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卒中专栏 | 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对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比较

 新用户85762871 2020-09-26

研究证明,银杏内酯注射液能够抑制家兔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活化,且高剂量(1.02 ml/kg)作用最强。银杏内酯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是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ABC,银杏内酯早在1985年就已被发现是PAF受体的拮抗剂,白果内酯具有神经血管保护作用,但对PAF拮抗作用报道较少。


本研究旨在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银杏内酯ABC、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EGb761)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及抑制率比较,研究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是否具有协同抗PAF作用。

材料与方法

将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EGb761(1.02 ml/kg)组、银杏内酯ABC(5.13 mg/kg)组、银杏内酯注射液(1.02 ml/kg,以萜内酯计5.1 mg/kg)组、白果内酯(5.13 mg/kg)组,分别静脉注射相应药物,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

给药结束后,家兔心脏取血,观察PAF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试剂盒法观察PAF诱导下血清中血小板因子-4(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含量。

结果

1. 血小板聚集实验

PAF诱导下,与对照组比较,EGb761组、银杏内酯ABC组、银杏内酯注射液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0.01);而白果内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银杏内酯注射液组、银杏内酯ABC和EGb761组均对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银杏内酯注射液(43.76%)>银杏内酯ABC(35.3%)>EGb761(26.52%)>白果内酯(5.48%)。结果见表1。

 2. 血小板电镜检测结果

在2000倍的扫描电镜下主要观察到4种血小板形态:圆形、树形、展平形和聚集形。在PAF诱导下,EGb761组、银杏内酯注射液组、银杏内酯ABC组的血小板大小较一致,表面光滑,聚集型血小板较少见。对照组和白果内酯组红细胞可粘附在血小板上,血小板形态不规律、体积增大、伸出伪足、聚集形血小板数增多。结果见图1。

通过计数分析,与对照组比较,EGb761、银杏内酯ABC、银杏内酯注射液组圆形、展平形血小板比例显著增加(P<0.05、0.01),聚集形显著降低(P<0.01),结果见表2。

3. 血小板PF-4和β-TG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内酯ABC及银杏内酯注射液组PF-4水平显著降低(P0.01);EGb761、银杏内酯ABC及银杏内酯注射液β-TG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0.05)。PF-4和β-TG水平降低,说明血小板释放功能受到抑制。见表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栓及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血小板的活化相关,因此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防治相关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常见的抗血小板途径有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和PAF途径。

AA途径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从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血栓A2(TXA2)的合成,代表药物为阿司匹林;ADP途径通过改变血小板膜结构,阻断纤维蛋白原与膜上糖蛋Ⅱb/Ⅲa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代表药物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被多个指南推荐并广泛用于临床,但部分患者会发生抵抗,使药物效果不明显且增加卒中严重性和梗死面积,这就需要考虑选择替代药物或联合用药。

PAF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递质,在体内有着类似激素的生物活性,它存在于血小板聚集机制的最前端,是不依赖AA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第三条途径。早前研究发现,银杏内酯是PAF的拮抗剂,其中银杏内酯B活性最强。

本实验发现,银杏内酯注射液(48%白果内酯和51%银杏内酯ABC,以萜类内酯计剂量为5.1 mg/kg)通过PAF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作用强于银杏内酯ABC(剂量为5.13 mg/kg)及银杏提取物,从而证明白果内酯与银杏内酯ABC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这与Maerz等结果一致。协同作用机制可能是白果内酯剂量依赖性地下调PAF受体mRNA的表达,而不影响PAF乙酰水解酶,从而整体下调PAF的信号转导作用。

此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银杏内酯注射液对PAF诱导后的血小板PF-4和β-TG水平有明显抑制作用,而EGb761降低β-TG作用不明显。PF-4和β-TG均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内,当血小板受到刺激被激活时从血小板中释放出来。β-TG和PF-4同时升高说明血小板被激活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银杏内酯注射液能显著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激活,作用强于银杏内酯ABC,可能是白果内酯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文献来源:

季传平, 徐露, 李慧琴. 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对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比较[J]. 药物评价研究, 2018(41): 1174-1178.

END

看完记得关注点“在看“❤️

编辑 | 董晓慧
审校 | 丁慧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