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过程的研究报告——《细胞分裂的比较》一课的设计与实施

 囡波湾生物 2020-09-25

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

1.课题总名称类别

《对更新高中教师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启迪思维的研究》(哈尔滨市“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

2.课题简介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进行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修订,以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为宗旨,目的是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其中理性思维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帮助,更会给学生带来受益终生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述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和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把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生物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并对课内外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后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创新点:本课题将教学最优化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多种手段,全面贯彻课题实施过程将关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地给予指导;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优化课堂内容;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本人参与的哈尔滨市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是《对更新高中教师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启迪思维的研究》研究成员之一。主要负责研究课堂教学部分。在课堂上通过情景创设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比较不同教学方式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的关系,关注和比较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取得的实际效果。

二、本次实验研究目标及所采用的观察工具

建构模型(即建模),又称模型化,是研究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凡是用模型描述系统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关系的过程,都属于建模。所谓“模型”,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是事物原型的某个表征和体现,同时又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生物模型建构,能够使研究对象直观化和简化,同时还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建立正确的模型可使我们对生物本质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入,对生物问题的分析更加清晰明了。建构出合理的模型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发生正迁移,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培养理科思维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生物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模型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一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确定对象,设置已知与未知,运用科学规律,选择研究方法,检验模型是否与实际一致。从这个层面看,建构模型的目的就不只是停留在模型本身的结构与性质的探案上,而是上升到科学能力发展的高度,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如果具体教学中模型建构过程切实得以落实,在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的“做”科学的过程,既能学到知识内容,又能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生物学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另外,在高中学习阶段,有部分学生把生物学科当作是文科来学,认为只要会背、会记、能理解就可以了。其实并非如此,在现行的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应具备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科思维的培养,树立理科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同时,教师努力更新教学方式,利用视频,诗歌等多中手段,通过不同类型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本科课题的具体目标是:

1.在教学环节中观察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反响,了解学生的课堂兴趣点。

2.在教学过程完成后,检测学生对细胞分裂的掌握程度。分析比较不同教学方式的实效性。

3.在解决具体知识的同时,落实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三、实验研究过程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具备了比较强的生物学习的能力,学习过了遗传和变异,对于细胞分裂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虽然高中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抽象,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都比较强,但这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非常抽象,又十分相似,易于混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挑战。教师在处理上尽量化抽象为直观、具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过程,循序渐进,分析比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成功感。

2.学习内容分析

有丝分裂是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减数分裂是必修2第2章第1节的内容。这两节内容有联系,同时也是理解其他章节知识的基础,如孟德尔定律、染色体变异等。是生物学科核心内容,属于高考中的热点和高频考点。在复习时,关键是抓住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这一条主线展开教学,同时还要适当联系前后与之有关的内容。

3.学习方法分析

教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注重思维引领、注重能力养成。

4.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分裂的概念,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尝试建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物理模型,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在模型建构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小组合作探究,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推衍与分析,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修正和完善,在建构模型的同时达成知识生成,同时进行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学习过程中实践、交流、讨论、模型建构等认知过程,认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2)通过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通过对分裂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5.教学过程预设

四、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本节课数据采集结果及初步分析

具体分析及结论

根据量表分析,课后习题检测,各组负责人总结汇总和各层次学生调查,得出结论及分析如下:

1.给视频配音的教学方式可行。适合较为简单的内容,或学生基本掌握的内容。可放在复习课引课或新课小结环节。

给视频配音,这种教学方式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方面的效果良好。在唤起学生直观记忆方面效果良好。面对一个陌生的视频,视频中出现的画面是什么?专业名词怎么叫?表示的是什么分裂?什么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学生需要思考的。学生由于紧张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可能出现反应较慢,表述不是十分准确,或对视频中的内容关注不够,或刚想到还没有说出来就出现下一个时期的画面了等问题。同时,视频时间有限,需要学生反应迅速。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其他观看视频的学生,都要快度进行反应。一旦发生表述性错误甚至知识性错误,学生和教师都难以及时纠正。所以在本节课上,对加深理解教学内容方面效果一般。(理解很好89.13%,理解一般 8.70%,不太理解2.17%)适合针对复习课或新课小结使用。

另外,在时间和教学环节允许的情况下,增加针对视频配音的纠错环节,或在首尾出针对同一视频进行配音,效果可能会更好。这种方式我会在今后的课题实验课中进行尝试和对比。

2.建模的教学方式可行。物理模型适合微观内容,抽象内容。动态模型尤其适合需要发挥想象的动态生物过程。

建模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比较常见。对于细胞分裂的比较这种内容较多,较难,教抽象的内容,建模的方式要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同时也优于对静态细胞图进行染色体数分析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理解动态过程,加深学生记忆。学生动手制作,纠错,组内自己解决问题和困惑,达到的教学效果良好。这在习题准确率上中有所反馈,在课堂气氛和建模的展示环节也能够体现。

3.分组的教学方式可行。对分组的方式需要深入研究,适当调整。

小组讨论,共同建模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利于维护学生自尊心和荣誉感。这是个越来越多的被采取,也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突破在于,采取了合并4张课桌,周围围绕7-8名学生(4组8人,2组7人,共46人参加)为一组的方式成组。比较传统的前后桌4-6人的成组方式,组员距离近了,交流更顺畅而声音小,利于课堂状态的保持。模型的展示辐射人数也更多。使讨论更充分,建模时间更短(最长11分钟,最短5分钟,平均8分钟)。便于教师巡视和指导,也便于观察员的观察和记录(每组观察员就坐于小组附近)。但需要课前搬出一半的桌子,课后再恢复成正常桌椅摆放方式,需占用一定的课间时间。如果有条件,在后勤配给,教导处报备协调使用小组教室的教师及班级等多部门共同的支持与协调下,开辟专门的小组教室,固定桌椅摆放方式,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有利于分组教学的进行。

同时我也发现,小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模型完成时间最长11分钟,最短5分钟。在分工,讨论活跃度,参与程度方面也有差别。参照小组名单,我发认为,这和各小组成员的知识掌握程度、性格特点有关,和各组长的任务分配有关,甚至和各组员的私人关系有关。    知识掌握好的,善于表达的,能带动起小组的讨论。有领导性格的组长,善于对小组成员进行分配和协调。私人关系融洽的,组内气氛也融洽,更有利于掌握程度较低同学的提问和表达。本次教学,我是按照学生座位进行的分组,是班级的“自然组”。各组之间的知识程度,性格差异都较大。造成了本次课堂的状态。甚至有个别小组在各个方面达成度都不是很高。这是我的失误。这次自然分组的原因是我接触班级时间不长(开学至今不足2个月),对学生知识有所掌握,而对学生性格和私人关系没有全面掌握。学生自己尝试过但也难以拿出分组名单。我认为,分组教学的分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小课题。教师想分好组,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尽可能让各组在各种能力上都平衡,同时还要融洽。学生也要努力在小组中积极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往往扬长避短。如何培养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我想,教师除了给予充足的时间,积极鼓励学生在组内合作中充分锻炼自己,尤其是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外,还应该在课后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避免小组合作加剧学习程度的分层现象。同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尝试其他的分组方式,继续跟进调查和统计,以课堂达成效果和课后知识反馈进行对比分析。

4.诗朗诵形式落实核心素养效果非常好

因为是复习课,结尾处没有花太多时间进行小结而是以一首小诗提升核心素养。本节课内容难,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讨论,思考,已经有些累了。《增殖的离愁》这首小诗,忧伤中带有一丝甜蜜,浪漫中点缀着一个个专业名词,还恰到好处的说出了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别有韵味。高二的学生,十七八岁的孩子,格外喜欢这种情调。从学生惊艳的眼神和热烈的掌声中,我得到了认可。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通过乏味的说教,而是让学生看到美,体会到美,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这是我把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落实得做好的一次。我和学生都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今后有机会我也会多多实践。

结论成果总结及下一步的实验计划

1.结论总结

给视频配音的教学方式可行。适合较为简单的内容,或学生基本掌握的内容。可放在复习课引课或新课小结环节。建模的教学方式可行。物理模型适合微观内容,抽象内容。动态模型尤其适合需要发挥想象的动态生物过程。分组的教学方式可行。对分组的方式需要深入研究,适当调整。诗朗诵形式落实核心素养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采取的这几种教学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设。学生最喜欢的是诗朗诵落实核心素养。对知识和能力落实最好的是模型建构。

2.计划

本学期再进行4节课题实验课,完善其他教学方式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对比。继续充实《对更新高中教师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启迪思维的研究》。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不同方式的分组教学。结合同一班级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班级,同一班级学科不同内容等各个方式的数据,优化小组教学的方式,在本学期期末探索出适合本班小组教学的最优分组教学实践方案。并根据班级、学科、内容等特点,分类提出几个较优分组教学实施方案。

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 生物教研组 庞颖

END


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