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怀念所以守望之四:​取暖的记忆

 简心素文 2020-09-27

因为怀念所以守望之四:

取暖的记忆

初冬,下了三天的小雨,天一下子冷了许多,温度降到了冰点。我手捧热茶,坐在暖气融融的窗前,望着外面缩头跺脚的人们,心里顿生感慨:现在生活条件多好啊,屋里屋外真是冷暖两重天,比起我们小的时候……于是,便守不住情感的闸门,怀旧的心理随之涌出了。

也许是受“世界在变暖”一说的影响,总是觉得我们的小时候比现在冷得多。其实,那时冬天的气温并不一定低多少,而是人们吃的、穿的、住的都大不如现在御寒的条件。

就拿屋内取暖来说吧:那时候我们这个地区住的都是平房,又大都是一间屋里,炕就占了一半。到了冬天,各家为了保暖,都把窗缝用纸糊上,以免进风。后来有了透明的塑料膜,就干脆在窗上蒙上一层。一般的家庭,屋里的取暖就靠火炕,就是屋外的锅台通着炕,烧火做饭的时候,炕也就同时烧热了。晚上一家人挤在炕上睡,大家把脱下的棉衣、棉裤都压在上面,也觉得暖暖和和的。可早上起来,我们的鼻子、耳朵也总是冻得凉凉的。如果脸盆里的水晚上忘了倒掉,第二天就会冻上了。

我还记得我们家在锅台里,挨着炉膛垒进一个小水缸,等饭熟了,炕热了,缸里的水也热了,晚上就可以用来洗脸、洗脚。如果剩下热水,母亲就灌进玻璃瓶子,扔进我们的被窝里。

在秋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们下学、放假的主要任务,是野外拾柴、割草添补家用。

后来,不知谁发明了烧锯末,就是用一个铁桶,前下方掏个小门,后上方接上一小段烟筒通到炕里。烧火的时候,桶的中间立根木棍,下边小门再横插一根木棍相连,把锯末装进桶里踩实后抽出木棍,这样上下通风,一张纸就能很容易地把锯末点燃了。天冷的时候,就再加烧一桶,炕就更热乎乎的了。也有家庭条件好点的,就在屋里按一副烧煤的炉子,烟筒长长的通到窗外。如果炉子上放着烧开了水的壶,冒着呼呼的蒸汽,或坐在炉旁看书、取暖,是我记忆中挺羡慕的一副“小康”生活的画面。

也有家庭经济条件再好一些的,可以用上烧木炭的火盆。天气降温了,或到了晚上,把烧好的火盆端到炕上,一家人围在火盆旁讲着山南海北、古今中外的故事,更是我小时最美好的向往了。

等有了蜂窝煤的时候,家里的条件已有了很大的好转,屋里也安上了火炉。但为了防止煤气中毒,晚上要把火封上,窗上还要安上风斗,以保持室内的通风,特别是气候条件不好、气压低的时候就要更加注意。尽管如此,每年冬天还总有煤气中毒死亡事件发生的报道。

最让人忘不了的,是学校上课时的取暖。每到冬天,学校都会在每个教室的中间安上火炉。但每天引火生炉子的事,就要同学们轮流值日了。负责生火炉的同学,要天还没亮就提前到学校,几个同学分工劈柴、端煤、点火。那时候,学校准备的引柴和煤,都不是很好。特别是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又都不怎么会生火炉,时常弄得满教室乌烟瘴气。很多时候,上课了,火炉还没生着。而我们每人的脸上、手上却都是黑黑的,个个都像小花猫似的。上课的时候,实在冻得不行了,老师就让同学们一起搓手、跺脚,一时间教室里惊天动地的,大家也就在一时的嬉笑中,忘掉了教室的寒冷。由于取暖条件差,也源于那时营养的不足,身体抗寒能力差,每到冬天,我们的手、脚都时常冻得裂开大口子,流着血,这些都是现在的孩子们不可想象的事。

现在好了,冬天取暖的那些艰辛的往事,都留在了岁月的记忆中了。暖气、空调、电热毯、电暖器等,那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取暖,就竟然发生了这样“与时俱进”的变化!

我已有些弄不清楚了,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的感觉,是源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还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呢?而“既然是冬天,就应该更冷一点”的想法,竟越来越变成我的一种愿望了。

作者:守望



◆守望:因为怀念所以守望之三:粽叶飘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