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家训

 忧郁的妖精 2020-09-25

在历史的长河捡玉拾金,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大人物,都离不开良好家风的熏陶。勤勉做人、清廉做官,是古时大多明智的父母对子女们最殷切的期盼。

田稷子任齐国宰相时,一次将两千多两黄金送给母亲。母亲十分诧异,问道:“你当宰相已有三年,俸禄从未见如此之多,莫非是下属官员送给你的?”田稷子未加否认,其母严厉地训斥:“作为官吏,修身养性是第一要事。高洁清白,不要不义之财;忠诚老实,不搞欺诈之事;光明磊落,不存非分之想。你这不义之财,我岂能要它。”田稷子听后,满面羞愧,当即退还了受贿之财。

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其中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便是对其家风的最好诠释。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预感余日不多,他认真总结了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治国经验,作《帝范》十二篇给太子李治,并对李治说:“修身之法,治国之道都在这本书里,我死时不再作其他遗言了。”

窦燕山生活在战乱不断的五代,一般人家可能认为能够在战乱中生存并衣食无忧便谢天谢地了。可是他却不向命运低头,从小严格教育子女,最终成就五子登科的美谈。

包拯素有“包青天”的美誉,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仅自己威谨,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其晚年在家中立下一块石碑,刻上《诫廉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大文豪苏轼在他的长子苏迈赴任时,送给苏迈一方砚,并亲手刻上砚铭:“以此讲道常若渴,以此发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苏迈表示绝不辜负父亲教诲,当一名爱民如子、勤政廉洁的清官。

北宋宰相寇准五十寿诞,臣僚部属都备好各种礼品,车水马龙般赶来为他祝寿。他自己也在家里张灯结彩,备下山珍海味,大摆宴席招待宾朋。他家女佣刘婆见状,想起寇母临终嘱托,忙将寇准叫入内室,拿出其母所画《孤灯课子图》给他看。画中,寇准在松油灯下读书,其母在一旁织布。上有题诗曰:“孤灯课读含苦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寇准望画,想起当年孤儿寡母的艰苦日子,母亲含辛茹苦,不避艰险,终将自己培养成人的经历,顿时泪流满面。遂“辞宾客,停歌舞,罢宴席”。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一生留下26则家训,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他对孩子的要求并不是简单的“成功”“找份好工作”“有车有房”,而是要孩子们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陆游的教育与影响下,四个儿子均是当朝有名清官;陆游的孙子们也都不忘爱民、惜民、济民,报效国家,乃至牺牲生命。

明初名臣杨士奇,为人正直,勤勉于政,但他的儿子却仗着父亲是朝廷大官,横行霸道,家乡父老纷纷进京上告。杨士奇得知后,非常气愤,连夜给儿子写信,严厉训斥,并附一联:“不畏官司千张纸,只怕乡民三寸刀。”

清朝书画家郑板桥五十二岁始得子,他严格要求儿子,提出“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训。临终时他给儿子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像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很多,孟母三迁、陶母退鲊、岳母刺字、欧母画荻的故事千古流芳,颜之推《颜氏家训》、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都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好的家风,像一股轻盈温馨无处不在的暖流,满溢在家庭各个角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可以吹暖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

刊发于2020.5.29《劳动时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