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好型人格的真相

 羊梨笔记 2020-09-26

生活中总有一些朋友为人特别nice:

明明她的工作已经很忙,但如果你的工作想请她帮上一把,她也不会拒绝;中午同事们一起出去吃工作餐叫上她,她本来已经带了饭,但不忍心破坏气氛,还是跟大家一块去,晚上只能再把饭又带回家;大家伙儿一块合影,别人都拍得美美哒,只有她眼睛没睁开的丑样子被抓拍下来,可她还是啥都没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把这张照片发到朋友圈。

这样的朋友在任何时代都不少见。只是,在从前的年代里,这种叫老实人、老黄牛;搁现在,换了个词儿,改叫「讨好型人格」。

如果你经常忽略或者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自觉地降低姿态去服从、讨好他人,即便是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也会让你很痛苦,心里骂骂唧唧,嘴上“好的没问题”;那么小心,你可能是讨好型人格。

人际关系中,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喜欢,希望被身边人接纳,无可厚非。阿德勒也说过,要把他人看成我的伙伴而不是敌人。但这样一来,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如果我拒绝了别人,别人可能就会不喜欢我,ta不愿意再做我的伙伴,那我可能就会被孤立;如果要满足别人的期待和要求,难免会委屈自己,做一些本来不太情愿去做的事。

比如,你想要出去玩,父母却要求你“要好好学习,写完作业才能玩”;你想要学摄影,父母却觉得还是学理工更有前途;朋友找你借钱,虽然你也没什么钱,但还是不敢拒绝,很久不还你也不敢开口要,还安慰自己“这笔钱就当送给他了吧”;同事说你Excel做得那么好,这个总结报表你就帮我做了吧,虽然你手头也一堆事儿,但是你依然不好意思拒绝她;老板要求你周末来开会,虽然你早已经安排好跟家人一起自驾游,但依然讨好地说“没事儿,这周末没安排”,乖乖准时到场。。。 

因为经常压抑自己讨好别人,这种讨好型人格的人,活得委屈、拧巴。甚至,讨好别人已经成为你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变成了你的条件反射。

更折磨人的是,你大脑里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又在讨好别人,对自己说“你怎么这么没自尊,快停止这种行为”,但你的行为好像不听使唤,再次做出了赔笑、附和、谄媚的反应。

相比懵懵懂懂茫然无知,这种清醒的糊涂,让你更加厌恶自己。

也许你在庆幸,还好我不是这样的人。但是,如果把「讨好型人格」这个标签撕下来好好看看背后的本质,那么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脑子里都住着「讨好型人格」,只是每个人的中毒程度不同。

讨好型人格所代表的这一大类心理现象的本质,就是被认可的需求。有朋友也许会想,被认可的需求难道不是人类的本能吗?这有什么不对吗?

的确,它是人类的本能,本能又怎样?好吃懒做还是人类本能呢!它是人类的本能,并不能证明它的正确与合理性。「被认可」这个需求,从我们小时候刚开始形成自主意识时就有,然后在我们每个人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它被放大了,被强化了。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们之所以那么在意社会评价和他人评价,起源是因为赏罚教育的规训:“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得到表扬”。

人从小到大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被规训的过程,尤其以东方文化的社会为典型。

幼儿园里,你正在玩的玩具别的小朋友也要玩,老师家长会告诉你要学会分享,这样才会有小朋友愿意跟你玩;上学了,学习成绩好、按时完成作业会被表扬,调皮捣蛋会被批评;学校里的集体生活,要交到朋友才能不孤单不被排挤,而要交朋友你就需要得到同学们的喜欢;工作中,得到同事、老板的喜欢,才可以得到额外的资源支持,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

人一生中会经历无数个要求你必须获得别人喜欢的情境,在一次次的赏善罚恶规则训练下,你在思考一件事的时候,第一反应不再是“我想不想这么做”,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我?会不会认为我太不好说话、太强势、太不友善了?”。

然后,我们变得越来越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不断委屈自己。最严重的那部分人,把讨好别人变成自己下意识的条件反射,也就是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所以说,只要我们还在寻求他人认可,还把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看得很重,那么我们的心理现状与「讨好型人格」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

阿德勒心理学有个大的前提,就是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并且旗帜鲜明地主张:人的终极自由就是不再把寻求别人的认可当作必须,从而获得被讨厌的勇气。

很多朋友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的时候,可能会非常难以接受,因为它违逆了我们的本能直觉,有些人甚至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什么阿德勒心理学?这分明是刺儿头心理学、是在教唆我们把周围人得罪光!

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度解读对这个理论的理解。

我们一定要注意,别犯了逻辑错误:

不必非得寻求别人的认可,不等于一定要寻求别人的不认可;

获得被讨厌的勇气,也不等于一定要被别人讨厌。

阿德勒的意思是把要不要寻求别人认可的选择权攥在自己手里,你可以选择得到别人认可,也可以选择不得到别人认可;你可以选择被这帮人认可,也可以选择被那帮人讨厌,这都是你的自由。
然而知易行难,我知道有一些读了好几遍阿德勒著作的朋友,在实践起来都还能经常感到一些迷茫困惑,不知道具体操作起来的分寸在哪里:常常会觉得要么是道理虽然懂了,但实际做人还是以前唯唯诺诺老样子;要么就是用力过猛,本来有一些能够圆滑处理的场合给闹得很僵。

学以致用的时候磕磕绊绊这也很正常,这是因为,被他人认可这件事,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其实非常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对这一点仔细研究剖析,我们会发现,我们为什么想要被他人认可,其原因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为了获得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所以需要他人认可,这种是理性的讨好。

比如,小时候想吃果冻等等零食了,可能需要讨得父母欢心,如果不听话惹父母生气,大概率就不给买。所以,小孩会为了果冻零食,去听话做个乖宝宝。工作中,老板掌握着你加薪、升职的机会,如果得不到老板的认可,你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炒掉。如果你想要在公司更好地存活下去,就需要取得老板的认可,变成一个价值观很正点的员工。

总之,这种类型的人际关系本身不对等,你低对方高,对方掌握了你的关键资源,拿住了七寸,你为了获得资源,所以选择了尽量被对方认可。

第二种,为了获得虚荣感的满足,所以需要他人认可,这种是感性的讨好。

比如,牺牲自己的假期去帮朋友排队买票,就是为了听到感谢时觉得很爽,这是增加自己的虚荣感;明明带饭了还要答应参加跟同事们的一顿普通工作聚餐,以免大家觉得你不合群,这是害怕减少自己的虚荣感。甚至是社交媒体上一个陌生人的赞、一个陌生人的杠精言论,都能让你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这种类型的他人认可,于你本身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这些人认可你也罢不认可你也罢,对你的福祉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你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只不过是出于虚荣心而已。

第三种,寻求他人认可,已经成为下意识的条件反射,这种是本能的讨好。

比如你买东西时服务员结账给算错了,这是别人的错不是你的错,但你怕麻烦、怕事不敢开口宁愿自己吃个哑巴亏,就是这种情形。

但这种本能不是天生的本能,是后天强化形成的。从小到大的赏罚教育,是一次次的刺激与回应训练。

父母老师提的要求你答应了做到了,他们就会更高兴,你会得到奖励;提的要求你没答应或者做不到,就会受到批评。

长久下来,就被规训出来了一种“别人提要求,我必须答应”以及“生怕得罪别人”的不过脑子的行为模式。

到了没?人们先是为了获得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而理性地讨好别人,然后为了获得虚荣心的满足或者害怕虚荣心的受损而感性地讨好别人,久而久之,寻求他人认可变成了一种可悲的条件反射,变成本能地讨好别人。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真相。

认清了讨好型人格的真相,我们就找到了破题的入口,也就找到了践行“被讨厌的勇气”这个伟大的心理学理论时所应有的分寸感。

首先,对于第三种情形,本能型讨好,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被规训出来的,是后天的,可以改变。

小时候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依赖于父母、老师的良好评价,但是你现在成人了,成熟的你已经有了拒绝他人的能力,也有了遇到事情过脑子的能力:拒绝这个人,会不会威胁到你的生存?

凡事问自己这么一句,养成这个习惯,你就可以用新的反讨好强化训练,来对冲你幼年时候所遭受的讨好训练,最终抹除掉这个本不该形成的条件反射。

其次,对于第二种情形,感性的讨好,同样要想一想,别人的认可,会对你的实际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吗?绝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只是你的虚荣心作祟而已。

当他人提出要求时,已经预设了有两种结果,同意或者拒绝。当你从自己的虚荣心里获得解放的时候,被拒绝的人会怎么想,那是他的课题了。这里涉及到阿德勒讲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课题分离,课题分离会在后面的节目里再来详细介绍。

最后,对于最为复杂的第一种情形,理性的讨好,必须要提醒的一点是,获得不被他人认可的自由,不是蛮干。

我们在学习阿德勒心理学掌握被讨厌的勇气的同时,同样不否认某些极端条件下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有时候你的生存/发展资源就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且他们掌握的资源具有独占性、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小孩和父母,学生和老师,体制内单位里的下属和上级,有着严苛的竞业限制条款的民营企业里的员工和老板。

在这样的关系场景中,虽然你可能很反感他们强加于你的种种要求,但如果离开他们你就没办法生存或者生活会面临巨大的困难,那么你需要的勇气可能就不是那种拍桌子走人的匹夫之勇,而是认清当下你因为客观条件的弱小而正在受制于人的现实,在精神上保持自己的自由,清醒知道自己当下的讨好行为只是因为时运未济的逢场作戏,而自己的人格并没有屈从于强者矮化于对方,然后在此基础上获得那种卧薪尝胆和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能屈能伸之勇。

努力提升自己吧,直到有一天,让强者所掌握的资源不再具有独占性,到了那时,你才真正拥有选择的自由,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都获得「可以不被他们认可」的终极自由。

愿大家的这一天早日到来!


本期为《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系列节目第十一集,前面的节目请点击:

第一集:为什么说《被讨厌的勇气》值得一读

第二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第三集:这个锅,原生家庭”不背

第四集:关于情绪管理,这本书讲得真叫一个稳准狠

第五集:改变自己,首先需要一份战胜“叶公好龙”的勇气

第六集:自卑的真相

第七集:走出自卑情结的四种心理自救术

第八集:注重竞争的人生观,错在哪里?

第九集:为什么网上的论战往往会发展成骂战?

第十集:要不要看另一半手机?阿德勒心理学如是说


如果喜欢本期内容,点一下在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