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节 中医研究院 刘志明老独创效方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0-09-26

 一、调脂化浊丸 

 【组成】 

制首乌75g、丹参50g、桑椹80g、杭白芍45g、生黄芪75g、党参50g、麦冬45g、生地60g、西洋参60g、南山楂45g、红曲45g、五味子25g。

 【用法】 

上方一料,共为细末,炼蜜为丸,10克/丸,2次/日,1丸/次。

 【功效】 

益肾健脾、祛痰化浊。

【主治】 

肝浊(脂肪肝),因饮食不节、缺乏锻炼,使脾肾受损、痰浊困阻,而致体型肥胖、精神萎靡、周身困乏、不耐劳累、纳食无味、夜寐欠安、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腻,脉弦或滑。

 【方解】 

方中制首乌、桑椹、生地、麦冬,滋阴益肾;白芍、五味子,味酸入肝脾心经,补脾益肾;黄芪、党参、西洋参,补益脾气;山楂、红曲、丹参,活血化瘀、化痰降浊。

 【歌诀】 

大腹便便脂肪肝,首乌桑椹地麦丹,参芪山曲芍五味,降脂化浊病可痊。

 【临证心得】 

刘老指出,随着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人习惯于高脂饮食,且多静坐工作,缺乏必要锻炼,如此摄取过多,而代谢不足,导致高脂血症、脂肪肝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刘老体会:肝浊一病,病机主要为脾胃失健运,升降失常;肾脏受损,虚不泄浊,造成营养物质过剩而堆积体内,日久成痰化浊,发为本病。刘老针对于此,治以益肾健脾、祛痰化浊为法,并创制调脂化浊方进行治疗。刘老鉴于本病治疗需长期服药方可获效,故变换剂型改为丸药,便于患者携带、服用。临床用之,常收显著效。



 二、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6g、山栀子9g、青子芩10g、青黛3g(冲服)、全当归6g、生地黄12g、杭白芍12g、醋柴胡6g。

 【用法】 

上方,每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

 【功效】 

清肝泻火、疏肝养阴。

 【主治】 

眩晕(肝火炽盛型),或因郁怒、忧思不解,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上炎,扰乱脑窍,出现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头晕耳鸣,甚者昏仆强直,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 

方中以龙胆草、青黛为君,直折肝火;据《易经》所谓“水就湿、火就燥”之义,选当归、生地、芍药为臣,滋肝阴、益肝血、润肝木,勿使木燥,以绝火源;佐以栀子、黄芩,清透邪热,使热有所出,辅助君药,以防郁遏;柴胡为少阳、厥阴引经之药,又可疏肝理气,用其为使,可引药入肝,发挥其力。诸药相合,君臣佐使,共奏清肝泻火、消晕定眩之功效。

 【歌诀】 

木火炽盛头晕现,龙胆青黛以泻肝,归芍生地抽釜薪,栀芩柴胡保万安。

 【临证心得】 

刘老认为,肝火炽盛的发生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此类患者多为青壮年少之人,素体阳盛,若遇忧思郁怒等诱因,则“皆从火化”,肝火上炎,扰动清窍,而致头晕耳鸣,甚则昏仆强直。此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刘老依据“热者寒之”“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旨,提出该型眩晕的治疗当以清肝泻火为主,同时应辅以疏肝养阴之品。刘老解释,若治疗一味清泻肝火,则为“扬汤止沸”之举,稍一停药,死灰复燃,肝火旋起,

劳无功,且长时间使用苦寒之品,又有损阳伤脾之虞。故适当配伍疏肝养阴之药,滋润肝木,则可釜底抽薪,绝其火源。刘老依据这一观点,制定泻肝汤,方中清润同用,标本同治,双管齐下,以收良效。



 三、补肾生髓汤 

 【组成】 

熟地15g、当归12g、生杭白芍9g、阿胶12g(烊化)、川断12g、桑寄生12g、桑椹15g、党参12g、珍珠母24g、酸枣仁9g、白茯苓12g、炙甘草6g。

 【用法】 

上方,每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功效】 

补肾填精、养髓止眩。

 【主治】 

眩晕(肾精不足型),或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充,上下俱虚。症见:头晕,精神萎靡,耳鸣健忘,头重脚轻,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质淡红,脉象沉细。

 【方解】 

方中以熟地、桑椹、桑寄生为君,补肾填精,取“乙癸同源”“精血互生”之意;臣以当归、芍药、川断、阿胶,补血益精;以党参、白茯苓,健运脾胃,佐制君臣,防其滋腻生湿;更增珍珠母、酸枣仁,平潜肝阳,佐助止晕定眩之效;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歌诀】 

补肾熟地与双桑,归芍胶断补血当,

佐以参苓珍珠枣,国老为使味调尝。

 【临证心得】 

刘老指出,此型眩晕者,多为年老、久病以致肾虚体衰之人,肾虚精亏,无以充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肾精不足为此型眩晕证之根本病机,针对于此,刘老遵《难经·十四难》中“损其肾者,益其精”之论,以补肾填精、养髓止眩为法,创制补肾生髓汤治疗。刘老以益精养血之品为君臣主药,并根据患者多为年老久病之人,其脏腑消化吸收功能衰退的特点,佐以健脾之品以助运化。综观全方,思虑周详,君臣佐使,配伍得当,补而不腻,实为填精养髓、止晕定眩之良方也。




 四、补虚益损定眩汤 

 【组成】 

怀地黄15g、怀山药10g、枸杞子12g、山萸肉12g、菟丝子9g、牛膝24g、杜仲10g、川断9g。

 【用法】 

上方,每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

 【功效】 

平补阴阳、养脑定眩。【主治】 

眩晕(阴阳两虚型),发病日久,伤损于肾,阴阳俱虚,以致头晕空痛,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耳鸣、腰酸遗精、齿摇发落。偏阴虚者,则兼颧红咽干、烦热形瘦,舌嫩红、少苔、脉细数;偏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方解】 

方中以地黄、山萸肉滋补肾阴,杜仲、菟丝子温助肾阳,四药相合,共为君药以收平补阴阳之效;枸杞、山药益气养血,共为臣药;川断、牛膝,同为佐使,通达血脉,引药入肾。诸药相伍,共奏平补阴阳,养脑定眩之功效。【歌诀】 

补虚益损怀地黄,山萸杜仲菟丝放,

杞药川断与牛膝,平补阴阳眩晕康。

 【临证心得】 

刘老论治阴阳两虚之眩晕,推崇张介宾之先天学说。张介宾在《灵枢·卫气》所提“上虚则眩”论的基础上,着重对“下虚致眩”作了补充论述。《景岳全书·眩晕》曰:“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张氏之说着重强调了精气并补为治疗阴阳两虚眩晕的不二法门。刘老赞同张氏之见,但并未拘泥于张氏之说,而是结合自身体会,提出己见,认为阴阳俱虚之眩晕其发病根本在于肾,肾为阴阳水火之宅,主张以阴阳为纲论述眩晕的病因病机,以阴阳互生互长之论确定治疗大法。据此,刘老拟定补虚益损定眩汤,以平补阴阳、养脑定眩。对于阳虚偏甚者,刘老常增以鹿角胶、肉桂;对于阴虚甚者,则多加龟甲、鳖甲;对于年老体弱、脾胃消化功能较差者,刘老每每配以焦三仙助其运化。




 五、胸痹饮 

 【组成】 

全瓜蒌15g、薤白12g、何首乌12g、三七粉3g(冲服)。

 【用法】上方,每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

 【功效】 

滋肾活血、通阳化浊。

 【主治】 

胸痹(肾阴亏虚、心阳瘀阻型),或因年老肾亏、或因久病伤肾、或因劳累损精,肾虚则不能上承,心气失养,胸阳不振,浊阴内生,气血失调,导致胸痛频发、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口干纳少、大便微干,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弦细、沉取无力。

 【方解】 

方中(制)何首乌为君,补肾精、滋肝血,精血互化、心脉得养;瓜蒌开胸涤痰,薤白通阳散结,二者合用为臣,痰去结散,胸阳得展;佐以三七,活血化瘀、血脉通畅。四药合用,共奏滋肾活血、通阳化浊之功。

 【歌诀】 

胸痹饮中用首乌,瓜蒌薤白共臣辅,

佐以三七通血脉,心肾同治痹痛无。

 【临证心得】 

刘老指出:首先,流行病学显示胸痹(冠心病)发病多在四十岁以后,与衰老发生密切相关,人体衰老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肾元始亏、匮乏、衰微的过程,二者亦步亦趋。肾虚伴随衰老、衰老伴随本病,且现代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与中医学肾元始衰的时间相吻合。以此推之,年老肾虚是冠心病发病的始动因子。其次,五脏之中,心肾相通,关系密切。心肾以经络维系,上下联络,相互交通。《灵枢·经脉》对其描绘曰:“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结构上的紧密联系,不仅决定了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肾阳不足,心阳失助,鼓动无力,血行瘀滞,脉络痹阻,胸痛发作;肾阴亏虚,心阴失滋,心火偏亢,耗伤阴血,心脉不荣,脉道失润,蹇涩作痛。故《景岳全书》明言:“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因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再次,肾元亏虚,痰浊、血瘀、阴寒诸邪随之丛生。一则,肾阳亏虚,心失温煦,阳不胜阴,阴寒内临证之时,刘老针对患者自身情况,在胸痹饮的基础上灵活变化,加减用之,务求契合病机。若年老久病,肾亏严重,无力化精生气者,刘老常增以桑椹、桑寄生、太子参,以补肾填精、益气养心;若胸阳不展者,刘老辅以枳实通痹消滞,黄酒走窜血脉、扶阳宣通,以助瓜蒌、薤白畅达胸中阳气之功效;若瘀血显著者,刘老选用川芎、当归、丹参,与三七伍用,活血养血,祛瘀而不伤正;若痰浊壅盛,胸中憋闷明显者,刘老则遵仲景之说,即“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合用茯苓、杏仁,从而配合瓜蒌以祛胸中之痰;若胸痛剧烈者,刘老多用细辛、蒲黄、姜黄,辛散寒邪、行气导滞、畅通血脉,共奏止痛之效;若伴见心中悸动、惴惴不安者,刘老取法仲景所言“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加以桂枝、甘草,辛温扶阳、通血脉、止悸动。刘老强调,临证之时,应知常达变,紧扣病机、灵活化裁,切忌死守成方,生搬硬套,此即白石老人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六、热痹饮三方 

 【组成】 

Ⅰ号方:当归12g、黄芩9g、知母12g、栀子9g、连翘12g、生甘草12g、生薏苡仁24g、防风12g、防己12g、羌活12g、独活12g、海桐皮15g、忍冬藤15g。

Ⅱ号方:当归15g、生薏苡仁24g、防己12g、苦参15g、滑石15g(包煎)、生甘草12g、半夏9g、黄芩9g、连翘12g、防风12g、秦艽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g。

Ⅲ号方:当归15g、生地黄18g、知母12g、黄芩9g、连翘12g、生甘草15g、生薏苡仁24g、苦参12g、半夏9g、防己12g、防风12g、海桐皮12g、忍冬藤15g、滑石15g(包煎)。

 【用法】 

上方,每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

 【功效】 

Ⅰ号方:清热宣痹、祛湿通络。

Ⅱ号方:祛湿宣痹、清热通络。

Ⅲ号方:养阴清热、祛湿宣痹。

 【主治】 

热痹

Ⅰ号方:热盛证。多见于痹证初期,发病较急,病程较短。症见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皮肤可见环形红斑,伴发热、恶寒、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灼赤,舌质红、苔黄腻偏燥,脉象滑数。

Ⅱ号方:湿盛证。可见于痹证初起或复发期,患病关节肿胀较甚、疼痛重着、灼热感轻度或不明显,伴发热或身热不扬,身体沉重,疲乏无力,纳呆欲呕,大便溏,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Ⅲ号方:阴虚证。多见久患痹证反复发作之患者,其病程较长,患病关节疼痛,或有肿胀灼热感,甚则轻度变形,常伴低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无苔或苔少,脉细滑数。


【歌诀】 

Ⅰ号方:

热痹热胜用芩翘,知母山栀当归草。

羌独二防生薏仁,海桐忍冬共奏效。

Ⅱ号方:

热痹湿胜苦参己,半夏滑石与薏苡。秦艽忍冬风芩翘,当归甘草海桐皮。

Ⅲ号方:

热痹阴虚归地草,知芩冬夏海风翘。

苦参防己滑薏仁,养阴清热效力高。

 【临证心得】 

刘老认为,热痹的发病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即患者的体质和感受外邪的性质。刘老指出,就患者体质而言,素体阴虚阳盛者,感受风、寒、湿邪,容易发生热痹;以感受外邪而论,风、湿、热邪相兼侵袭人体,湿热蕴蒸,亦能产生热痹。此外,风、寒、湿三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郁而化热,也可转化为热痹。刘老总结,热痹实乃湿与热相搏、流注关节、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其病因应以湿热为源,兼有风寒;其临床表现有热偏盛和湿偏盛之异,其兼证可见寒象而成寒热错杂之证,而热邪最易伤阴,故热痹每有阴虚见证。据此,刘老将热痹分为热盛型、湿盛型、阴虚型,临床之时辨证施治。对于热痹热盛证,刘老治以清热祛湿、宣痹通络之热痹Ⅰ号方,服用该方十五剂后,一般均能退热,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若能治疗月余,效果更好。对于热痹湿盛证,刘老以祛湿宣痹、清热通络为法,给予热痹Ⅱ号方治疗,服用该方二十剂,发热可除,关节肿胀疼痛可明显减轻,全身症状均能改善。对于热痹阴虚证,刘老以养阴清热、祛湿宣痹为治则,给予Ⅲ号方治疗,服用上方十至二十剂,一般低热能够逐渐减退,关节疼痛症状减轻,关节肿胀消除,关节活动困难亦随着症状好转,运动功能逐步恢复。刘老强调,热痹多见于痹证初起或复发期,是疾病的一个阶段。治疗时一旦热邪已除,黄芩、栀子、连翘等清热泻火药物就当及时减去。但风、湿之邪缠绵难愈,祛风胜湿之品须继续使用,同时还应增加调理气血之品以善后,如此则可扶正与祛邪并举,增强疗效,缩短病程。热痹后期患者,久病多虚,正气亏损,以致余邪留恋,治疗之时又当参以补气养血之药,如黄芪、太子参、当归、白芍等,以辅助正气,鼓动血脉,逐邪外出,方达祛邪务尽之目的。



 七、肾炎经验方 

 【组成】 

猪苓12g、茯苓15g、泽泻12g、阿胶9g(烊化)、滑石15g、苇茎24g、金银花12g、连翘12g、玉竹12g、白芍9g、太子参9g、白茅根15g、生甘草9g。

 【用法】 

上方,每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

 【功效】 

清利湿热。

 【主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由急性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也可起病之时即为慢性改变,临床常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相当于中医学中“水肿”“水气”范畴,其特点主要为湿热伤肾,治疗以清补兼顾为法。

 【方解】 

本方以猪苓汤为基础方,增金银花、连翘、苇茎、白茅根,以助清热祛湿之功;辅以太子参,健运脾胃,脾健则升、胃和则降,脾胃升降得调,则湿热之邪易化;反佐生地、玉竹、白芍、生甘草,滋养阴液以杜利水伤阴之虞。诸药配伍,和缓不峻、补而不滞、利而不伤,既可清利湿热,又能育阴固本,实为治疗肾炎之良方。

 【歌诀】 

肾炎水肿猪苓汤,银翘苇茎茅根尝,

参地玉竹白芍草,清补兼施组良方。

 【临证心得】刘老认为,慢性肾炎病程较久,单纯的实证或单纯的虚证较为少见,其病机常表现为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错杂。其正虚主要有肺、脾、肾之不同,然尤以肾虚最为病机关键;其邪实主要责之水湿、热毒、瘀血等,诸邪是导致疾病不断加重、发展的条件。对其治疗,刘老主张“主以治肾,辅以健脾,兼以祛邪。”刘老认为仲景猪苓汤既可清下焦湿热,又可以滋少阴之源,十分切合湿热伤肾的病机特点,实为治疗肾炎的一张良方。故刘老治疗肾炎常以此方为基,增二花、连翘、苇茎、白茅根,以助清热祛湿之功;辅以太子参,健运脾胃,脾健则升、胃和则降,脾胃升降得调,则湿热之邪易化;反佐生地、玉竹、白芍、生甘草,滋养阴液以杜利水伤阴之虞。



八、益阳活血方 

 【组成】 

黄芪30g、当归15g、红参10g、附子6g(先煎)、生地15g。

 【用法】 

上方,每日一剂,水煎500ml,早晚分服。

 【功效】 

益阳活血,强心复脉。

 【主治】 

迟脉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此病多见于老年患者,乃心肾阳虚、气血鼓动无力、运行缓慢,以致心失所养而成。临床以心跳缓慢、心悸、怔忡、胸闷、头晕、舌质暗红为主要症状。

 【方解】 

方中黄芪健脾补中,当归养血活血,红参大补元气,三药相伍,气血并补、补虚扶正;附子入心肾经,上助心阳、下补肾阳;另用生地滋阴补肾,与附子配伍,取“阴中求阳”之义,并减轻附子大辛大热、升温助阳之副作用,避免全方燥烈之性。诸药相伍,共奏益阳活血、强心复脉之效。纵观全方,用药精炼,配伍得当,药味少,剂量轻,副作用少,疗效显著。

 【歌诀】 

心肾阳亏病窦生,芪参当归共扶正,附子温阳生地佐,强心复脉心率增。

 【临证心得】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造成起搏及(或)冲动传出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临床难治的重大心血管疾病。刘老认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中医“迟脉证”“心悸”“胸痹”之范畴,其病机关键是心肾阳气亏虚、气血运行不畅、气滞痰瘀痹阻心脉;老年患者又多气血亏虚、心脉不荣。本病病位在心肾,病性为本虚标实。刘老针对其病机,治以“温阳活血”为法,精选黄芪、当归、红参、附子、生地,组成益阳活血方治疗。临证之时,刘老对于面色苍白、心胸满闷、胸背冷痛、头晕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暗、上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迟涩之阳虚血瘀型病窦患者,多用此方加减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