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赞“一字千金”的梁启超写词水平如何?一首《水调歌头》,大气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9-27

说起梁启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个人物在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也占据着很大的篇幅。大家对于他的印象基本都是,他是康有为的弟子,和康有为一起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重要改革——戊戌变法。

其实梁启超能够有这般成就,和他的笔杆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梁启超出生于富贵之家,小的时候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后来他还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不过随着接触到一些西方书籍和新鲜的知识,梁启超的视野得以大大开阔。在认识康有为之后,梁启超被他的独到见解所折服,于是便成了他的弟子。

在康有为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下,梁启超不仅传承了康有为的思想学说,也立下了改良救国的壮志。在戊戌变法的策划准备过程中,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担任了《万国新报》的主要撰稿人,经常写文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这也让他的文采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也让他从一个声名不显的普通士子成了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

梁启超的文章观点犀利,文笔通俗流畅,经常能用浅显直白的文字来阐明重大的现实问题,还有其背后的道理,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被称为“近代诗界三杰之冠”的黄遵宪先生就曾评价梁启超的文笔“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在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因感动。”从这个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梁启超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不过被赞“一字千金”的梁启超在写词方面水平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甲午》

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

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

《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在两宋年间也是很出名的词牌之一,当年苏轼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是写到了这个词牌的天花板,当时文人鲜有能与之争辉者,所以写的任也就少了。后来宋词没落,这个词牌更是成了让很多文人望而却步的挑战。不过梁启超这首词《水调歌头》却是写出了自己的味道,也算难得一见的佳作。

这首词创作于甲午战争之后,那场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转折,清朝自诩“天朝上国”却被自己视为“蛮夷”的日本打败,不仅割地赔款,同时也让列强对于清王朝虎视眈眈。见到这样的民族危机,梁启超一气之下写了这首《水调歌头》,可谓是大气磅礴。

这首词上阕起首化用了当年鸿门宴上范增眼看项羽放走刘邦怒摔玉斗的典故,即表明了对于清政府的怒其不争,同时也透露出词人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无奈。内心悲愤交加,血泪纵横,想要放声悲歌,却都没有地方,这是多么悲哀之事。王朝绵延几百年,山河依旧如故,可是人怎么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呢?国家各出已经纷乱,那些当权者却还在享受富贵。整个上阕透露出的是词人难以排遣的悲愤,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

下阕词人感叹年华易逝,自己纵有雄心壮志,却苦于时事窘困,不能一展所学,只能看着在时间里蹉跎。这样的无奈和愁苦让词人只能借酒浇愁,醉后对着墙壁自言自语诉说自己的悲愤,但是梦醒以后依旧大雨磅礴,局势依旧窘困没有起色。

当时的梁启超也才20多岁,这个时候的他自然“不恨年华老去”,但在他害怕那些本该心有大志的少年在这样的局势中消磨了胸中的锐气。这其实也体现了他“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看法。结尾两句悲切无比,充分表达了梁启超忧国忧民的情怀,读来让人感慨不已。

梁启超这首词通篇大气磅礴,将自己的一腔悲愤喷薄而出,但他不只是喷薄自己的悲愤,也表达了自己想要改变困局的爱国热情,读完令人肃然起敬。

不得不说,梁启超的文学功力,写词水平,确实颇有大师风范。对于这首词,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