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秋的女人们

 简心素文 2020-09-27

拾秋的女人们

放学往回走,经过一块收过的大豆地,看到几个六十多岁的女人蹲在田里边,很细心、很耐心地在散碎而干枯的枝叶间捡拾什么。太阳在西边,风不算太凉,几个女人没有一点要回家的样子,蹲着的腿沿豆垄一点点向前移动,脑袋在前伸的脖子上,眼睛在稍下低的脑袋上,整个身体的姿势传给我一种不觉疲倦孜孜而有兴味的语言。

呵呵,拾秋!

接下来的时间,我满脑子都是拾秋两个字,我想起了那些尚在和已经不在的拾秋的女人们。

华北厚土,旱涝保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地是慷慨和温柔的,它让辛勤的农人满仓满囤,也给鸟儿和小鼠们留下了足够的秋后和越冬食粮。秋收以后,空荡的大田里不光有悠然啄食的鸟雀,还有一群拾秋的人。这些上年纪的女人,早已不是大田劳力,她们用天性、兴致,用经年磨得粗糙的手,打理遗拉的秋天果实,让秋收更加完美。

农村人不比城里人,没有退休金,从劳力位置的退出,也就意味着从挣钱位置的退出。他们年复一年面朝黄土,土地能给他们的差不多只是饱腹而已,若说积蓄,不会有太多,在个人享受和儿女成家两者之间,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当老两口相伴后面时光时,节俭勤劳的天性使做惯了一日三餐的女人把秋后看成了心中的重要日子。那里有她们一生珍惜的粮食颗粒,有入锅甜软的红薯、香喷喷的花生和能腌能煮能换豆腐的豆子,它们就在旁人看不见的枯叶下土缝里,把它们收拢到自己的小家里,许多日细细享受,那是多么快乐的事。

女人们虽上了年纪,但不惮走路,不拒负荷,大清早结伴出门,有的还带上水和干粮,就开始了一天的征程。每人带一个小铁锄,一天里向着他们希冀的地方捣哇捣,她们的胳膊似乎不知疲倦,弯着的腰和蹲着的腿似乎也不觉酸。一辈子下田,练就了一身基本功。天黑时,那些略显疲倦的身影由远归来,她们记不清走了多少地块走出多少里,头发被风吹得有些乱,衣裳带一层土色,肩上背上和提篮里是一天的成果,只要有收获,每个人脸上都写满喜气,也写着对明天的期待。运气好的,会挖到一个田鼠窝,那些一身黄毛满眼机灵的鼠子费尽心思攒下的大半口袋家业,被女人扫荡殆尽,田鼠有知一定会欲哭无泪,另一边的狂喜足以抵消小动物的伤悲。不过,农人的生活简单,小鼠子们的生活更简单,只要有秋天,就不会有它们冬天的饿肚子。



 我愿意想象女人们每家的晚餐都是老爷子做的,饭桌上也许就有拾回的红薯和花生,她们的房顶,成果晾晒的面积也会越来越大,从簸箕大到席子大再到更大,欣赏面积的扩大就是他们极大的快乐。只要坚持,一个女人一个秋天能拾二三百斤带皮花生,这些花生榨了油,绝对纯正,能有满满一小缸,可以小土豪一样隔三差五任性炸果子。捡回的玉米熬了粥,也一定分外好喝。老两口的冬天,就是富足幸福的,就是热乎乎香喷喷的,再加上秸秆木柴烧的热炕头,也许,他们的梦,也是笑着的。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和儿媳妇怄气,赌气不活了,下午出走,手里拎了个简易布包。经过一块收过的红薯地,被丢下的一个个大块红薯吸引住了。忘了寻短见,就在地里捡呀捡,绝望出走变成了快乐拾秋。居然得了个小丰收,包里冒了尖,红薯还有很多,却浑然不觉天色已黑,只好在地里坐了一夜,也许一晚上想通了,第二天带红薯回了家。这就是农民,他们对土地对粮食的感情是在骨子里的,所以拾秋留下了一个生命。

我见历的拾秋人有的还在,有的已经眠在土里,新的拾秋人更多不认识。我相信,拾秋会对土地的感情一样,一代代延续下去。土地,永远是生灵的根基,而拾秋人,是秋天里烟火味儿的风景,是平凡生命最朴实的诠释。

田边经过,不妨,多看一眼。

作者:一蓑烟雨

◆一蓑烟雨:稻香十月走江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