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举任命文官率18万大军攻吐蕃:唐朝青海之战败北,责任人是谁?

 读史思悟 2020-09-25

救火队员

677年,吐蕃大军悍然入侵了今天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九寨沟,攻破了唐朝设在此地的临河镇。唐高宗闻讯大怒,决定出兵报仇雪恨。但是略一思索,他发现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李勣、苏定方、程咬金等人都已去世,薛仁贵也被流放到广西,可谓将星凋零。那么,自己该选谁出征呢?

 刘仁轨大破倭国军队的成名之战

他的脑海中浮现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此人在白江口一战中,以少胜多击溃倭国、百济联军,又在攻灭高句丽、击败新罗的战争中屡建功勋,可谓是打遍朝鲜半岛无敌手。他就是几次出将入相,时任尚书左仆射的刘仁轨,此刻唐高宗最心仪的“救火队员”。

于是,刘仁轨受命到青海镇守洮河军。谁知,他在任上上疏朝廷提建议时,老是被另一位宰相、中书令李敬玄压下来,搞得自己憋屈不已。怨怒之下,他向皇帝大力推举李敬玄来接替自己,扬言“镇守西部,非他不可”,大有“敬玄不出,奈天下何”的感觉。唐高宗接到奏报,立马同意了他的推荐。

李敬玄见皇帝居然让自己一介文官去青海对付吐蕃人,顿时眼前一黑,急忙推辞:“陛下,万万不可啊!我从来没上过战场,根本不会带兵打仗啊!”

谁知唐高宗竟然丝毫不留余地,呵斥道:“刘仁轨如果叫朕去,那也得去,你怎么敢不去?”

 美丽的青海,当时却是唐与吐蕃的前线

李敬玄欲哭无泪,心知刘仁轨这是送自己上死路,但事已至此,也只好硬着头皮去青海赴任,当起了洮河道行军大总管。

青海湖之战

到任后不久,李敬玄麾下的唐军便在龙支击溃了一支吐蕃军。大喜过望之下,李敬玄的自信心也暴涨。既然吐蕃军队如此不堪一击,何不乘胜追击,直捣黄龙?于是,李敬玄统兵十八万,乘势进军青海湖一带,决意痛打落水狗,建立不世功勋!

结果,事实证明这只是吐蕃名将论钦陵的诱敌之计。待李敬玄麾下行军总管刘审礼所部先锋部队深入吐蕃境内,这位吐蕃战神便集中优势兵力发起了猛攻。得知先锋部队遭遇吐蕃主力猛攻的消息,尚未赶到交战地点的李敬玄顿时惊慌失措,不敢赴援,紧闭营垒做起了缩头乌龟。

 今日的胜地青海湖,却是唐军伤心地

不久,兵少将寡、孤立无援的先锋唐军覆没,军中主将刘审礼和后来崛起的名将王孝杰也沦为战俘。败报传来,李大总管吓得连靴子都顾不上穿就率部逃跑,结果又在承天岭被一支吐蕃军截住。吐蕃军占据高地,套用后来宋朝“六如给事”李邺形容金军的话说,就是“其势如泰山,唐军如累卵”,十几万人的性命,只在旦夕。

还好,不是每个唐军将士都像他们的主帅一样脓包。唐军中的百济降将黑齿常之站了出来,亲率500名敢死队员对吐蕃军营发动了九死一生的夜袭,成功引起了敌人的慌乱,迫使吐蕃将领跋地设率部遁走,使这支唐军得以逃出生天。

拙劣演技

事后,李敬玄是彻底不想在刀尖上跳舞了。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接连上疏称病,请求调回京师治疗。唐高宗无奈批准后,他就立马兴冲冲地卸任返京了。到了京城,他还没从兴奋中恢复过来,不但没有去请罪,还直接跑去中书省上班。

 唐高宗可不是好骗的

结果,唐高宗一观之下,发现他面色红润,身轻体健,精神饱满,干劲十足,一点也不像是从高原上跑回来、疾病缠身的模样,顿时有种被涮了的感觉:丧师辱国,不但不认错,还装病欺君,朕岂能饶你!离开我的视线,到地方上反省反省吧!

自此,李敬玄便再无出头之日,几年后便郁郁而终。而坑了他,也间接坑了刘审礼、坑了大唐无数将士的刘仁轨则官运亨通,位极人臣,84岁高寿而终,谥“文献”。

谁之过?

1.刘仁轨

刘仁轨从小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做官后,他曾不畏权势,杖毙了当地军府的一把手,在李世民兴师问罪时也不卑不亢。后来,他更是在逆境中与倭国大军殊死奋战,捍卫了大唐的国家利益。

然而,在他功成名就、深入官场之后,便抛下了昔日满腔的正义和火热的初心,蜕变成了一位不择手段、罔顾大局的官场不倒翁。《旧唐书》给了刘仁轨“逞其私忿,陷人之所不能,覆徒贻国之耻”的评价,可谓贴切。他为了泄私愤,置国家利益与无数将士性命于不顾,陷害与自己有怨的李敬玄,为了一己之私给大唐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

2.唐高宗与武则天

唐高宗与武则天这两口子对这场败仗同样负有责任。此前李敬玄久居吏部尚书之位,手握人事大权,人们争相攀附,且与七姓十家之一的赵郡李氏合谱,三次结婚都是与山东士族联姻,姻亲家族中人布满中枢要职,势力庞大。

 唐高宗与武则天“二圣临朝”

唐高宗既忌惮臣子结党,又一直在设法打压高门士族,自然对李敬玄非常不满。刘仁轨的推举对于他来说正是一个极佳的借口,可以顺势将担任中书令要职的李敬玄调往边境,从而削弱他的势力。

武则天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故事中,但是此时她已经垂帘听政,对唐高宗的影响力相当大。作为她非常器重的大臣,刘仁轨对李敬玄的陷害之计,以及连带着对其背后士族势力的打压,想必也是受到她的默许与支持的。

于是,唐高宗两口子在明知李敬玄毫无军旅经验的情况下,将他放到关键的边防主帅岗位上。在他出战大败、明显不称职的情况下,也不主动将他调离,仿佛是要让他彻底身败名裂一般。

 吐蕃后来成为了唐朝的大患

可是,这却让他们执掌的国家付出了本不该有的代价,更是令吐蕃声威大震,得以在唐朝吞并四方的威势下得以生存和壮大,成为日后困扰大唐的主要边患。观二圣此举,与刘仁轨的行径相比,又有多少分别呢?

3.李敬玄

至于李敬玄,他在明知自己不能胜任时不能为国家利益而竭力推辞,在统兵时不能依靠部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回京后更是不能把装病的戏演好,充分暴露了他对权势的贪恋。利令智昏之下,他进退失据,晚节不保,损害国家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他与刘仁轨被《续资治通鉴长编》一道授予 “此皆不以国家为虑者也”的评价,确实不冤。

结语

此次青海湖之战中取胜的吐蕃一方之中,赞普赤都松赞年幼,权臣论钦陵与论赞婆兄弟同心执掌军政,统兵作战少有掣肘,与帝王将相各怀鬼胎、内部斗争激烈的唐朝相比,显然是更具优势。联想到此前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之事,亦是与唐军内部的不和难脱干系。吐蕃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为大唐敲响了警钟。

最后提个小问题,如果你是李敬玄,在面对唐高宗强迫性的调动时,会用怎样的方法推辞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朝野佥载》《续资治通鉴长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