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纳堂藏唐宋当阳峪窑绞胎瓷11件

 荣纳堂 2020-09-26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窑的绞胎瓷创烧于唐代,唐代以前尚未出现,北宋靖康之变后失传。当阳峪窑绞胎瓷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珍贵价值。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

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当阳峪窑绞胎瓷,由于当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的白度较差。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了,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有木纹、云纹、席编纹、麦穗纹、鸟羽纹、回转纹、木旋纹、流水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

据现有实物(包括残片)所知,生产绞胎的窑口有河南巩县窑、修武当阳峪窑、焦作西王封窑、恩村窑、宝丰青龙寺窑、新安城关窑、山东淄博瓷村窑等。

▼ 唐代绞胎瓷高足碗

器物表面雾蒙蒙的白色水沁,说明了出土前曾长期在水中侵泡。一沾水白色雾蒙蒙的状态就消失了,干后又会恢复原状,白色物质是清洗不掉的。




▼ 唐代绞胎瓷钵






▼ 唐代当阳峪窑绿釉绞胎盘







▼ 北宋绞胎瓷绿釉香薰








▼ 唐代绞胎瓷黄釉四系罐




▼ 唐代绞胎瓷碗






▼ 唐代黄釉绞胎瓷穹顶




▼ 绞胎瓷三足蛙钮熏






▼ 唐代绞胎瓷黄釉方盖盒








▼ 唐代绞胎瓷圆盖盒





▼ 唐代绞胎瓷盖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