在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中,碰到居民不理解是常事,有些甚至说话很难听,这些年轻人也会觉得很委屈,也哭过。但也只有面对过困难,承受过委屈,真正站在百姓的立场,看到他们的急难愁盼,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儿女之心,儿女之情”,用自己的一颗毫无保留的赤子之心,换百姓们一个舒心笑容,“值了!”

“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

前前后后20余稿,65套草图,775张图纸,大大小小数次讨论会议;电梯位置、大门朝向、厨卫全明、厕所抬高、窗户尺寸、甚至一些户型的个性化调整……每一块小的突破,都让原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朝着光明更进一步。

7月26日,历经2个月的曹杨八村旧住房成套改造设计方案终于能和居民见面了!合上电脑的一刻,陈健洲的心中充满着与一开始不一样的感觉,激情、责任、信心、成就感,以及同样的一份期盼。

8月1日,陈健洲参加了街道组织的居民方案见面会,但是很多居民不知道,前一个晚上还在发烧的他,当天一早刚把女儿推进手术室就赶来了。一天17场,从早讲到晚,嗓子眼仿佛破碎了,直冒火。“结束了就得赶紧躺下,含口水一个晚上不说话,否则第二天就得趴下。真是一点不夸张。”

时间来到9月,已经陆续有10个牌号的楼组签约率达到100%,“不可能”正在朝着“可能”大步迈进。曹杨八村的签约任务还在继续,一幕幕的温暖场景,一个个的感人故事,也在继续。

编辑:归嘉仪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普陀区委季度工作会议召开

 如何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

 普陀增强干部“八个本领”案例集评选启动!

 快来赢取上海10公里精英赛专属名额!

 国庆假期如何出游?中疾控最新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