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政组织

 CKO养成计划 2020-09-27

  • 行政组织的含义、特点和组织理论

  • 行政组织的结构、体制、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组织的含义、特点和组织理论


(一)行政组织的含义

行政组织,就是指执行国家法律和公共政策、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组织。一般而言,就是指政府。

  • “组织” 作为动词,含义是将某些要素联系、整合起来,开展某种行 动。作为名词,指由某些要素组成的、呈现特定结构、履行特定功能的特 殊结合体。 

  • 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结构、制度(规范)和专门目的与功能,是人们 有意识建构起来的。

  • 组织与偶然聚集形成的群体不同,后者没有特定的结构形式,没有明确、长久的目标,存在时间有限,具有偶然性、临时性。

(二)行政组织的特点

  • 行政组织是具有法定授权的公共权力组织;

  • 行政组织是进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组织;

  • 行政组织无须参与竞争;

  • 行政组织依赖公共财政资金展开活动;

  • 行政组织对社会承担公共责任、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组织理论

  • 古典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是泰罗、法约尔、古立 克和韦伯。古典组织理论主要运用科学主义方法,强调组织必须符合专业分工、层级节制、权责一致、法度严密、奖惩分明、目标明确、行动统一等要求,认为这样建立起来的组织才是理性化的、高效率的。

    韦伯还提出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即个人在组织中严格执行岗位职责、按照岗位职责的规定活动,只是岗位职责的承担者。 组织并不需要古代社会那样依靠私人性的忠诚关系来维系。

  • 新古典时期的组织理论:这一时期的组织理论引入了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揭示组织中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 主要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和西蒙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梅奥提出,组织中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受经济因素的刺激外,还受到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制约。组织必须重视其成员行为的多方面动机,运用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巴纳德提出,组织是两人以上有共同目标,通过一定物质和信息手段彼此协调自己行为的系统;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充分的信息交流是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组织中的命令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被命令的人而不是下命令的人,由此导致对管理对象的重视;他还重视组织中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认为组织必须在成员的贡献和组织提供的报酬之间达成平衡(报酬大于或小于贡献都会使组织陷于无效)。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组织成员不是机械执行任务的工具,而是有选择能力的人,但是,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的决策不可能发现最优方案,而只能是次优方案。组织的功能就在于提供一套有利于做出合理决策的结构、程序和系统,以引导其成员的决策,这就是管理者的任务。

  • 现代组织理论:包括系统分析组织理论和权变理论。

    卡斯特认为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整体,同时,组织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此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工作流程和正常运转,并随环境的变化进行反馈调 节,保持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组织模式,一切都取决于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和当时的需要。因此,组织的管理要注重灵活性、适应性、多样性。

行政组织的结构、体制、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一)行政组织的结构

行政组织的结构是指行政组织内不同部分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层次上的设置、组合方式。它决定了不同部分的权利配置和相互间关系。

  • 纵向结构:职位、权力、 职责从最高层向最低层垂直分配,形成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拥有其管辖范围内的决策、指挥全权。不同层级所管辖的业务性质大体相同, 只是管辖的范围随着层级的降低而缩小。上下级组织间由此形成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执行的关系,也使行政组织呈现出金字塔一样的结构形式。

  • 横向结构:政组织内部各功能单元之间的分工、协同、配合、制约关系,也就是在层级制的系统内,每一级都按照专业化原则设置职能系统。各个职能部门既对行政首长负责,又对下级职能部门的业务进行管理。

划分职能部门的好处

  • 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提高效率;

  • 不同部门各司其职使组织可以有序运转;

  • 使行政首长摆脱具体业务,集中精力筹划全局。

(二)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

  • 管理层次:行政组织的纵向层级;

  • 管理幅度:某级一个行政组织下设的职能部门数量。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都要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而言, 它们呈现反比关系,即管理层次越少, 管理幅度就必须增加,反之亦然。管 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就必然越多, 反之亦然。

(三)行政体制

行政体制是指行政系统内、围绕行政职责的划分、权限的分配、 机构的设置及其隶属关系而形成的一套制度化关系模式。

广义的行政体制是行政组织的结构、功能运行方式和工作程序等的综合。行政组织的结构只是行政体制的一个方面。

  • 行政体制具有动态性,是各部分在动态运行中呈现出来的模式。 行政组织结构具有静态性。

  • 行政组织的结构和体制都是在行政组织既要有利于实现其自身职能又要适应环境需要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且具有 一定的稳定性。

(四)行政体制的类型

  • 集权制:所有权限基本都由上级掌握,上级直接控制和指挥下级组织的活动。

    优点:行动统一,执行力强。

    缺点:由于信息传递渠道长、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较慢,不利于发挥下级组织和人员的主动性。

  • 分权制:按照一定原则把部分行政权分配给下级、下级组织在其管辖范围内拥有自主决定权, 上级不得干涉、仅处于监督地位。

    在实践中,绝对的集权和分权都是不存在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凡是涉及全国整体利益的事项,如,国防外交、货币发行、普遍性法律的制定等权力都要归之于中央。

    凡是与地方利益有关的事务 ,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生活福利、治安与秩序的维护等,则应分权给地方。

  • 首长制:组织内决策权力和主要责任由行政首长一人承担(首长制的典型:美国总统制),其他成员是行政首长的助手或参谋。 

    便于迅速做出决策、果断处置,但也可能导致权力过于集中,纠错机制难以及时发挥作用。因此,它必然对行政首长提出很高的要求,其必须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决断能力。

  • 合议制(委员会制):组织的决策权和责任由进入委员会的成员共同承担(合议制的典型:瑞士联邦政府)。

    便于集思广益、发扬民主,但也可能导致决策迟缓、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现代国家的行政组织体制多采用首长制,因为它更符合行政组织高效执行政策的要求。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市场和社会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转变的伟大历史进程。为了适应这种转变,我国行政体制也在不断改革、调整和完善。

  • 1982 年,精简淘汰冗杂机构;

  • 1988 年,减少微观管理、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

  • 1993 年,将一部分专业经济部门转变为经济或服务实体;

  • 1998 年,裁并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编制,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 脱钩 ;

  • 2003 年,建立 “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的行政管理体制;

  • 2008 年,科学发展 ; 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大部门制。

PS

从 2008 年开始的改革,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出发,突出了三个重点:

  •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

  • 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 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二)改革取得的成效

  • 转变政府职能取得实质进展;

  • 政府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得到改进;

  • 行政机构设置、权责配置等趋于科学化;

  • 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

(三)未来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重点

  • 方向: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吸收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借鉴现代各国行政改革经验的现代公共行政体制。

  • 目标:改革的目标是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建立职能清晰、权责分明、设置科学、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证。

  • 重点: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法治政府进程;继续完善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推进制度创新。

陪你一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